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朱玉美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初中地理教學也面臨著教學模式與教學方法的轉變,地理教師如何能夠在課堂中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通過有效的提問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和教師的教學效率,就成為地理教師十分關注的問題。
關鍵詞:初中地理;有效提問;設計
教學的最高境界莫過于讓學生感覺到學習是一種享受,在學習中既能夠享受思考的過程,又能享受成功的喜悅。在這種前提之下,教師在講課前就應該設計出有效的提問,激發(fā)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引導學生在知識的海洋中遨游。有效的提問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地理思維,使學生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得到更高、更遠的發(fā)展,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一、因材施教,注重差異
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地理教師需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式,并靈活地設計問題。同時,教師還需要了解學生,根據學生的知識儲備和實際生活體驗,提出適合學生回答和有助于提升學生思維的問題。例如,在學習關于水土流失的問題時,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1)是誰塑造了黃土高原千溝萬壑的面貌?(2)從地理角度分析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3)黃土高原的水土流失原因與南方低山丘陵的水土流失原因有何異同之處?問題拋出后,學生組內積極地尋找資料,整理證據,組內展示。雖然只有三個問題,卻能由淺入深,引發(fā)學生思考,讓學生學會聯系生活實際,培養(yǎng)學生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教師可以把簡單問題留給中下水平的學生,把稍有難度的問題留給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這樣既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也能體現學生的差異,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積極參與,體會到回答問題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fā)對地理學習的興趣。
二、興趣引導,發(fā)散思維
要想激發(f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就要多聯系生活中的現象,把學生帶入到地理知識中,使學生感受到生活處處皆地理。例如,在講到板塊運動時,教師可以聯系之前發(fā)生的日本地震。提問:由于所處的地理位置不同,產生地震的原因也有所不同,你能分析不同的地震原因嗎?這種提問方式能很好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也能打開學生的思維,學生會立刻回想日本地震及海嘯是不是因為板塊運動造成的,是否還有其他原因導致地震?這一問題又會引發(fā)學生的思考,而教師只需適時地給予引導,就能夠讓學生主動思考很多問題。
在地理教學中,教師還可以適時地引用古詩詞、諺語,來提升學生的興趣,增加對地理現象的思考和理解。例如,通過“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挑花是盛開”感受地形對氣溫的影響;通過“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來理解山地對氣候與植被垂直變化的影響。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古詩詞、諺語巧妙的設問,促使學生思考和理解相關地理現象和地理規(guī)律,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難易結合,層層擊破
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應該適合不同層次的學生,一個有效的提問應該既能夠使學生感覺到壓力,但也有著解決的信心。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層次,充分考慮到問題的難度,由淺入深、層層設疑,這樣能更好地突破學習中的重難點。例如,在《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這一節(jié)中,學生自學后,教師提問:(1)香港擴展城市用地的方式有哪些?(2)香港為什么要擴展城市用地?(3)寸土寸金的香港為什么還要在城市建設中保留大量的綠地?通過第(1)題的鋪墊,能增加學生解決第(2)題的信心,之后追問問題(3),引發(fā)學生深入思考,通過問題層層遞進,不僅提升學生思維的深度,也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總而言之,課堂提問是教師基本功的體現,具有較強的技巧性和可操作性,教師提問的方法與內容直接影響到學生思維的方向與深度,所以教師在課堂提問之前,一定要做好精心的設計,使提問變得更加有效,更有價值。
編輯 劉青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