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改紅
“師傅領進門,修行在自身”,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筆者剛參加工作時懷著滿腔熱情,結果事情完全和筆者的初衷不一樣。也許這是許多老師都有過的經(jīng)歷。剛剛上歷史課的時候,筆者就擔心,學生學不會,理解不了,不會學,不知道學什么,結果就喋喋不休地講了一節(jié)又一節(jié)課。想著這下講得很清楚了,學生肯定掌握了。結果事與愿違,交上來的導學案(作業(yè))令筆者大吃一驚,好幾個課本上的名詞學生也不會寫……作為一名參加工作不久的教師,筆者很生氣,也不理解。
過了兩周,筆者聽取其他老師的建議,讓學生用紙條給筆者提建議。這個方法果然有效,有學生寫道:“老師,我的基礎太差了,許多字不會寫,閱讀速度也慢,剛看了一小段課文,還沒有反應過來寫的是什么,你就講到后面去了。我沒有時間看書預習,也沒有時間看書上寫了什么,更沒有時間練習歷史課上那些專業(yè)名詞怎么寫。我已經(jīng)掉隊了,我以前沒有正式學過歷史,我知道你重視我們,可是我實在學不下去了,學習知識對我來說很痛苦,你就讓我快樂成長吧?!笨吹竭@紙條,筆者有很大的觸動,也很為難,一時,教學步入了尷尬境地。這個紙條反映的不是一個學生的困難,而是普遍存在的一種現(xiàn)象。
后來和幾位資歷較深的老師交流,聽取他們的建議,還多次旁聽了其他老師的課,筆者收獲不少,在認真?zhèn)湔n,研讀新課程標準后,對自己的教學做了改進。
首先,在預習方面作了調(diào)整。教育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統(tǒng)計得出,學生如果只聽教師講解,事先不預習教材,只能記得所聽內(nèi)容的25%,如果先預習,再聽講,就可記得所學內(nèi)容的65%!由此可見預習的重要性。于是,筆者在第一節(jié)課后嘗試著讓學生預習第二節(jié)課的內(nèi)容,結果大多數(shù)學生沒有預習。筆者認識到這種方法并不適合學生。
筆者又想出了辦法,在課堂的最后幾分鐘讓學生進行預習,結果大多數(shù)學生預習了。但預習了的學生,到第二次上課時,能記起知識點的只剩很少的幾個人。筆者感到很迷惑,但又不甘心就這樣失敗。于是又繼續(xù)學習了一些教學模式,經(jīng)別人指點,發(fā)現(xiàn)當堂預習對歷史學科教學有不小的作用。
筆者嘗試在課堂上讓學生預習,對學生提出的要求是弄清所講的內(nèi)容,思考為什么要學這些概念,并把不懂、難懂的地方勾出來,留待聽課時解決。起初的做法是給學生五分鐘時間進行快速閱讀或瀏覽全課,有些學生在那磨磨蹭蹭,一下子時間就過去了;有些學生呆呆坐那一直看著第一頁,最后還是神情茫然。這個問題出現(xiàn)后,筆者充分認識到自己給的預習時間有點少。
于是,筆者在導學案上做了調(diào)整,將學生要掌握的預習內(nèi)容,以填空題的形式,放在導學案的開頭部分,讓學生邊看書邊將找到的知識點迅速填在空白處,時間為十五分鐘,最后讓做得又快又準的學生給大家展示自己的導學案。這個方法實施后,學生的積極性大增,課堂上出現(xiàn)熱鬧的景象。在“學后反思”(導學案上的一個部分)中,之前給筆者寫紙條的那位學生寫到:“老師,本來我對這門課不感興趣,更不想學。寫那個紙條是想讓你對我徹底失望,不再管我,但是你沒有那樣做,而是想盡辦法讓我跟上大家的腳步,不掉隊。我們寫錯別字,書寫凌亂,你沒有責備我們,而是在班里責怪你自己沒有教好,我對自己以前的行為感到很慚愧,望老師能諒解。我一定會加倍努力,不辜負您的期望?!弊x了這段文字,筆者很感動。
原來教師不吝嗇自己的贊美,善于尋找自己的不足,敢于批評自己,竟然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另外,筆者從實踐中認識到,“給學生一個機遇,讓他自己去鍛煉”是多么的重要。以往教學效果的衡量標準之一就是看學生對教材所給的練習題、思考題是否都能解決。由于學生的閱歷及認知水平的限制,學生的思維活動范圍很窄,對此教師完全可以設置一些課后作業(yè),讓學生到生活中去體驗歷史、感悟歷史。以往教學中考查學生的學習結果多,指導學生學習過程少,考查學生顯性知識掌握多,而促進學生體驗與感悟少,最終教學達不到理想效果。因此,教師可以布置形式多樣的作業(yè),積極督促學生參與學習的過程,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不但培養(yǎng)了閱讀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學會從多角度去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而且開闊了視野,拓寬了知識面,激發(fā)了學習的興趣,同時也培養(yǎng)自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
總之,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就是要最大限度地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去,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己動腦、動手、動口,自己通過觀察分析、總結歸納而獲得新知,讓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發(fā)現(xiàn)規(guī)律,體驗成功的快樂,激發(fā)創(chuàng)造的欲望,為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責任編輯 袁 妮)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