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文霞
摘 要: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統一的社會主義國家,民族經濟的發(fā)展與國家的繁榮密切相關,經濟的發(fā)展又離不開科學技術,而科學技術發(fā)展的基礎是教育,英語教育又是現代化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隨著開放式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我國初中英語教學質量不斷提高,同時,也存在著諸多阻礙深入發(fā)展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英語教育 教師主導型 地區(qū)不均衡性
一、從宏觀上看我國各地區(qū)初中英語教育發(fā)展程度
自從進入二十一世紀以來,我國的教育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fā)展時期。國家高度重視我國的初中教育,因而不斷進行課程改革,希望能讓初中教育進入一個更高、更快的發(fā)展階段。英語作為三大主科之一,由于其學科的特點而尤被人們所重視,這是因為它不是學生的母語,又不是像數學那樣可以用邏輯推理能力演算的學科,因而,這門學科的發(fā)展存在著一些自己的特點。
在我國現行的英語教學體系中,我國初中英語教育仍舊以傳統的教學方法,但在東南沿海的一些經濟較為發(fā)達的城市,已開始實行多模態(tài)的教學方法,實現了教學的現代化。從我國的全局來看,對于東北、西北以及西南地區(qū)的大部分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由于經濟水平落后、文化的不發(fā)達,仍舊以傳統的教學方法為主,現代化的教學方式根本沒有得到實現,有的地區(qū)甚至連最基本的英語教學都不能保證。而在東南沿海以及一些經濟發(fā)展的地區(qū),英語教學的發(fā)展則相對要快的多,如北京、上海、南京以及山東半島的一些教育大省、教育大市,初中英語教育已經步了現代化。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我國初中英語教育的發(fā)展程度因地區(qū)的發(fā)展不同,而呈現參差不齊的狀態(tài)。[1]
二、從微觀上看我國初中教育發(fā)展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初中英語教材的教學目標不明確
教學目標是指在教學活動中所要達到的預期效果,是衡量教學任務是否完成的重要指標之一。然而現實情況是,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方法大部分為講授法,沒有充分重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也沒有充分考慮學生之間的互相影響。很多英語老師并不關注教學目標制定得是否合理,也不管教學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值,只管上完一節(jié)一節(jié)的課。為了讓學生考出好的分數,高的分數,很多老師就是拼命的要學生背單詞、背語法,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長此以往,能夠繼續(xù)堅持下來的學生,讀出來也基本都是啞巴英語,應付考試還可以,實際運用能力就完全不行。這與新課改的目標是背道而馳的。
通過相關實踐調查表明,其中67%學生認為課堂教學環(huán)境比較枯燥、乏味,70%學生認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沒有進行英語交流的機會,60%學生認為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基本上均是聽教師講,沒有自己發(fā)言與思考的時間。這樣的教學方法使得相應的教學內容無法得到全面的開展,從而也就無法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第二、學生對英語有厭學情緒
整個初中課程設置和中考科目中,毫無疑問,英語都占了相當重要的位置和比重。學生們功利的來講,只要是想考上一個好點的大學都必須好好的學習英語。無論學生是喜歡還是不喜歡,都必須對英語予以高度重視。通過調查顯示,其中42%學生認為英語學習是一種負擔。在英語作業(yè)方面,大概有25%學生是應付了事,也沒有進行相應的課外閱讀。雖然重壓之下必有勇夫,但是更多的確是重壓之下的失敗者,他們都有著內心想學好但是現實很殘酷的挫敗情緒和矛盾的心理。58%學生承認教學過程中,教師主要是以漢語為主,沒有創(chuàng)建一定的語言環(huán)境,但是缺少相應的語言環(huán)境與學習興趣,學生在學習英語知識的時候缺乏了學習的自信心。這些心理雖然不同,但是都同樣的厭學英語,這嚴重的影響了英語教學的順利進行。[2]
第三、教師主導型教學依然占據主要地位
初中教師對新的教學標準不能很好的吸收,導致教師在教學行動上的遲緩與無力。無論是在傳統的教學模式下還是在新型的教學理念下,教師始終處于主導地位,教師的教學能力與教學方法直接影響到學生的學習。由于我國的英語教育發(fā)展的時間并不是很長,因而,很多英語教師是在自身的學習中展開教學的,他們的教學方法中也存在著很多不足,對于新的課程標準不能夠全面的吸收與消化。受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大部分英語教師的教學思想仍舊不能擺脫應試教育的陰影,他們把考試與分數看得十分重要,因而忽略了學生的素質教育,把過多的時間放到了知識點的學習與鞏固、單詞記憶等方面,致使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與口語表達能力沒有得到鍛煉與培養(yǎng)。有很多教師由于對新型教學標準的接受不全面,不能將學生的學習成績與素質教育聯系在一起,導致對學生的指導不夠全面。此外,在教學方法上,很多教師仍舊繼續(xù)主動式的教學方式,并沒有將學生當成是學習的主體,這對于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是沒有益處的。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總是被動的進行聽、記,并不能充分的發(fā)揮主觀能動性,這種忽視學生個體的教學方法,對于初中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是沒有好處的,且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不利于他們自主發(fā)展與獨立人格意識的形成。[3]
第四、教師水平總體來看是有限的
教師的語言水平、文化水平與教學水平有限,導致教師對于新課標的實行力量不夠。我國現行的新課程標準的內容涉及面十分廣泛,而且大部分內容都源自于西方的教學理念。但是,由于自身英語教學水平有限,加之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大部分的初中英語教師并不能真正地領悟新課標的精髓,導致在實行新課標的過程中實行力度大打折扣。當前,我國初中英語教師的主體還是傳統英語教學制度之下的教師群體。這些教師的語言應用水平、文化水平與教學水平十分有限,因而不能很好地掌握全新的教學理念。此外,一些外語教師的專業(yè)素質與教學能力總體上還存在滯后的表現,其中一些英語教師由于其英語功底薄弱,分析教材的能力與思路不夠明確,根本無法駕馭新教材,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無法達到知識與能力共同提高的目的,因此,在新課程標準的實行方面不夠到位。
參考文獻:
[1] 劉桂影,李森.論課堂教學話語的實質、價值與優(yōu)化[J].教育研究與實驗.2012(06)
[2]劉桂影,李森.論課堂文化的本真、結構與價值[J].當代教師教育.2012(03)
[3]董晗旭,王夢璐.科學人文主義教學范式[J].教育教學論壇.2012(1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