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愛民
【摘要】作文教學中充分挖掘民俗資源,是打開民俗文化與作文教學之間的通道,讓民俗文化服務于作文教學。使學生通過民俗文化實踐活動,體驗傳統(tǒng)民俗文化精髓,鍛煉自己的實踐能力,親身感受和體驗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并使之變?yōu)樽约撼砷L成才的精神支柱,是一項非常值得關(guān)注的事。
【關(guān)鍵詞】教學;民俗文化;作文;整合
作文教學在語文教學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但許多學生害怕寫作文,提筆就抓耳撓腮,農(nóng)村小學生更是如此。因此作文成了語文教師的難點,寫作文成了學生望而生畏的事?!墩Z文課程標準》指出:“寫作要感情真摯,力求表達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獨特感受和真切體驗?!薄岸嘟嵌鹊赜^察生活,發(fā)現(xiàn)生活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庇纱顺霭l(fā),不管是城市豐富的教學資源和現(xiàn)代化的教育條件,還是農(nóng)村純自然和原生態(tài)的民俗文化教學資源,只要我們引導得當,都能實現(xiàn)寫作的真正意圖,最終實現(xiàn)教學目標。
民俗就是民間的風俗,是民間的社會生活文化,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構(gòu)成部分。其中蘊含著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美德。充分挖掘民俗資源,使民俗文化服務于作文教學,是一項非常值得關(guān)注的事。
這里,我想借助“民俗文化”這朵藝術(shù)奇葩,談談將民俗文化開發(fā)為小學生習作資源的幾點做法。
一、聽說改編,故事成為作文
陀思妥耶夫斯基說:“作家最大的本領(lǐng)是善于修改。”民間故事來源于群眾之中,流傳于眾人之口,為大家所津津樂道,《水滸傳》《三國演義》《西游記》自不必說,《孟姜女的傳說》《牛郎織女》《梁山伯與祝英臺》感動了多少代人的心,學生樂于傾聽,樂于講述,樂于搜集,樂于思考和補充。通過收集整理、傳講聽說、改編新編等形式的活動,學生將會受到多方面的熏陶感染,對其作文敘事技巧的掌握、故事情節(jié)的構(gòu)思、人生觀世界觀的形成,思想情操的陶冶,語言文字的修養(yǎng),都有積極的作用。
在作文教學中,我有計劃,有目標地組織。低年級段,是中國民間故事的聽說訓練,高年級段,在聽說訓練的基礎上,指導學生進行改編、新編、續(xù)編。在具體實踐過程中,我曾多次組織學生進行民間故事的演講比賽和對民間故事的改編、新編、續(xù)編,其中中國四大民間傳說故事、神話故事、歷代機智故事是學生們最喜歡的。許多改編的故事,既反映學生們良好的精神風貌,又有自己獨到的見解和認知。
例如:對牛郎織女的改編,班里一位同學的結(jié)尾是:……牛郎沒有辦法,只好帶著兩個孩子在天河邊定居下來,因為沒有房子,兩個孩子又小,所以,日子過得特別艱難。值得高興的是,他們在天河里抓來的幾只天鵝,自己找食,自己回家,今年春天還孵出了一群小天鵝,孩子們整天逗著小天鵝玩,是啊,只要在這里安了家,就是有希望……牛郎的眼神明亮而有光彩……
我們不得不佩服學生的智慧,不得不驚嘆學生思想的深度,民間故事傳承著太多現(xiàn)代學生需要的東西,比如對真善美的追求,對假丑惡的批駁等。
二、體驗民俗,抒發(fā)真情實感
定西地區(qū)民風淳樸,農(nóng)民勤勞樸實,一些古老的、傳統(tǒng)的民風民俗在廣大農(nóng)村仍在延續(xù),形成了特有的地方風俗。比如:正月初一拜新年,正月十五耍龍燈,二月二炒豆子,清明上墳,端午插柳,六月六煮豆子,七月十二吃羊肉茄子……給老人拜壽、新房落成儀式、定期的逢集……這些場面既喜慶,又沿襲了中國悠久的民俗文化傳統(tǒng),更是農(nóng)村學生喜聞樂見的,如果將其作為作文的素材,也不失為寫作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教學中,我有意識地因時制宜,結(jié)合特殊的日子,進行以傳統(tǒng)民俗為題材的作文教學。臘月里,讓學生參與到置辦年貨,寫春聯(lián),貼年畫,做餃子,守歲,糊燈籠,耍秧歌等活動中去,使學生充分體會到新時期農(nóng)村生活的巨大變化,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發(fā)自內(nèi)心深處的喜悅。這樣,學生《舞龍燈》《踩高蹺》《貼春聯(lián)》《鬧花燈》等等一系列精彩的作文就應運而生了。有位學生在《舞龍燈》中寫道:舞龍燈使我明白了為什么把中國人叫“龍的傳人”,我也懂得了什么是龍的精神,我要把龍的精神發(fā)揚光大。
定西十分重視過清明節(jié),歷來就有清明上墳、放風箏的習俗。清明前后小孩子三五成群,去野外放風箏,放飛的不僅僅是一只只美麗的風箏,更是放飛了一顆顆對美好明天充滿希望的童心。與此同時,我就會有意識地要求學生觀察放風箏、掃墓等活動。今年清明節(jié)前夕,我就布置了一項特殊的作業(yè):回家上墳、祭祀的時候,留心觀察,用心體會?;貋砗螅寣W生寫有關(guān)清明活動的作文。孩子們下筆有神,勢如破竹,從上墳前的準備,到去上墳的路上;從父母親友的言談,到自己的親身體驗,句句吐露心聲,字字表達真情。對城里孩子來說,大都知道清明節(jié),可真正體驗到“清明時節(jié)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又有幾個呢?因此這樣的習作是城里孩子所望塵莫及的!
端午節(jié),定西唱大戲、包粽子、插柳、戴香包、綁花線等風俗依然盛行。我不僅讓學生在校外參與上述活動,還組織小組合作嘗試做“香包”,體驗民俗。中秋節(jié),全家人一起吃月餅,賞月景,看晚會,聽大人講“吳剛伐桂、嫦娥奔月、玉兔搗杵”的古老故事。這都構(gòu)成了不可多得的民俗真情題材。
三、民間諺語,點亮作文語言
寫作文的過程就是語言重組的過程,在一定意義上講,作文就是非常有趣的語言游戲。那么,怎樣使作文的語言清新靚麗呢?我認為用民間諺語點亮作文的語言是一種非常高超的方法。
民間諺語短小精悍,是生活經(jīng)驗的結(jié)晶和濃縮,又往往飽蘊哲理,精警凝練。如:“一天省一把,三年買匹馬?!备嬲]人們勤儉生活?!耙桓曜尤菀讛?,十根筷子斷就難。”提醒人們團結(jié)很重要?!爸辉S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薄鞍俗盅瞄T朝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本蛯ι鐣暮诎?、官府的不平進行揭示?!耙坏?,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薄爸挥袃鏊赖纳n蠅,沒有累死的蜜蜂?!弊x來形象,韻味十足,說理深刻。它們正是作文語言的陽光。試想,當我們在批閱一篇學生作文時,時不時被其間的諺語或激趣或深思或玩味,該是多么喜悅的一件事?。?/p>
如:去年中秋節(jié)的作文,批改時,“人逢喜事精神爽,月到中秋分外明……”的開頭,不由得讓我眼前一亮。以后,我更加注意作文中如何運用語言的教學了。當然在語言運用方面,我對諺語是情有獨鐘啊。
作文是學生充滿個性張力與創(chuàng)新愉悅的心智勞動,而作文教學又是一項系統(tǒng)性相當強的工程。當然,要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走出農(nóng)村小學作文教學面對的困境,我們不能怨天尤人。語文課本是死的,有限的那點課外資料也是死的,但我們可以創(chuàng)造條件,利用民俗資源促進農(nóng)村作文教學,讓我們的民俗文化說話,讓我們獨特的民間鄉(xiāng)土文化成為學生的終愛。陸游說“汝果欲學詩,功夫在詩外”,作文亦是如此。生活的一切時間和空間都是學生們學習的課堂,我們應該讓學生盡可能走進自然,走進社會,積累民俗文化知識,返璞歸真,關(guān)注民俗。從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中汲取營養(yǎng),在實際行動中尋找寫作的靈感,讓學生盡可能少受各種條條框框的束縛,強化他們的寫作主體意識,促進主動積極的發(fā)展,學生的寫作素質(zhì)便會提高,寫作興趣就能得到調(diào)動,筆下文章就會變得生機勃勃,情趣盎然,充滿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迷人魅力!
參考文獻:
[1]《語文課程標準》
[2]《鄉(xiāng)土文化》,2007-08總68期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