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增良
后進生通常指在學習過程、行為表現或者道德水平方面落后于其他學生的那部分學生。盡管后進生所占比例并不大,但對班級工作的順利開展有較大的負面影響。他們一般學習不用功,自我約束能力不強,有較強的防衛(wèi)心理,言行明顯有情緒性,“個人主義”嚴重,普遍存在著情緒低落,缺乏自信心,感到自卑和孤獨等特點。為了使他們全面、健康發(fā)展,必須重視后進生的轉化工作。我認為只有在正確認識后進生特點的基礎上開展轉化工作,才能取得明顯的效果。
一、正確認識后進生,選擇恰當的教育方法
教師了解學生要從多方面著手,關鍵是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同他們一起克服困難,一起分享歡樂和憂愁。因為他們正值青春期,可塑性很強,而且他們與優(yōu)生之間只存在先進與落后之差,絕沒有好與壞之分,他們并非“不可救藥”。后進生的轉化工作需持之以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的做法是:第一,全面關心學生的成長,既注重其智力發(fā)展,又不忽視其他方面,如思想道德、心理素質、身體狀況及審美能力等。第二,公正平等地對待后進生,既信任優(yōu)秀學生,又對后進生懷有一顆愛心,不有所偏袒。第三,持之以恒,愛學生要有穩(wěn)定性,不因一時一事的過失而改變。第四,保護學生,維護學生的合法權益,當學生的身心受到侵害時挺身而出,保護學生不受傷害。
二、改善師生關系,消除疑慮
后進生總是以戒備的心態(tài)來看待教師,總認為教師故意和他們作對,所以他們根本不會聽從教師的規(guī)勸和說教。愛心是開啟后進生心扉的那把鑰匙。我主要從兩個方面入手:首先,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待學生,給予學生真正的關愛。我時常進入學生宿舍,詢問學生是否有生活上的困難,也經常去學校食堂了解學生的飲食狀況。每當學生遇到生活上的困難,我總是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照顧他們,但是當他們犯了錯誤,我絕不會姑息縱容,而是認真幫助學生分析原因,找到錯誤的根源。其次,號召其他學生熱情對待他們,給予他們集體的溫暖。后進生在關愛下,會感覺到整個集體就像一個大家庭,這樣他們才會擺脫與教師對立的情緒,以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教師的教育,誠心誠意接受教師的指導。
三、抓住時機,深入學生內心
后進生大多對待生活和學習的態(tài)度比較消極,他們常常感到自己處處低人一等,缺乏自信心,甚至有時候會陷入絕望和自卑的情緒中。教師要和學生分析原因,溝通感情,鼓勵學生;善于發(fā)現他們身上的過人之處,每當他們取得點滴進步時及時表揚,使學生獲得心理的滿足,并抓住這一有利時機,對學生進行思想教育。
四、保護后進生的自尊心,培養(yǎng)集體榮譽感
當今的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在家長的百般呵護下,他們對“心中有他人,心中有集體”的觀念很薄弱。教師應充分尊重和信任學生,這是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的基礎。培養(yǎng)學生的集體榮譽感是提升班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如果學生缺乏集體榮譽感,那么這名學生一定不會為了班級的進步貢獻自己的力量。教師應該及時發(fā)現問題學生身上的可取之處,一方面對他們提出表揚,另一方面以信任的態(tài)度安排他們適當的任務,促進后進生自尊心的形成,增強其自信心。我班的王同學對學習感到厭煩,喜歡去網吧、游戲廳,對同學稍有不滿便會拳腳相加。有一次學校開運動會,王同學在多個項目中奪得名次,為班級爭得了許多榮譽,我便對他說:“你的體育成績很好,這一點讓很多人都羨慕呢!”他聽了十分高興,表示自己一定會更加努力,為班集體爭光。我還安排學習成績好的學生為他補習功課,他參加體育比賽的時候,其他同學為他拿衣服、送水,使他充分感受到集體的溫暖。在這樣一個充滿愛的班集體中,王同學的心開始融化,認識到班集體的重要性,并形成高度的集體榮譽感,開始學習文化知識,再也不打架了。
五、反復教育,進行考驗
后進生普遍缺乏自我約束力,不能要求他們在很短的時間內改掉壞習慣,而是要多給他們一些機會,并做好監(jiān)督工作。在后進生轉化的初級階段,教師一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另一方面要使他們盡量擺脫之前的圈子,逐漸培養(yǎng)他們抵抗誘惑的能力,自覺堅持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應注意以下兩點:第一,使后進生處于他人監(jiān)督之下,提高他們的自覺性;第二,允許學生出現反復。每當學生出現反復后,教師要幫助他們分析原因,提高自身抵制不良行為的自覺性。筆者認為,轉化后進生要建立在關愛的基礎上,使他們認識到紀律的重要性,鼓勵他們以班里的積極分子為榜樣。對于那些嚴重違反校規(guī)校紀的學生,一定要按照規(guī)定進行處理,絕對不能縱容,因為必要的懲罰能夠對學生起警示作用。
總之,教育活動有其特殊性,它的對象是處于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下的鮮活個體,而這些鮮活個體總會在成長過程中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給予學生尊重和關懷,用真誠的心促使他們積極向上,使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教師只有在先進教育理念的指導下,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采取靈活多樣的教育手段,才能為社會主義國家培養(yǎng)更多的建設人才。
(責任編輯 陳劍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