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斌成
“生活化教學”在國內外教學實踐中一直被廣泛重視。比如美國著名的現代教育家杜威曾明確提出了“教育即生活”的理念;而我國的陶行知先生也倡導“在生活里找教育,為生活而教育”的教育理念,并且在理論與實踐上取得重大成果?!端枷肫返隆氛n程積極倡導“生活化教學”理念,特別是新課程改革實施以來,《思想品德》課程就提出了教學回歸生活,學生是學習主體的理念和要求。以此為指導思想,我在上八年級的一課——《了解我們的老師》時,將社會生活成功地融入了教學情境。
一、引導學生關注生活中與教師相關的重大事件
上這課時,學校剛好舉辦一年一度的優(yōu)秀教師評選活動。于是由此導入教學:(在大屏幕上展示獲獎者之一,即該班班主任的照片)同學們,你們班主任最近在學校獲得了什么獎項呢?學生:優(yōu)秀教師。師:學校要大力推舉這項活動的意義是什么呢?學生:弘揚尊師重教美德。師:沒錯,老師為了學生的成才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那么獲得這一榮耀是一朝一夕的事嗎?生:不是。師:是的。我們身邊有很多這樣的優(yōu)秀教師,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生活,聆聽他們的故事。以學生們身邊的老師獲得優(yōu)秀教師為切入點,將學生真切感受到的例子融入教學中來,從而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二、引導學生關注身邊教師的真實生活
了解老師從誰先開始呢?想到學生最熟悉的老師是班主任,了解老師就從他(她)開始吧!我讓學生試著描述班主任的一天。生:班主任要備課、上課、批作業(yè),遇到突發(fā)情況,要及時處理。有學生遇到困難時,要安慰學生,并與家長聯系等。師:班主任的一天相當繁忙,可以說他集多重角色于一身:教學承擔者、學生的朋友、班級的組織管理者。同學們就自己親眼所見暢所欲言,恨不能將班主任所做的工作一一道來。通過同學們的細細訴說,學生對老師瑣碎、艱辛但需要無私奉獻的工作有了真切地了解。生與師的心貼近了、貼緊了。思想品德教學中,要引發(fā)學生留意生活,運用各種思維方式觀察、分析生活,從而使尊師重教的美德深入學生心中。
三、與學生真誠互動,了解學生真正想法
課堂教學不應是老師的一廂情愿,課堂的實效性決定了應該讓學生在教學中發(fā)揮主觀能動性,將課堂知識與實際生活經驗融合,并進行思考、領悟。為此我詢問學生的想法:我最想了解的還是同學們喜歡什么樣的老師!同學們可能也想了解老師喜歡怎樣的學生,下面讓我們坦誠地交流一下?。▽W生甲)我喜歡尊重、理解、愛護我們的老師。(學生乙)我喜歡有魅力的老師,我們能被她的一言一行所感染。(學生丙)品行端正,儀表良好,知識淵博。師小結:同學們所喜歡的老師的素質我都牢記在心,同時會轉達給我的同行們,我們會揚長避短,提高自身素質。既然是學生,主要任務就是學習。所以學習目的明確、態(tài)度端正、善思好學的學生一般老師都很喜歡。老師還喜歡遵守紀律、熱情大方、助人為樂的同學。每個學生有不一樣的想法,作為老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真實看法,滿足學生所需。
四、抓住課上偶發(fā)事件,巧妙化成課堂教材
這課當中曾經出現一個不和諧的小插曲。探討老師話題時,課堂的民主氣氛使得部分學生提出了對班主任的不滿看法,如管得太多太細,還不斷有人附和進來。眼看著局面復雜起來,我想起了課前觀察到的現象,微笑著說起來:來到你們班,短短的課前幾分鐘,老師就發(fā)現你們有個非常好的習慣。那就是凡是從我身邊經過的同學都和我打招呼。這是非常好的習慣,應該要長期堅持。請大家為自己鼓掌。(學生哈哈大笑,熱烈地為自己鼓起掌來)據我了解,這個好習慣是你們的班主任教導你們的。所以說,在班集體里形成良好的習慣,需要管理者耐心、細致的引導。我們在第一課第三框《培養(yǎng)好習慣》里不是看到過這樣一段資料么?行為心理學家經過研究認為:一個好習慣的養(yǎng)成一般需要三個月時間,而對青少年而言,養(yǎng)成好習慣尤其離不開他人的監(jiān)督。而這些,往往會被處于青春期的你們說成是嘮叨。你們說我說得對嗎?學生若有所思的點頭。人生每時每刻都是現場直播,面對課堂中的偶發(fā)事件,不要慌,要巧妙地將它與教學內容結合起來,成為課堂教學的有效案例,讓學生更能從生活中感悟書中知識。
在多年的思想品德教學中,我感慨極深,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中,要將思想品德形成與發(fā)展融入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之中,讓學生觀察、體驗、分析、感悟現實社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提高適應社會的能力,為將來成為合格公民打下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