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幗英
語文學科與生活點滴密切相關,本應具備鮮活、生機和靈性??v觀當前語文課堂,師生的有效互動仍少之又少,高效只是鏡中花、水中月。教師要懂得“站在低處說話”,充分拓展學生思維和表達的空間,離學生更近、與學生更親,讓語文學科教學跟生活牽手,讓學生學習與快樂同行,使課堂更高效。
一、步下講臺,讓教師離學生更近
語文課上,許多語文教師習慣地站講臺,方便板書;居高臨下,監(jiān)督學生學習,唯恐學生有一點“松弛”。一節(jié)課下來,知識點如布雷區(qū),極少與學生形成良性互動,學生學得氣喘吁吁,教師教得熱汗淋淋,可效果卻差強人意。筆者認為,離學生越近,學生的專注度更高,師生互動也越好。
如,教師在講解知識或提出問題時,要走下講臺,走到學生中間去,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真實存在,在心理上形成一種親近感,繼而促成互動。同時,語言表達上也要注重與學生拉近距離,多用商量的口氣,在促進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少問“為什么”,多問“你是怎么想的?你知道了什么?你懂得了什么?”“你能把你的想法說給大家聽嗎?”在學生答題不正確或不全面時,適時醞釀辯論的機會,鼓勵其他學生就實質性的問題進行質疑,正確時教師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和肯定。唯有教師放下身段走近學生,離學生更近,才可能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
二、面帶微笑,讓教師與學生更親
微笑是教師職業(yè)的需要,教師推門走向講臺,就像演員出幕走向舞臺一樣,應立即進入角色,用微笑通往學生心靈,給課堂定下一個愉快而和諧的基調,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學習心理環(huán)境。
某老師在教學古詩《贈汪倫》時,他聲情并茂地描繪、再現(xiàn)李白與汪倫道別時那種可感可視的情景。同學們個個聽得津津有味,仿佛那千年前的話別歷歷在目、聲聲入耳。課堂上一位同學卻睡著了?!袄蠋?,他睡著了。”同桌把他推醒了?!芭丁蓖瑢W們一片驚訝,目光齊刷刷地盯向他。老師微笑著對哪位同學說:“你是不是偷喝了汪倫贈給李白的酒,醉了?”“呵呵——”同學們爆發(fā)出一片興奮、愉悅的笑聲。睡著的同學也笑了,盡管有點難為情。老師的這一微笑,重新架起了課堂教學與學生學習的橋梁,學生學得更快樂、更投入了,學習效率也高了。
三、走近現(xiàn)實,讓學科跟生活牽手
“語文教學的改革,關鍵在貼近生活。這是‘根”。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語文教育要注重密切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生活與語文的關系是源頭與活水的關系。唯有貼近生活的源泉,融入教育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的效果將會更高效。
某老師教《草蟲的村落》一文時,利用農(nóng)村學生貼近自然、對昆蟲比較熟悉的特點,先讓大家回憶在生活中看到過哪些昆蟲,介紹自己喜歡的昆蟲的特點。第一時間激發(fā)起學生的學習興趣。緊接著,拋出問題:“草蟲平時是如何分工合作的?它們各有什么職業(yè)?”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讀后再討論收獲。教師用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激活學生對草蟲的興趣,課堂氣氛也活躍,思維也被激活了,讓學生對新知識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望,寓學于樂,收效甚佳。
四、玩學結合,讓學習與快樂同行
語文教學不僅是教與學的過程,其實也是玩與學的過程。正如陶行知所言:“我們必須變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闭Z文教學,其實不妨引導學生玩一玩。
某老師在教學《詹天佑》一文時,采用了這樣的方式導入新課:首先安排了小品環(huán)節(jié),讓一名學生扮演太監(jiān)宣讀嘉獎詹天佑的圣旨,接著屏幕出示民眾鑼鼓喧天喜慶的熱鬧場景,引導學生思考皇帝為何嘉獎詹天佑,隨之而深入理解文本。這個小品導趣環(huán)節(jié)的設計,喚醒了學生自主探究文本的強烈欲望,萌生了與文本對話的期待,使他們處于“課未始,興已濃”的良好狀態(tài)。愉快的學習過程,既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又變苦學為樂學,課堂效率自然會提高。
五、鼓勵評價,讓師與生良性互動
評價是課堂互動的一種手段。有時候,一句簡簡單單的話,一個細小的動作,都能對學生產(chǎn)生極大的影響。
某教師執(zhí)教《“紅領巾”真好》一文,提問:“讀了課文,我們知道引號里的紅領巾指的就是”生齊:“少先隊員。”這時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如果引號里面是白胡子,就是指老爺爺?!薄肮?,白胡子……”教室里傳來一陣笑聲。該生的臉唰地一下紅了,低著頭,站在那里不知所措。教師示意他坐下,并帶著微笑評價說:“大家不要笑,我覺得他說得很好,這就叫作舉一反三,這一點值得我們學習,請為他鼓掌。”教師及時地肯定性評價,緩解了課堂氣氛,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心。接下來的課堂,學生發(fā)言更踴躍,形成了良好的師生互動。
營造高效課堂,方法很多,途徑很廣,歸根結底離不開教師的主導作用,離不開以生為本的根本點。當教師與學生貼得更近,當語文教學與生活貼得更近,當語文課堂與快樂貼得更近,當學生與鼓勵貼得更近,高效課堂自然水到渠成。
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