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潔
幾何是一門邏輯性較強的學科,小學中涉及的幾何知識,現(xiàn)在教材把它們劃歸為“空間與圖形”,對學生來說比較抽象。下面就多媒體課件在小學空間與圖形教學中的合理運用談幾點淺見。
一、設疑引趣,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心理學家指出,疑能喚起學生的思維,喚起學生自覺的學習活動。利用多媒體課件集聲、形、圖等于一體的特點,可以在教學中創(chuàng)設疑難情境,引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
如學習“圓的認識”,引入時老師用多媒體課件演示:一輛小車的幾個輪子做成扁圓形、正方形等,車上的小猴被顛得東倒西歪。在學生的笑聲過后,老師提問:小車為什么會這樣?怎樣的輪子才不會顛簸?為什么圓形的輪子不會顛簸?這一演示在愉悅中創(chuàng)設了情境,引發(fā)了學生的學習動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二、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教學中有些法則、公式以及解題方法是教學的重點,更是學生學習的難點,接受起來比較困難。如果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優(yōu)越之處,把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形象,就能有利于學生的理解。
1.針對難點,比較分析。
難點就是學生容易混淆的地方,多媒體課件可以以此為切入點,發(fā)揮其優(yōu)勢。如學生在學習長方形的周長和面積的概念以及相關計算時容易混淆,為此可設計課件:先依次出現(xiàn)長方形的四條邊,展開是一條線段,指出長方形四條邊的總和是長方形的周長;接著將長方形逐步著色成面,指出面積是圖形所占的平面的大小。通過這樣的演示,學生就能真正理解周長和面積的意義,計算時也可以避免混淆。
2.顯示過程,化難為易。
空間與圖形中的很多知識對于小學生來說不易理解,但運用多媒體課件能把抽象的知識直觀顯示出來。如圓面積的計算公式,以往是通過教具的演示把圓切割成近似長方形的圖形推導出來的,而圓的面積公式不是近似計算公式,這一點讓學生難以理解。為突破這一難點,可設計:把一個圓平均分成8、16、32個小扇形,拼成近似的長方形,使學生能直觀地看出等分的份數(shù)越多,拼成的圖形越接近于長方形。在此基礎上,比較長方形的長和圓的周長、長方形的寬和圓的半徑之間的關系,讓學生通過自己觀察和歸納,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3.直觀展示,構建結構。
知識系統(tǒng)的建構對提高學生的學習成績至關重要。只有在這種系統(tǒng)中去掌握知識,才能牢固,而數(shù)學知識的關系對小學生來說比較復雜,因而采用多媒體課件直觀的“動態(tài)演示”,會收到較好效果。如引導學生建構平面圖形中四邊形的知識系統(tǒng)時,可出示一個不規(guī)則的四邊形,然后用動畫的方式使其中一組對邊平行,得到梯形。以此類推,分別得出平行四邊形、長方形和正方形。通過直觀地展示這些圖形的種屬關系和聯(lián)系差異,使學生很好地掌握這個知識系統(tǒng)。
三、鞏固知識,提高學習效率
多媒體課件可以使練習變得形式多樣、趣味橫生,也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在活躍的氣氛中不知不覺地掌握知識。
1.提供范例,指導操作。
練習中,有時教師要指導學生操作,課件可在學生操作的要領處提供范例。如圖形的拼組、角的度量方法等不清楚的地方,可用“放大鏡”放大提供正確直觀的范例。
2.多變形式,激發(fā)興趣
積極的思維和良好的效率往往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和豐富的情感上的,課堂上容易疲勞,這時可用課件變換練習的形式,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三角形的認識”練習中,可設計游戲。放三個簍子(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鈍角三角形),隨意擺放些三角形,看誰投得準。這樣使學生耳目一新,提高了學習效率。
3.化少為多,加強訓練密度
綜合練習課,復習課中習題,并以課件形式演示,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四、使用多媒體的注意事項
1.棄形式而求實效
隨著現(xiàn)代教育技術的普及,各級各類公開課上教師們各顯神通,但有些多媒體課件未用到實處,為用而用,拘于形式,結果收效甚微。因此我們應注意到多媒體課件有其適用性,應從教學內容出發(fā),需則用,不需則棄。
2.棄復雜而求簡單
隨著教學輔助軟件越來越多,制作技術也越來越高,演示的畫面越來越美,學生“興趣”大增,然而“精美”的圖像將學生的注意力引向的是外在的形式,而非實質的內容,這樣制作的課件就會喧賓奪主,與教學目標相悖。
3.棄演示而求交互。
現(xiàn)在很多課件都局限于演示型的,而交互型的卻不常見。強大的交互功能是多媒體課件中獨特的優(yōu)勢。有些練習可通過交互討論來研究結果,而非只局限于單人主機操作。因而需要教師掌握多媒體課件制作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增強課件的交互性。
總而言之,多媒體課件在教學中的運用必須從實踐出發(fā),注重實效,做到真正科學合理地發(fā)揮多媒體課件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