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悅子
摘要:針對漢語字音復雜的發(fā)音規(guī)律、字音結構及聲韻調等問題,本文通過文獻探討,分析了中國歌唱語言的語音基礎知識、漢字的字音結構;提出了如何將語音知識結合進實際歌曲來把握好準確地咬字、吐字基本方法及技巧;并闡述了歌唱語言咬字、吐字常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法。
關鍵詞:中國美聲 歌曲 咬字吐字
歌唱是建立在語言基礎上的藝術。無論是何種語言的歌唱,演唱者的咬字、吐字是否清晰都是決定一首作品好壞的關鍵一環(huán)。準確地咬字、吐字與發(fā)音,能表現(xiàn)出作品的深刻內涵、塑造出內容豐富而又動人的音樂形象,進而帶給聽者一幕幕字與聲的“交響”盛宴。歌唱除注重科學發(fā)聲方法及音樂表現(xiàn)力之外,更需重視歌唱中正確咬字、吐字方法的訓練。筆者整理總結出有關中國美聲歌曲中的咬字、吐字基本技巧法,為聲樂學習者及音樂工作者在演唱作品、表現(xiàn)作品時提供一定的參考意見。
一、漢字字音的結構
音節(jié)是漢字結構中的基本單位,是可以直接在聽覺上聽出的語音結構單位。通常情況下,一個漢字屬于一個音節(jié),例如:
(譜例一)
譜例一中的十個漢字分別是十個音節(jié)。漢字中也有不是一字一音節(jié)的,比如:“心兒”、“風兒”等等,這類詞組只包含一個音節(jié),“兒”字在這里不屬于一個音節(jié)。在演唱譜例一的過程中,隨著拍子地延長、旋律進行,我們會發(fā)現(xiàn)每個字的音節(jié)發(fā)音都可以將它進一步細致:如“我”是由“w”、“o”兩個部分組成,“住”則是“z”、“h”、“u”三個部分構成。這實際告訴我們,一個音節(jié)是可以進一步細化的,也說明歌唱語言與生活語言存在不同:在生活的語言中“我”字僅需要發(fā)出“wo”的拼音即可,但歌唱的語言應該將每個字的音節(jié)進一步細分出更小的結構——音素。歌詞也正是由這一個個字、音節(jié)、音素構成的,因此演唱時對每一個音節(jié)、音素發(fā)音的把握程度,直接關系到每一句歌詞的表達,進而影響到歌唱者對整個作品的呈現(xiàn)。我們可以總結出以下的一些簡單的規(guī)律:1.一個音節(jié)最多不超過四個音素;2.字頭部分就是聲母;3.字尾即韻尾,它可以是i、o、u或者是n、ng兩個輔音充當;4.一個音節(jié)有時沒有出現(xiàn)聲母、韻頭、韻尾,但至少要有韻腹和聲調;5.輔音只會出現(xiàn)在一個音節(jié)的頭與尾。以上的規(guī)律為我們帶來這樣一條啟示:歌唱中,我們應根據(jù)每個字音的不同結構來依字行腔,利用這些規(guī)律做到對字頭、字腹、字尾的準確發(fā)音。
二、歌唱中咬字、吐字的基本方法技巧和常見問題
(一)字頭、字腹、字尾的基本發(fā)聲方法
字音的發(fā)聲過程總結為三個步驟:“咬字頭、 吐字腹、收字尾①?!?/p>
1.咬字頭。字頭是發(fā)音的開始階段,也就是聲母部分。漢語的發(fā)音特點是字頭咬字要“重”,這個“重”并不是要求發(fā)聲力量特別大、音量響,而是指適當加強口腔肌肉的摩擦力量,使字頭噴彈有力、短促輕巧,如果字頭太重就會影響妨礙母音的送出,字的清晰度、歌唱的位置也會受到影響?!耙ё制鞴俅健X、舌、牙要靈敏配合,咬字、吐字的形成位置在喉嚨里,所以發(fā)聲前就要做好準備,咬字后聲音才能迅速回到韻母應有的發(fā)聲位置上去,②”為韻母準確的發(fā)音作極好的鋪墊。
“演唱字頭時要注意要準確清楚,具有一定的力度。它是歌唱中字腹的延長和音樂節(jié)奏的重要保證。③”對于歌唱這一特殊語言,無論是表現(xiàn)何種情緒的歌曲都要求字頭有一定的吐字力度和音量。在表現(xiàn)不同情緒的歌詞時,就要根據(jù)不同字的表情需要控制氣息,氣息越充分,發(fā)音就越有控制力,越有彈性,傳統(tǒng)唱法稱之為“噴口”。所謂“噴”就是指字頭的發(fā)音要像“噴”出來那樣清晰、有勁。一般說來要使字音清晰,就要增強咬字頭的力度,但這種迸發(fā)的程度是隨著歌曲的內容與感情的表達需要而定。例如在《多情的土地》頭兩句中:
譜例二
這兩句歌詞飽含對家鄉(xiāng)的熱愛、依戀,具有深情舒緩的節(jié)奏,在演唱時字頭的力度顯然應該“咬”的輕柔些。
又如在《鐵蹄下的歌女》一歌中:
譜例三
在這個譜例中,能感受到這是兩句滿腔憤怒的描述。因此,在演唱時,歌唱者可以運用字頭的“噴口”技巧,適當?shù)膹娬{聲母字頭,利用字頭的迸發(fā)力來表現(xiàn)歌女對自己生活的無奈和憤怒。演唱者對“噴口”的力道把握不準,就這個問題的解決我們可以嘗試“把咬字的力度和氣流相結合,把咬字的時間稍稍提前,有一個前提準備動作,像個裝飾音。④”如此一來,字頭產生的“噴口”較強,使得字腹仍然飽滿有力。
2.吐字腹。歌唱語言中的字腹是歌詞發(fā)音的基礎,待咬準字頭后,就要迅速的通過韻母的拼讀將字音發(fā)送出來,字頭和字腹之間的距離不能太長,但應適當延長字腹。一個韻母由韻頭、韻腹、韻尾三個部分組成,“而在歌唱的過程中,發(fā)好韻腹的母音則是關鍵中的關鍵,它是韻母中口腔開度最大的母音,一個音節(jié)中可以沒有其它部分,但是字腹是絕對不可缺少的。⑤”
“在我國傳統(tǒng)聲樂訓練中,歷來認為吐字訓練和四呼的口型訓練密切相關。⑥”所謂“四呼”即“開、齊、合、攝,”代表韻母發(fā)音口形的四種形態(tài)。具體的“四呼”分類如下:韻母第一個元音為a、o、e的是“開口呼”,著力點在喉。第一個元音為i的是“齊齒呼”,著力點在齒,聲音在舌頭和硬腭之間;韻母第一個元音為u的是“合口呼”,著力在滿口;以ü開頭的韻母是“撮口呼”,著力點在唇。只有將吐字訓練建立在“四呼”的基礎之上,才能準確地“吐”出字腹,完成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并且自然過渡到字尾部分。
3.收字尾。字尾位于音節(jié)結構中的最后部分。字尾的重要性體現(xiàn)在它起到字字之間的承前啟后的作用。歌唱語言的清晰很大程度取決于字尾的完整。
我國傳統(tǒng)的聲樂理論十分強調語言的咬字吐字,對于字尾更是有“歸韻”、“收聲”一說?!皻w韻”是以戲劇中的“十三轍”為依托的。所謂“十三轍”是指最后一個字的落音一致或相似的韻母的分類結果,也就是說相同或相似的韻母就能合轍,“十三轍”簡單的可以理解為:單音字,特點是一音到底,口型不變,如收“ai、au、a、i、ie”的字;收前鼻韻尾n的,如“en、in、an、ian”的字;收歸韻尾ng,該類特點是字音延長,帶入鼻音,收音時歸入鼻腔,如收“eng、ing、ang、uang”的字;復音字,特點是吐字過程的口型變化較大,口腔要調節(jié)控制,如收“o、uo、e、ei”等字??傊?,字尾的收音,要收得干凈,同時收尾的部位要準確。在平時的練習中,只要多注意上面提及的各種規(guī)律,亦可利用朗誦的方法進行訓練,因為朗誦易于體會聲母發(fā)音部位接觸的著力點,容易咬準字頭;有益于體會不同韻母的發(fā)音規(guī)律,正確引長字腹;有助于韻母的收聲歸韻到位,收好字尾?!袄收b時運用的口氣、語調、停頓、重音、語勢等方面,都能幫助歌唱者結合旋律表現(xiàn)特點,把歌詞含義富有感染力地傳達給聽眾,達到‘字里傳情‘字里含形的效果。”⑦相信一定能把字尾收得恰如其分。endprint
(二)字的聲調與咬字吐字
漢語是一種有聲調的語言。字音構成除了聲母、韻母部分外,還有字的聲調,即一個音節(jié)或字在發(fā)音時的高低升降的音高變化。對于中國聲樂語言來說,特有的四聲聲調也會影響咬字、吐字的清晰度。在咬字吐字中,雖然按字頭、字腹、字尾三部分結構規(guī)律把字吐清楚了,但若字的聲調不對,唱出來的字仍然容易使人誤解。處理聲調的基本原則是“字正腔圓”,中國的很多作品為了配合這一要求,很多作品旋律的起伏都是與聲調的起伏相一致的。
(三)字的位置與咬字吐字
歌唱時字音的發(fā)音位置與歌唱語言的咬字、吐字關系也很重要。歌唱的語言,是受到旋律音高的影響的,因此咬字需要配合旋律音高的位置。在歌唱時,我們要把發(fā)音位置提起來,在高的位置上,在旋律音準上準確體現(xiàn)字音。運用元音各自一定的口腔狀態(tài),從而引起聲音的變化,在口腔變化一定的活動范圍內,夸張的咬字、吐字。歌唱中元音一定要飽滿,出現(xiàn)的那些聲音太靠前或者太往后的現(xiàn)象,都是由于原因的發(fā)音位置不正確導致,因此字的聲音位置對字音的清晰度有重要的影響。
(四)咬字、吐字常見的問題及解決對策
在歌唱藝術中“字”與“聲”的和諧關系歷來是音樂家們所追求的完美,然而許多初學歌唱的學生忽略了對歌詞的清晰表達。以下列舉一些咬字吐字的常見錯誤,以避免讀者在學習、練習過程中犯同樣的錯誤。
1.字頭不清:問題首先可能出在對聲樂美感的片面認識上,強調追求聲音的優(yōu)美、腔體的狀態(tài),忽視了語言清晰的重要性;其次是發(fā)聲器官的狀態(tài)太松垮,如該用唇部用力的聲母,嘴唇?jīng)]勁,不敢咬字,從而形成所謂的“音包字”;最⑧后可能是個人的方言習慣,如湖南人聲母“n”、“l(fā)”不分等等。就這類問題,可以從字頭咬字著力點方面加強訓練。如:出聲時值短且力度適中;多對輔音進行氣息練習;可多加練習“爆破音”,先將“噴口”的感覺找到,在進行其他聲母的訓練。
2.韻母不夠“飽滿”:也就是說韻母延長的部分太含糊不清。是因為一些學生將字頭咬的“太死”,過分延長發(fā)音到韻母中;還有些是在韻母發(fā)聲延長過程中,不能如一的保持口型,口型的改變也會嚴重影響韻母的不準確。為此,可以嘗試下面的做法進行調整:
(1)首先放松整個喉頭和口腔??谇桓鞑课环潘?,配合喉頭放松,氣息充足,韻母才能唱的圓潤、連貫。
(2)口型的保持很重要。韻母在發(fā)聲的過程中需要延長,因此口型不能隨著字腹的引長而改變。
3.字尾過早收韻:很對初學者忽視對字尾的歸韻,收音便會鬧出笑話。如“想”字不歸韻,就變成了“瞎”字。對于這類錯誤,要意識到,歌詞的最后一個字,大部分以鼻音收尾,在演唱中,要求我們一定要把字尾收到鼻音,收得輕巧,不宜過長。
三、結語
歌唱語言代表的不僅僅是生硬的文字,它承載的是歌曲思想情感的表達?!白终粓A”是中國聲樂藝術的最高境界,是藝術家們信奉的人生格言,亦是字與聲的“交響”最終樂章。我們要做到的“字正”即針對元音的正確發(fā)音。只有掌握元音發(fā)音規(guī)律,使元音發(fā)音標準到位,字音就“正”了,字音“正”了,歌唱的腔體也就更好地形成了共鳴暢通的狀態(tài)進行演唱,也就是所謂的“腔圓”。
盡管身為中國人的我們在演唱母語上有優(yōu)勢,因此歌唱者更需明白,歌唱語言并非生活語言,應時刻總結歌唱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區(qū)別,謹記:歌唱是字與聲的“交響”,只有先充分掌握正確的發(fā)聲方法——咬字、吐字,在此基礎上保證歌唱的位置,氣息的支撐等方面,才能向聽眾完美地呈現(xiàn)出一部富有深刻內涵、動人音樂形象的作品。
參考文獻:
[1]鄒長海.聲樂藝術語言學——講話與歌唱[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9.
[2]常建博.淺談歌唱中的咬字吐字[J].大眾文藝(理論),2009,(17).
[3]陳瑩媛.談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是的發(fā)聲與吐字[J].科學之友,2007,(02).
[4]崔姝聲.談民族聲樂歌唱中的咬字、吐字[J].音樂生活,2009,(02).
[5]黃曉萍.淺談歌唱中的語言藝術[J].襄樊學院學報,2011,(06).
[6]劉蓉蕙.歌唱中漢語語言的處理方法[J].中國音樂(季刊),2007,(01).
[7]李維坤.也談聲樂歌唱中的咬字技巧[J].大眾文藝(理論),2009,(05).
[8]金嬋娟.淺談歌唱中的吐字咬字[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19).
[9]姜波.試論中國詩歌音韻的構成[J].理論觀察,2011,(01).
[10]喬芙蓉.淺論聲樂訓練中的咬字吐字[J].黃河之聲:科教創(chuàng)新版,2009,(08).
[11]卓頤.美聲唱法演唱漢語歌曲吐字咬字問題的研究[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 (高教版),2009,(01).
[12]趙一蓉.談歌唱語音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結合膠州方言的分析[J].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04).
[13]趙曉曦.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十三轍在演唱實踐中的應用[J].未知,2011,(09).
注釋:
①喬芙蓉:《淺論聲樂訓練中的咬字吐字》,《黃河之聲:科教創(chuàng)新版》,2009年第8期。
②陳瑩媛:《談美聲唱法演唱中國作品是的發(fā)聲與吐字》,《科學之友》,2007年第2期B版,第133-134頁。
③常建博:《淺談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第17期,第19-20頁。
④常建博:《淺談歌唱中的咬字吐字》,《大眾文藝(理論)》,2009年第17期,第19-20頁。
⑤黃曉萍:《淺談歌唱中的語言藝術》,《襄樊學院學報》,2011年32卷6期。
⑥黃曉萍:《淺談歌唱中的語言藝術》,《襄樊學院學報》,2011年32卷6期。
⑦葛春先:《朗誦與歌唱中的咬字、吐字》,《藝術教育》,2007年第2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