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佳慧 李松柏
【摘 要】面對社會的急速變遷,經濟的快速增長與倫理價值的多元選擇,大學生的成長壓力越來越大,心理問題也隨之呈現出復雜多變的特點。多年來,我們立足于以學校行政體系為依托的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其方法單一,不易被學生接受。將學校社會工作的理念方法運用到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整合個人、家庭、學校、社區(qū)等多方資源,建立社會工作與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的聯動機制,以“助人自助”的理念為核心,大大提高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績效。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學校社會工作;研究取向;具體策略
2013年4月1日,復旦大學發(fā)生校園投毒案,2010級碩士研究生黃洋中毒身亡。近20年來,我國發(fā)生過多起校園投毒案。 2013年4月16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金城學院學生袁某刺死室友蔣某,警方初步調查,案件起因竟是因為蔣某回寢室時敲門、正在玩游戲的袁某沒有及時開門而導致兩人口角和肢體沖突,袁某抓起一把水果刀刺向蔣某胸部致其死亡。2013年6月,河南師范大學女大學生小含突然中刀身亡。經初步判斷是考試壓力過大導致心理出現問題,認定依據很充分屬自殺。在此之前,2006年,清華大學化工系研究生洪乾坤因求職遇挫患上抑郁癥,在福建泉州中營學院墜樓自殺身亡。
頻頻出現的大學生投毒案、大學生自殺或他殺案讓人對現行教育制度下,學生的心理健康感到無比擔憂。要減少和消除這類案件,就必須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F如今,社會的發(fā)展、競爭的激烈、價值觀的多元化,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家庭、社會對學校教育的滲透作用日益增強,對學生心理發(fā)展、變化的影響越來越大,單憑傳統家長式、說教式的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之力,已經很難解決大學生的心理問題。學校社會工作就是聯合家庭、社區(qū)的力量,充分整合家庭、社區(qū)、學校教育資源,促進三者之間協作互動,強調學生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共同解決學生發(fā)展中的問題,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學校和社會,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進而促進學校教育目標的達成。
一、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社會工作概述
(一)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又稱心理素質教育,簡稱心育。是根據學生生理,心理發(fā)展特點,運用有關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fā)展和素質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動。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yǎng)跨世紀高質量人才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是培育良好的性格品質、開發(fā)智力潛能、增強心理適應能力、激發(fā)內在動力、維護心理健康、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即育性、啟智、強能、激力、健心和導行。
(二)學校社會工作
學校社會工作是運用社會工作的原理、方法和技巧,協助學校改善校園環(huán)境,對于處于不利地位學生的背景作深入而客觀地了解,給予適當的接納、支持與鼓勵,為學生提供一種有利于學習的環(huán)境與條件,使學生獲得適當的心智與行為發(fā)展,克服其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形成“家庭一學校一社區(qū)”三者的良好協調關系,使學生更好適應社會、得到更好發(fā)展的一種專業(yè)服務項目。
二、我國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困境及現狀
在國外和我國港臺地區(qū),通過社工的介入,運用社會工作的原理、方法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已有相當多的研究。而在內地,20世紀20年代初社會工作才作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出現,在一些高校開設了社會工作的相關專業(yè),但是缺乏相應的組織和團體,與實際生活結合不多,始終沒有發(fā)展成為獨立的、專門化的社會事業(yè)。
2002年,上海浦東新區(qū)在社會發(fā)展局教育處的推動下,在38所學校開始試行學校社會工作。試點推行“一校一社工”的制度,但學校社會工作是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一項有益補充”而添入現有的學校體系中的。浦東38所學校開展的學校社會工作的試點工作,掀開了學校社會工作研究新的一頁。但和香港、臺灣以及國外的學校社會工作相比,浦東新區(qū)學校社會工作的推行具有很強的行政色彩,是一種從上而下的推行過程。這就使得學校社會工作的出現一開始就被界定為是“學校德育工作的補充”,定位也具有一定的隨意性。并且,在其介入心育過程中存在諸多的困難,如社工的專業(yè)化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培訓、交流,與其它相關教師之間權責不明確,缺乏民間團體支持等等,致使其實施幾年以來,并沒有對現行的學校教育體制從根本上產生真正的影響。在有的高校則是將學校社會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結合或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雖然發(fā)展起來還存在很多困難,步履維艱,但我們也可以看到,它們產生的影響也是巨大的,它使人們再一次重新認識并重視學校社會工作。2006年7月20日,國家人事部和民政部頒發(fā)了《社會工作者職業(yè)水平評價暫行規(guī)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職業(yè)水平考試實施辦法》,這是我國第一次發(fā)布關于社會工作者職業(yè)水平認定的文件,標志著我國的社會工作將逐步走向職業(yè)化和專業(yè)化。如今,學校社會工作為我國的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帶來了新的研究視角,也必將會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
三、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取向
目前,國內外的研究多以實踐性研究為主,注重為學校社會工作者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具有操作性的直接指導,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取向。
(一)以增權的形式提高個體自助能力
心理健康教育和學校社會工作的一項共同目標就是幫助人們提高自己應對和解決問題和困難的能力,增權就是達成該目標的一個重要方式。所謂增權就是社會工作者伴同支持無力響應環(huán)境挑戰(zhàn)的服務使用者,學習、練習動員自己一切可以動員的力量,消極擺脫無能為力,積極控制有效資源,取得自我實現的過程。增權對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心育來說有較大作用的有兩種方式: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干預模式和彈性模式。以解決問題為中心的干預強調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這種方式假定學生及其家庭已經具備解決問題的相應資源,而學校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資源、技能和意志力。這種方法的優(yōu)點在于減輕了學校社會工作者的壓力,因為學生和家庭也要擔負起尋求問題解決辦法的責任。彈性模式則強調培養(yǎng)大學生在高危環(huán)境中生活卻健康成長的特質,比如有些兒童學生曾生活在貧窮、艱難的環(huán)境中,卻沒有出現心理問題,這樣的學生都具備一些共有的特質。該模式認為那些健康成長的大學生都有其自身的獨特素質,如認知能力方面就涉及到思維的抽象性、反向性和靈活性,社會能力方面涉及的特質有懂得變通、移情、幽默、有同情心、獨立、努力控制環(huán)境等。學校社會工作者的任務就是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和發(fā)展這樣的素質。endprint
(二)倡導與主動來訪大學生的溝通與合作
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大學生多處于被動接受的地位,主動尋求心理咨詢等幫助的相對較少。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就是要提高大學生應對自身心理問題時的主動性,由“勸導教育”轉變?yōu)椤皽贤ê献鳌?,使其通過自身努力恢復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主動尋求心理幫助的大學生在咨詢過程中的轉變受四種因素的影響:第一種因素來自他們自己帶人治療的力量、天分、技能、資源和社會支持;第二種因素是來訪者對治療關系中的移情、熱情、關心、真誠和接受的理解;第三種來自于對治療結果導致轉變的可能性的積極期待,最后一種則是使用正確的技術和模式來幫助其解決問題的結果。因此,要想獲得干預的成功,調動來訪大學生的積極性是一個重要的方面。
四、學校社會工作介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體策略
(一)將個案學校社會工作與個案心理輔導相結合
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詢在治療學生心理問題、增進學生心理健康、強化學生心理素質方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都成立了心理咨詢機構,配備專業(yè)的心理咨詢師,為在校學生提供無償心理咨詢與輔導。但心理咨詢與輔導在解決心理問題方面也存在著一些局限性,如較為注重個人心理層面的疏導和治療,而忽視了大學生案主社會資源的運用和成長環(huán)境的改善。
個案學校社會工作,是指以單個大學生為對象的社會工作專業(yè)方法,即學校社會工作者通過與案主建立專業(yè)關系,運用相關專業(yè)知識方法,協調可利用的各種社會資源,為案主提供面對面的一對一的服務,目的在于協助大學生充分認識自身擁有的資源和潛能。完善自我,增強其解決困難的能力,從而達到與社會和環(huán)境的良好適應。綜合個案心理輔導與個案社會工作的優(yōu)點,可以幫助學生明了自己所擁有的資源和潛能,提升自身的發(fā)展能力,從而自己解決其心理問題,恢復身心健康。
(二)小組學校社會工作與團體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馬斯洛需要層次論認為歸屬與愛的需要是人的高級需要。他認為,當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獲得了滿足,他就會產生一種歸屬與愛的需要。我們每個人在現實生活中都希望自己能被團體所接納,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歐美國家,小組社會工作的方法得到大力提倡。有關專家認為,團體輔導比傳統的個體輔導更有成效。目前,隨著發(fā)展性輔導的提出與認可,使得團體輔導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小組學校社會工作是運用團體的經驗和在團體中形成的動力,協助參與團體的大學生個人獲得行為的改變、社會功能的恢復與發(fā)展,達成團體的目標,促進整個學生群體的成長。
在大學生群體中開展小組社會工作,按其性質可分為任務小組、成長小組、治療小組、社交小組、教育小組、興趣小組、社會化小組、意識提升小組、服務或志愿者小組、自主和互助小組、社會行動小組等,社會工作者可根據不同的目標建立與之相應的小組。在小組工作中引入團體咨詢的一些方法與技巧. 小組成員在彼此互動中通過小組動力達到改變的目的,其改變的結果是持久而有效的。如北京大學曾開展的“大學體驗成長小組”,以及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的開展的“歡樂同心圓”、“朋輩輔導”、“大學生成長小組”等取得了一定成效,展示了小組學校社會工作的魅力和成效。
(三)引入學校社區(qū)工作,建立社會、學校與家庭的聯動機制
在社會發(fā)展日益復雜的今天,單純由學校承擔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這就需要調動所有可利用資源,在校內外構建心理健康支持網絡,共同為學生服務,增強干預的有效性。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培養(yǎng)離不開良好的學校和社區(qū)環(huán)境。學校除了要引進先進的教學設備,加強環(huán)境建設,使學生有一個優(yōu)美的學習生活條件外,還要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宣傳正當的休閑娛樂方式,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形成健康向上和寬松愜意的氛圍,為大學生提供健康的心理社會環(huán)境。學校社區(qū)工作采取學校協助社區(qū)建設與發(fā)展,而后利用社區(qū)的資源為學校服務,最終使社區(qū)對學校的政策和學生的成長有所貢獻。學校社會工作者可以通過社區(qū)調查,了解學生的需求,全面調動社區(qū)資源,動員社區(qū)內的各種力量,改善社區(qū)環(huán)境,以政府買單的形式,依托社區(qū)學校組建專職或兼職的師資隊伍,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各種形式的學校社區(qū)教育活動。
參考文獻
[1] 張大均,張娟.大中學生心理健康學校社會工作的基本途徑及實施策略研究[D].西南大學,2008.
[2] 陸士楨,王碉.青少年社會工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3] 劉芳.新時期學校社會工作開展的必要性研究——以與心理咨詢相比較[J].社會工作(學術版),2008(9).
[4] 查爾斯·H·扎斯特羅等.晏鳳鳴譯.社會工作實務應用與提高[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5] 侯童,玉禾.優(yōu)勢視角的學校社會工作輔導策略探析[J].首都師范大學學報,2011(2).
[6] 曹智榮.中西方青少年心理健康促進模式的比較[D].鄭州大學.2006.
[7] 謝倩,張云英.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學校社會工作的介入策略[J].當代教育論壇(上半月刊),2009(3).
作者簡介:伍佳慧,女,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研究生院,研究方向:社會工作專業(yè);李松柏,男,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副教授,社會學碩士研究生導師。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