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春香
英語閱讀教學是學英語教學的重要一環(huán),而如何提高中學英語閱讀教學的有效性,是困擾中學英語教師的一道難題。筆者從事英語教學工作多年,在實踐中積累了很多寶貴經(jīng)驗,現(xiàn)總結(jié)如下。
1.課內(nèi)閱讀全面滲透教學過程,提升能力于課外閱讀,于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閱讀能力。
中學英語教材的編寫在注重基礎(chǔ)知識學習的同時,也合理地安排了供學生閱讀的內(nèi)容。教師要科學地分析教材,善于發(fā)掘教材中的閱讀素材,利用多種方式來訓練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仁愛版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Topic 3 Section D,在鞏固階段,可以在將問題出示之后,引導學生閱讀1a,然后完成1b。帶著問題閱讀可以讓學生的閱讀更有針對性,閱讀的效果也更加明顯。長時間的訓練之后,學生形成了在閱讀中思考的習慣,閱讀能力就會提高。同時,也要引導學生在課外閱讀中學會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
2.加強課內(nèi)朗讀,鼓勵課外朗讀,讓學生在讀的過程中提升閱讀能力。
朗讀是閱讀的方式之一,教師要指導學生朗讀的方法,對重點語句用不同的方式去讀,并通過反復的讀來加強理解和記憶。以仁愛版八年級下冊第五單元的Section A為例,在鞏固階段的學習中,讓學生分角色扮演Kangkang和Jane來朗讀,采用分角色的方式,讓學生參與到朗讀之中,體會課文含義,并且對invite sb to do這個短語有初步的感知,這樣學習起來理解程度更高,學習效果也就更好。同時,要鼓勵學生在課外閱讀中進行朗讀。還是上面的例子,在學習完Section B,布置Section C的預習任務時,可以布置“查詢資料,了解Section C中的影片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作業(yè),引導學生展開相關(guān)的閱讀,學生就會查詢到諸如“The Sound of Music, a musical feature film about a young religious novice working as a governess who brings music and happiness to a widowers large family, set in Austria during World War II...”的內(nèi)容,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朗讀,既訓練了學生的朗讀能力,也能夠讓學生更加集中注意力。
3.加強寫的訓練,讓學生在寫的過程中提升閱讀理解和反思能力。
寫是反思和感悟的有效手段之一,也是對閱讀進行反芻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多次、科學的寫來提升閱讀能力。教師可以利用讓學生寫小練筆和英語作文的機會來鍛煉學生寫的能力。比如仁愛版八年級上冊第22頁的英語作文訓練,有一位學生這樣寫:The 29th Olympics has been over. Beijing is more beautiful now. Look, there are more trees and grass; the air is more fresh; there are more visitors from other countries; the people in Beijing are improving our environment and they are doing more exercises to keep themselves fit. How do you think about Beijing?It is beautiful now, isnt it?還有些學生寫出了“There will be more trees and grass in Beijing.”“There will be more visito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等句子。可以肯定的是,學生在寫作的時候會參考課文,會對課文內(nèi)容進行二次閱讀,也會借鑒其他的課外閱讀材料來充實自己的作文。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會進行多次閱讀,因為其針對性強、目標明確,所以閱讀時間并不長,但是效率非常高。教師要設置合理的練筆內(nèi)容,選取貼近學生生活實際、材料容易獲取的內(nèi)容作為練筆對象,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
4.給學生提供表達平臺,通過表達能力的提高促進閱讀能力提高。
英語口語表達不僅要求有較強的語言組織能力,而且對英語思維能力、知識儲備等都有較高的要求,而思維能力和知識儲備的提升都離不開廣泛而有效的閱讀。首先在課堂中,要給學生創(chuàng)設口語交際的平臺。例如,在Section D的練習中,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組,每組選出兩名學生,到講臺前表演雙簧,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消化所學知識,引導其他學生回歸課文,再次閱讀,加深理解和記憶。也可以由教師提供故事情節(jié),讓學生自己組織語言表達。比如教師提供“老人—摔倒—扶起—送醫(yī)—感謝”的故事發(fā)展線索,學生會在思考過程中不斷回顧以前的閱讀積累,并且將積累轉(zhuǎn)化為表達。同時,學生也會在組織語言的時候選擇重新閱讀教材或者以前閱讀過的內(nèi)容,這樣不僅強化了閱讀的效果,而且能夠啟發(fā)學生在以后的閱讀中注重知識的積累和素材的搜集,提升思考和理解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要轉(zhuǎn)變教學思維,將教材內(nèi)容合理分解,對課堂時間科學劃分,合理設置課堂環(huán)節(jié),留足時間讓學生去閱讀,并結(jié)合“說”等方式,在不斷提升學生綜合素質(zhì)的同時,也讓學生將更多精力投入到閱讀之中,從而提升閱讀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張文昕. 探究性閱讀在中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D].長春:東北師范大學,2006.
[2]羅淑偉. 中學英語閱讀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J]. 中國科教創(chuàng)新導刊,2009(18).
(責任編輯 周侯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