吳越+帥芳
中圖分類號:G812 文獻標識:A 文章編號:1009-9328(2014)08-000-02
摘 要 殘疾人體育是指在聽力、視力、言語、智力、肢體等方面有缺陷者,通過身體練習,從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幫助康復、培養(yǎng)意志品質和生活自理能力,所進行的體育活動,本文從殘疾人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教育三個方面探討我國目前殘疾人體育的發(fā)展現狀和存在的不足,為充分發(fā)揮體育對殘疾人的功能和效益,提供更為深入的理論指導。
關鍵詞 殘疾人 競技體育 群眾體育 體育教育
殘疾人體育是指在聽力、視力、言語、智力、肢體等方面有缺陷者,通過身體練習,從增強體質、促進健康、幫助康復、培養(yǎng)意志品質和生活自理能力,所進行的體育活動[1]。我國殘疾人體育法規(guī)、體育管理機構從改革開放后才真正建立,相繼頒布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體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殘疾人保障法》、《全民健身計劃綱要》等保障殘疾人權益的系列法律、法規(guī)。在此基礎上,我國建立的現有殘疾人體育組織包括:中國殘疾人體育協(xié)會(前身為中國傷殘人體育協(xié)會)、中國聾人體育協(xié)會、中國弱智人體育協(xié)會[2]。這些全國性的殘疾人體育協(xié)會為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的快速發(fā)展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殘疾人體育展現了殘疾人高舉“自強不息,頑強拼搏”的旗幟,去實現“平等、參與、共享”宏愿,是構成殘疾人事業(yè)發(fā)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殘疾人體育一般可分為:競技體育、群眾體育、體育教育,本文將從這三個方面透視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的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一、殘疾人競技體育
由于生理機能缺失,殘疾人往往處于弱勢地位,殘疾人競技體育是殘疾人超越缺陷,通過意志、技能、體能向生命潛能進行挑戰(zhàn)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社會教育意義更深刻、更感人、更具有震撼力。
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從無到有,由弱變強。從1984年起,全國殘疾人運動會開始列入國務院大型運動會系列,形成了每三至四年舉辦一次全國性殘疾人運動會的制度,目前我國已成功舉辦了八界全國殘疾人運動會,運動員人數也從1984年(第一屆)的500人,發(fā)展到2011年(第八屆)的3400人,擴大了近7倍。運動項目也從最初的4個大項擴展到了18個,即在傳統(tǒng)的田徑、游泳、乒乓球、舉重等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羽毛球、自行車、坐式排球、盲人足球、盲人柔道、輪椅網球、籃球(輪椅、聾人)、射擊、射箭、輪椅擊劍、盲人門球、柔道等新的項目。這些運動項目的發(fā)展和壯大不僅豐富了我國殘疾人的運動鍛煉方式,也是保障殘疾人群體人權和體育權的良好保障。全國歷屆殘疾人運動會情況見表1。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殘疾人運動健兒開始在國際賽場上展露鋒芒,從1984年參加殘奧會,迄今為止,我國共參加了6屆夏季殘奧會,中國殘疾人運動員在賽場上以其不畏艱難、百折不撓、樂觀進取、頑強拼搏的精神和對人生的深刻理解,不僅擴大了我國在世界的影響,激發(fā)了愛國熱情,振奮了民族精神,而且也為動員更多殘疾人平等參與社會生活奠定基礎[3]。從1984年初次登上世界殘疾人奧運會的舞臺,到2012年倫敦殘奧會這近三十年的時間內,中國參賽運動員人數增長超過十倍,而獎牌數也從24枚漲到了231枚,同樣增長了近十倍,并連續(xù)三屆成為金牌榜第一名,這也充分體現了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在歷經數十年的艱辛發(fā)展中,已經是名副其實的體育大國也是體育強國。我國歷屆殘奧會獎牌榜見表2。
二、殘疾人群眾體育
我國殘疾人體育中存在著競技體育與群眾體育發(fā)展不平衡的問題。一方面我國殘疾人運動員在奧運會等國際賽事中名列前茅,另一方面殘疾人體育的普及程度不僅遠遠落后于我國健全人群,而且也落后于很多發(fā)達國家。據最新統(tǒng)計,我國目前殘疾人數約有八千多萬人,是世界上擁有殘疾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隨著我國工業(yè)進程、交通運輸、環(huán)境污染等諸多問題激化,殘疾人口將會進入快速增長期。如與1987年相比,我國的殘疾人數增加了3132萬人,殘疾人口的比例也從4.9%猛漲至6.34%[4]。已有調查顯示,我國城市殘疾人體育人口為21.9%,農村和欠發(fā)達地區(qū)的殘疾人體育人口為6.5%,遠低于1998 年國家體育總局公布的全國體育人口31.4%的比例,與國外體育發(fā)達國家,如美國殘疾人體育人口35%,日本殘疾人體育人口30%相比有很大差距[5]。雖然自《全民健身計劃綱要》提出以來,殘疾人群眾體育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一些突破,殘疾人體育人口有上升的趨勢,但是整體影響力還是較小。
《殘疾人權利公約》第三十條明確規(guī)定殘疾人享有參加文化生活、休閑、娛樂和體育運動等基本權利。目前認為,殘疾人群眾體育開展瓶頸主要與殘疾人固有的思想觀念、教育水平、群眾基礎,健身意識等因素有關。如從第2次中國殘疾人抽樣調查中發(fā)現,15歲及以上殘疾人文盲人口有3591萬人,文盲率為43.29%,遠高于全國人口文盲率6.72%的水平,其中,殘疾人受過高等教育的僅占1.1%,受過高中(中專)教育的僅占4.9%,受小學教育的占32%,而未達到普及9年義務教育的人達61.1%[6]。但是筆者認為真正限制殘疾人參與健身的主要原因是心理和經濟因素。殘疾人作為社會群體中的弱勢群體,大多數群體的經濟來源是家庭或政府,而對于健身過程中每月動輒上百甚至上千的花銷難以承受。更為關鍵的是殘疾人群一般會在心理上認同自身缺陷,不大希望將自身的生理缺陷曝露在他人面前,潛意識里不想參加體育活動特別是群體性的體育運動。
因此,要解決殘疾人群眾體育目前所面臨的困境,首先需要國家財政的大力扶持,其次應該大力發(fā)展學校體育教育。
三、殘疾人學校體育
目前我國殘疾兒童總人數達289萬,其中約有190萬人次正在普通學?;蚴翘厥饨逃龑W校接受義務教育,我國特殊教育學??倲颠_到1700多所,近年殘疾兒童的入學率也在攀升,但是和美國、日本等發(fā)達國家相比差距依然很大[7]。特別是在一些偏遠山區(qū)和經濟欠發(fā)達地區(qū),入學率則更低。而教育又是提升殘疾人身心發(fā)展的重要橋梁。因此借鑒國外殘疾人教育的發(fā)展經驗,大力建設具有我國特色的殘疾人特殊教育學校進而發(fā)展殘疾人學校體育是實現殘疾人和普通人群的和諧相處,平等的享有體育參與權利的重要保障[8-10]。但是與我國殘疾人競技體育發(fā)展相比,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的發(fā)展嚴重滯后。
究其原因,一是國家的投入較少。我國每年投入的殘疾人體育經費總數雖然可觀,但是大部分都是投入到了競技體育中,特殊教育學校分到的份額很少,而且只能保證最基本的學校運轉,難以有效的提升學校的發(fā)展空間。由于經費缺失,很多體育設施在建校購買之后就一直使用即使陳舊也難以更新。其二是教師隊伍參差不齊。由于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和薪金待遇的制約,很多人不愿意從事特殊體育教育,專職的教師少而兼職的教師居多,這些兼職的教師既沒有受過專業(yè)的技能訓練,也沒有掌握與殘疾人群溝通的有效方法,最終演變成殘疾學生成為體育教師個人臆想下的生物。其教學形式簡單劃一,很少考慮到學生的自身感受,體育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其三是社會關注度不夠。發(fā)達國家的殘疾人教育經費很多來自于企業(yè)和個人的贊助、捐款,這為殘疾人學校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我國的慈善事業(yè)發(fā)展滯后,社會群體對殘疾人事業(yè)的關注度不夠,使我國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投入嚴重不足。
四、結論
值得欣慰的是,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特別是“以人為本”及和諧發(fā)展觀的提出,我國殘疾人的生存狀況日益受到國家的重視,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發(fā)展的春天終將到來,如何提升殘疾人體育人才的培養(yǎng), 實現殘疾人體育事業(yè)的持續(xù)穩(wěn)定發(fā)展;如何建立殘疾人體育政策、殘疾人慈善通道,使殘疾人成為社會重要的一部分,最終實現殘疾人通過體育, 融入主流社會,這是我們必須要努力為之奮斗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朱元利,李靖.論教育公平視野下的殘疾人高等體育教育[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7(11):104-106.
[2] 吳燕丹.生命關懷視野下我國大學特殊體育教育的研究現狀與展望[J].體育科學.2006.26(2):65-66.
[3] 李之俊.我國城市殘疾人健身體育鍛煉的現狀與對策[J].上海體育科研.2003.24(1):13-15.
[4] 王占坤.我國殘疾人體育發(fā)展現狀、制約因素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3):39-41.
[5] 周芳.我國殘疾人體育發(fā)展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浙江體育科學.2005(1).
[6] 張雨沂,曉晨.我國殘疾人體育研究[J].體育文化導刊.2008(4):91-93.
[7] 張軍獻,談卿.近二十年來我國殘疾人體育研究述評[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7.33(2):104-108.
[8] 王占坤.我國殘疾人體育發(fā)展現狀、制約因素及發(fā)展對策研究[J].山東體育學院學報.2008.24(3):39-41.
[9] 于文謙,徐小青.我國特殊教育學校體育發(fā)展現狀及對其人文關懷訴求[J].浙江體育科學.2009(5):75-77.
[10] 覃興耀,顧淵彥.再論殘疾人體育的意義[J].體育文化導刊.2008(1):7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