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居振
摘 要: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思維訓練,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既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又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思維訓練 思維能力
數學教學主要是數學思維活動的教學,教師在課堂上不僅要傳授知識,而且要圍繞數學思維能力的基本特征進行思維訓練,通過訓練,將思維方式內化為學生的能力,從而提高其思維水平。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訓練和培養(yǎng)學生數學思維,不但能提高學生的數學能力,還能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那么在平時的數學教學過程中,我們如何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訓練呢?
一、明確數學思維訓練目的
數學思維訓練,是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出發(fā),選擇適當的數學材料,圍繞一個項目進行訓練。訓練不是為了求出一個結果,引出一個結論,而是為了突出訓練中的思維過程,即分析過程、概況過程、推理和化歸的過程。這樣,明確了數學思維訓練目的之后,就要求教師在具體的教學中,要深刻理解遷移規(guī)律,運用好遷移規(guī)律,讓學生有效運用先前學習的基本技能,從而促進影響和產生新的知識和新的技能,進而發(fā)展學生的數學思維,提高學生的數學運用能力。
二、努力激發(fā)學生思維動機
什么是動機?動機是人們“因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心理反應”,它是人們行為活動的內動力。因此,激發(fā)學生思維的動機是培養(yǎng)其思維能力的關鍵因素。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如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思維動機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在教學中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根據學生心理特點,有意識地挖掘教材中的知識因素,從學生自身生活需要出發(fā),使其明確知識的價值,從而產生思維的動機。例如:在教學“按比例分配”這一內容時,首先要使學生明確學習這一知識的目的:在平均分不合理的情況下,就產生了按比例分配這種新的分配方法。教學時可設計這樣一個問題:一個車間把生產2000個零件的任務交給了王師傅和林師傅,完成任務后要把1000元的加工費分給他們。結果王師傅加工了1200個零件,林師傅加工了800個零件。這時把1000元的加工費平均分給他們合理嗎?從而引發(fā)出學生探求合理的分配方法的思維動機。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滲透了“知識來源于生活”的數學思想,又使學生意識到學習知識是為了解決生活生產中的實際問題。學生的學習動機被激發(fā)起來了,自然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后面的教學活動之中。可見,創(chuàng)設思維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思維動機,是對其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三、啟迪語言,發(fā)展思維
思維能力的發(fā)展和語言的表達有密切的關系,人們認識活動的過程、思維的結果都是通過語言表達出來的,而語言表達能力的提高又促進思維的發(fā)展。教育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是在掌握語言的過程中發(fā)展思維,并用語言材料鞏固思維活動的成果的,沒有語言,思維就不能得到發(fā)展。心理學家邵瑞珍提出:“由于言語表達具有重要的提煉功能,因此思想經過語言精確表達以后,就增加了意義和遷移的可能性。據此,我們應該把言語表達看做整個思維過程的一個組成部分?!庇纱丝梢?,從一年級起,就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說話的完整性和條理性。在教學中,我在學生剛開始認識大小、長短、多少時,就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從認數開始,通過看圖、擺學具,有意識地引導學生把圖意用語言完整地敘述出來。實踐表明,學生經過長期的語言訓練,能夠有條理、有根據地進行思考,比較完整地敘述思考過程,思維能力得到了提高。
四、突破學生思維轉折障礙
學生的思維有時會出現“卡殼”的現象,這就是思維的障礙點。此時教師應適時地加以疏導、點撥,促使學生思維轉折,并以此為契機促進學生思維發(fā)展。例如:甲乙兩人共同加工一批零件,計劃甲加工的零件個數是乙加工的2/5,實際甲比計劃多加工了34個,正好是乙加工零件個數的7/9,這批零件共有多少個?學生在思考這道題時,雖然能夠準確地判斷出2/5和7/9,這兩個分率都是以乙加工的零件個數為標準量的,但是這兩個標準量的數值并不相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容易出現障礙。教師應及時抓住這個機會,引導學生開拓思路:“甲加工的零件個數是乙的2/5”說明甲、乙計劃加工零件的個數是幾比幾,“正好是乙加工零件個數的7/9”又說明甲、乙實際加工零件個數是幾比幾。這樣,就將以乙標準量的分率關系轉化為以總個數為標準量的分率關系,直至解答出這道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由分數聯想到比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學生思維發(fā)生轉折的過程。抓住這個轉折點,有利于克服學生的思維障礙,有利于發(fā)散思維的培養(yǎng)。
五、突破定勢,發(fā)展逆向思維
逆向思維就是突破一般思維定勢,從對立、顛倒、相反的角度思考問題。我們常用司馬光砸缸的故事教育學生學習司馬光的機智和聰明。司馬光就是把一般思維中的“人離開水”變換成“水離開人”,這就是一種逆向思維的思考。與常規(guī)思維不同,逆向思維是反過來思考問題,是用絕大多數人沒有想到的思維方式思考問題。運用逆向思維思考和處理問題,實際上就是以“出奇”達到“制勝”的目的。例如教師在講解“甲乙兩車同時從兩地開出,相向而行,甲車每小時行36千米,兩車相遇時,甲車行了全程的2/5,乙車5小時行完全程,甲車需幾小時才能行完全程?”這一相向問題時,若從一般思路引導學生,顯得很麻煩,且不易于學生理解。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逆向思維:在相遇時(同樣多的時間里),甲行了全程的2/5,可知道甲乙的路程比是多少?(2∶3)速度比又是多少呢?(2∶3)再過來想一想,在同一路程(指全程)里甲與乙的時間比又是多少呢?(3∶2)這一引導使學生突然醒悟,思想一轉立即想出解題的方法:5×3÷2=7.5(時)。由此可見,若能引導學生學會用逆向思維解題,就可減少運算量,優(yōu)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能力。
總之,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目的、有計劃地對學生實施思維訓練,努力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和良好的思維品質,既有利于提高數學教學質量,又有利于發(fā)展學生思維能力,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顧榮.小學數學思維訓練.吉林音像出版社,2007.7.
[2]張?zhí)煨?現代小學數學思維訓練解題策略.浙江大學出版社,2005.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