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小平
摘 要: 無論是從課程改革的需要看還是從社會對學生的要求看,開展“探究式”課堂教學研究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通用技術是實施新課程改革后在普通高中開設的一門技術課程,是以提高學生技術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主要特征的學科。本文主要以“探究式”學習的含義、特點為理論依據(jù),分析通用技術學科中開展“探究式”教學的優(yōu)勢,對“探究式”課堂教學的實施進行闡述,希望為同類學科老師提供借鑒與參考。
關鍵詞: 通用技術 探究式教學 實踐過程 實施效果
探究式學習是由美國教育家薩奇曼提出來的。他認為,人本身具有一種好奇傾向,這種本能的傾向會使人們在面對陌生現(xiàn)象時盡力找出其發(fā)生的原因。他堅信兒童具有自然又旺盛的探索精神和強烈的求知欲,會想方設法地弄清楚這些新鮮事物,這是一種進行科學研究的可貴動力和資源。探究性學習的基本思想是讓學生在“重新發(fā)現(xiàn)”和“重新組合”知識的過程中學習,鮮明地體現(xiàn)“創(chuàng)新”和“創(chuàng)新學習”的本質。探究式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以類似科學研究的方式進行學習,在掌握知識內容的同時,體驗、理解和應用科學研究方法,同時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一種學習方式。探究性學習作為一種學習方式,是貫穿學生一切學習活動的。課堂學習始終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因此,探究性學習必須是課堂學習的主要方式,課堂將成為探究性學習的主陣地。筆者經過幾年來的實踐與探索,認為在通用技術學科中開展探究性學習可以劃分為以下五個階段。
一、提出問題
在課堂上,提出對學生有意義的、有針對性的問題,能夠豐富學生的探究活動,但是它們不能是深不可測的,必須通過學生的觀察和從可靠的渠道獲得的科學知識加以解決。學生必須掌握解答問題的基本知識和步驟,這些知識與步驟必須是便于檢索和利用的,必須適合學生的發(fā)展水平。如學生常問“為什么”的問題,其中有些問題太大,教師可以把它們轉變?yōu)椤霸趺礃印钡膯栴},這種改變使探究問題更集中、更深入、更接近科學,從而把學生導向科學探究。如在《技術與設計》的第二章第三節(jié)(四)三視圖中,可以讓學生利用WORD或幻燈片的畫圖工具繪制三視圖等,實踐活動及研究性報告可以通過文檔、幻燈片等工具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看法。
二、引導討論,設計方案
教師要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啟發(fā)和引導學生設計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滲透科學研究的策略、方法。先從宏觀上提出總體思路,設計總體方案,再對每個局部進行微觀設計,這樣可使學生的知識活化重組,有機組合,形成相互聯(lián)系的知識結構,只有結構化的知識才能向能力轉化。設計方案的過程是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提高解決問題能力的有利時機,教師要充分發(fā)揮指導作用,讓學生把思維過程暴露出來,適時加以引導和點撥,也可以從學生思維層次上提出問題,給學生思維指向,同時給學生留有思維的空間和時間,千萬不能包辦代替。要注意的是方案設計不僅要解決問題,在設計過程中也要結合學生的知識、發(fā)展學生的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有時方案可能并不完善,可留待學生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自己發(fā)現(xiàn)、修正、完善。開始階段或難度較大的問題可提供一些方案供學生選擇,以降低難度。如《技術與設計1》第三章第一節(jié)設計的一般過程,課本以陳晨同學設計制作小板凳為例介紹了設計的一般過程,我叫學生討論,最后根據(jù)討論結果,讓每個小組做一個小板凳。通過制作小板凳,學生不僅了解了設計的一般過程,更激發(fā)了興趣。
三、形成解釋
所謂解釋,指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將自然或實驗室觀察的結果與已有知識聯(lián)系起來,形成超越已有知識和當前觀察結果的新理解。例如,在技術試驗過程中,學生可以將觀察結果與其他渠道獲得的知識結合起來,對該技術試驗應用提出自己的解釋,運用已有的基本知識經驗及調查結果分析與我們日常生活的密切聯(lián)系等。探究性學習與科學探究都能夠產生新知識,不同的是,由于學生已有的知識有限,探究性學習產生的新知識可能只是針對學生本人而言。學生在實證的基礎上,根據(jù)邏輯關系和推理,找到事件的因果關系和其他解釋,結果必須尊重事實、尊重規(guī)律,以開放的態(tài)度面對批評,運用與科學相聯(lián)系的各種不同的認知過程,例如歸類、分析、推論、預測,以及批判性推理和邏輯等一般方法。如在一次課堂教學中,我讓學生列舉身邊的流程設計。有一個女生列舉了做一道菜前的期準備工作的流程設計。她把做一道菜前的準備工作的整個流程講得頭頭是道,非常順暢,也很有道理。原來她父親是個高級廚師,平時做飯時,她經常幫父親做些做飯前的準備工作,感到流程設計很重要,同學們聽了很受啟發(fā)。
四、評價結果
根據(jù)通用技術探究性學習具有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的特點,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可采用多種形式:一是課內評價與課外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二是定量評價與定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三是自評與他(互)評相結合的方式;四是形成性評價與終結性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只有這樣才能盡可能地使評價更客觀、更全面、更科學、更合理、更有激勵性。
我們在評價時,采用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主要有以下幾種:
第一是問卷調查法。這種方法一般用來評價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態(tài)度??梢韵驅W生、家長、教師、專業(yè)人員和其他人員調查。
第二是自我評價法。學生在進行了一次探究性學習之后,不一定要由教師評價其取得的成果。我們采用學生自我評價的方式,讓學生最大限度地體驗和感受自己的成果。這種方式最能調動學生參與評價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引起學生的自我反省。
第三是小組評價法。有時在進行了一次探究性學習之后,利用小組評價法可以更客觀、更真實、更有實效性。
第四是家長評價法。這種方法適合一個比較大的課題結束之后,把家長請到課堂上,讓家長看自己孩子有哪些變化,讓家長與學生共同感受探究性學習的成果,這將更進一步地激發(fā)學生參與探究性學習的興趣。
第五是成果展評法。通用技術探究性學習成果是多種多樣的,它可以是一篇論文、一份調查報告、一本研究筆記、一場主題演講、一次口頭報告、一樣實踐作品及在報刊上發(fā)表的文章等。我們結合學校、班級的活動中心,利用學校、班級的宣傳櫥窗、宣傳角、校報、班報,以定期與不定期相結合的方式展示學生的探究性學習成果,讓學生的研究成果展示給全校師生,接受全校師生或社會的評價。
五、檢驗結果
讓學生交流他們的研究結果可以為其他人提供問問題、檢驗實證材料、找出錯誤、找出實證資料不能證明的表述及根據(jù)同一觀察資料提出其他不同解釋的機會。交流結果能夠引入新問題,或者加強實證資料與已有科學知識及學生提出的解釋之間的已有聯(lián)系。結果是學生能夠解決交流中遇到的矛盾,進一步確定以實證為基礎的論證方法。例如:在技術試驗中,對同一個物體,不同學生可能有多種試驗方法,通過結果交流,學生可以找到多種試驗之間的聯(lián)系,找到不同試驗的利弊。
探究性學習應充分體現(xiàn)這五個階段,當然所有這些階段都可以有所變化。每一次探究都要讓學生投入到科學問題中,但是在有些情況下,探究的問題首先是由學生提出的,而有些情況下,學生并沒有直接提出問題,而是在教師提供的問題中選擇一個問題進行研究,或者在別人提出的問題上稍加修改,使之更為深入。那么到底探究式教學中教師應該做哪些呢?
(一)“探究式”教學過程設計
(二)課后附記
第一,學生在課堂中表現(xiàn)出較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更積極主動的一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與探索性,特別是平時基礎較差的同學也提出問題,學生參與面廣。
第二,通過小組討論、交流、問答,更有利于教師及時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并在今后的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輔導、補充。需要注意的是,教師要在反復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結合學生的學習實際,有針對性地指導學生選擇課題。課堂上更要及時給予學生評價,多鼓勵學生,增強學生的自信心。除了教學內容的輔導外,還需給予學生書面及口頭表達能力的指導,旨在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能力。
參考文獻:
[1]布魯納.教育過程.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
[2]林崇德.學習與發(fā)展.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
[3]雷愛華.課堂教學中學生創(chuàng)造力培養(yǎng)的策略.廣西師范大學.
[4]高中研究性學習實施指導.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