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小文+王鳳鵬
〔關鍵詞〕 鄉(xiāng)土地理;校本課程;“隴南自然災害”
〔中圖分類號〕 G633.55〔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11—0060—01
隴南是全國四大滑坡、泥石流多發(fā)區(qū)之一,同時位于我國地震頻發(fā)的南北地震帶上。近年來,隴南連續(xù)多次出現(xiàn)幾十年甚至百年一遇的特大自然災害。從2012年秋季學期開始,成縣一中開展了“‘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應用研究”省級課題研究。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與實施,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選修模塊五知識的理解,而且貫徹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提高了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
一、開發(fā)構想
1.開發(fā)基礎。開展災害教育活動是減輕人類遭受自然災害損失的重要手段。我校學生在學完選修五模塊后,對自然災害及防災減災知識已有一定的了解,加之對“成縣地理”校本課程的學習,他們對家鄉(xiāng)的自然環(huán)境也有了一定的認識,在親身經歷了多次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其學習“鄉(xiāng)土自然災害與防治”知識的愿望非常強烈。學生的需求,開展災害教育的緊迫性成為開發(fā)“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的強大動力和基礎。
2.校本課程標準的制定。“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標準主要由“內容”和“活動建議”兩部分組成。其中,內容包括:隴南自然災害的特點、類型及分布;人類活動對隴南自然環(huán)境的影響;成縣主要自然災害的類型;隴南和成縣在防災減災中取得的主要成就?;顒咏ㄗh包括: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各種資料,了解隴南及成縣自然災害類型與分布;列舉當?shù)匕l(fā)生的氣象災害和地質災害各一例,分析隴南主要自然災害的形成機制;實地參觀學?;蚣亦l(xiāng)附近的自然災害現(xiàn)場和治理現(xiàn)場,初步了解自然災害的成因、危害及治理措施;利用當?shù)乜破震^、氣象局等校外地理課程資源,組織一次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活動;利用板報、展板等展示隴南減災的成就和災害防治措施;開展研究性學習,對近年來隴南發(fā)生的重大自然災害的成因、危害及應對措施等進行初步探討。
二、實施途徑
1.課程實施前的師生準備。校本課程實施前,教師下發(fā)“隴南自然災害”調查問卷,了解學生對隴南及成縣自然災害的關注程度與防災減災知識的掌握情況。參考人教版、中圖版、湘教版等“自然災害與防治”模塊編寫內容,收集資料,編寫教材,制作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設計。學生在課前要做好以下準備:一是填寫“隴南自然災害”調查問卷,增強對隴南自然災害與防治現(xiàn)狀的了解;回顧選修模塊五中的相關內容;撰寫令自己印象最深、親身經歷的有關自然災害的短文。二是以小組為單位,通過網(wǎng)絡、報紙、書籍等收集隴南及成縣自然災害與防治資料。
2.合理開展課堂教學?!半]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主要采用“問題—閱讀—課堂探究” 方式組織課堂教學。即先以問題引入新課,如,用“2013年隴南發(fā)生過哪些較大的氣象災害”引入“隴南主要氣象災害”這一學習內容。然后,引導學生閱讀有關隴南某次重大自然災害或防災減災成就的內容,師生共同歸納某種災害的危害、時空分布特點或防災減災成就及應對措施。最后,開展課堂探究,組織學生思考、討論。
3.實地參觀考察。在“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我們充分發(fā)掘校外地理課程資源,帶領學生走進大自然,組織學生參觀成縣防震減災科普館,考察5·12地震后隴南農村的變化,與受災群眾及災害治理人員進行座談。學生通過參觀考察,親身感受到自然災害的危害,提高了學習這門課程的積極性和防災減災的意識。
4.展示學習研究成果。學習研究成果的展示主要通過兩種途徑:一是讓學生辦地理板報,主要包括參觀考察活動專題板報及專題學習板報。二是組織部分對自然災害與防治問題感興趣的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
5.課程評價方式。由于“隴南自然災害”為校本選修課程,根據(jù)《成縣一中校本課程開發(fā)與實施方案》的要求,不安排書面考查,評價主要通過學生考勤(占20%)、課堂表現(xiàn)(占50%)、課外作業(yè)(占30%)進行。
(本文為甘肅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課題“‘隴南自然災害校本課程開發(fā)與應用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2012]GSG616)
編輯:孟剛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