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鋒
〓〓在課程改革的新階段,活動教學已成為思品課的基本教學形式。思品課的宗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行為習慣。那么,如何開展思品課活動教學,提高學生道德行為養(yǎng)成教育的實效?
〓〓一、在開展活動教學中滲透德育,讓學生明確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思想品德課程是為初中學生思想品德健康發(fā)展奠定基礎的一門綜合性的必修課程。新課程教學的最終目的是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在探究中感悟升華,內化為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外化為道德踐行,從而增強了學生認識社會的能力,促進學生的自我成長。因此,在教學中根據教材內容,采用適當的活動方式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有利于增強學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比如在講授“一國兩制”內容時,根據學生對時政新聞的關注、更對臺灣問題的關注,在課堂上以“中英政權交接儀式”的一段視頻導入“一國兩制”的內容,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之情,然后進入“臺海形勢大家談”的活動,學生通過網上搜查資料、相互交流等方式了解了不少信息,很多學生侃侃而談,儼然一副外交官的姿態(tài)。見解獨到、觀點新穎,令老師意想不到。更重要的是在活動中學生不知不覺接受了教育:一個國家只有完全統(tǒng)一才能自立于世界,而如今祖國的統(tǒng)一大業(yè)還沒有完成,臺灣還沒有回到祖國的懷抱,我們反對臺獨,反對分裂,更應為完成祖國統(tǒng)一、促進國家富強盡一份力。從而使學生從中感悟到自己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更好的投入學習生活。
〓〓二、運用活動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培養(yǎng)學生能力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所有人都有一種天生的好奇心或需要,當這個好奇心被激發(fā)出來就會產生強有力的動機?!笨梢?,好奇心是人們固有的。但中學生的好奇心更為強烈,他們對新奇事物有一種傾向、注視、接近、探究的反應。一旦學生的好奇心被激發(fā),就能產生求知欲和學習動力,培養(yǎng)起學習興趣。在這一過程中,活動刺激能夠強化學生的反應,從而提高學習效率。例如:在講授《學會拒絕不良誘惑》內容時,在學習前,先請學生欣賞一段名為《網》的影片。在欣賞之前,將學生帶入情境中去思考,提出三個問題:(1)從影片中你能夠找到幾個不良誘惑?(2)這些不良誘惑有什么樣的危害?(3)看完之后,你得到什么啟發(fā)?這一環(huán)節(jié)的設計,一方面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另一方面也通過這個影片對第一框內容加以回顧、明辨是非,也得以引入新課——既然不良誘惑有如此大的危害,我們就應該努力學會抵制和拒絕?,F代社會生活五彩繽紛,充滿各種誘惑。十三四歲的青少年對周圍的一切充滿了好奇但由于缺乏社會經驗,分析判斷能力還不夠成熟,不能辨證的看待周圍的種種誘惑,加之自控能力不強,面對游戲機、黃色書刊、煙酒、金錢、毒品等種種不良誘惑不能自覺抵制、在遭到突發(fā)或意外事件以及來自各方面的不法侵害時缺乏抵制能力的情況普遍存在。因此,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問題情景,能讓學生在情境中產生學習的需要,通過思維加工,把握新的學習內容,培養(yǎng)實踐和探究能力,增強社會責任感,做到知與行的統(tǒng)一。
〓〓三、巧設活動教學情境,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
〓〓教育不僅要傳播知識,而且首先要教學生學會做人?!敖虝W生做人”是新課程改革中素質教育的首要任務,而思想品德課是完成這一任務的主載體和主渠道。思想品德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學會做人,主要是使學生懂得一些做人的基本的道理,培養(yǎng)一些做人的基本行為習慣,為長大以后樹立正確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打下初步的基礎。例如講七年級上冊第六課《禮貌待人》“學會道歉”內容時,我進行了如下課堂教學設計:首先回歸學生生活,聯(lián)系學生實際提問學生:“生活中經常會發(fā)生因誤會而錯怪他人的事情,你是否被他人錯怪過?你當時感受如何?你是否錯怪過他人?”但單純靠教師說教,缺乏實際體驗,于是,我又設計了一課堂活動環(huán)節(jié),即:模擬學會道歉,體會道歉的心理感受,要求全體學生站起來,讓學生回憶自己感到內疚的一件事情,前后桌同學組成一組,真誠地向對方說一聲“對不起”,然后兩人互換角色,重復上面的過程。同學們互相握手甚至擁抱向對方真誠地道歉,使學生真實地感受體驗,促進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提高和良好行為習慣形成,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教育效果。
責任編輯〓黃日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