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雪丹
摘 要: 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推進了新課程改革的發(fā)展,對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理念等都產生了巨大沖擊。在信息化時代,信息化技術憑借其特有優(yōu)勢,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普及和應用。但在當前初中語文教學中,部分教師仍然采用傳統(tǒng)的“一支粉筆、一本教材”的教學方式,嚴重影響了語文教學成效的提升。雖然教師在理念上有所轉變,但如何恰當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成為新的問題。文章結合信息化教學的概念和特點,對其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進行了分析和探討。
關鍵詞: 信息化教學 初中語文教學 運用
在社會經濟不斷發(fā)展的推動下,人們的認識水平不斷提升,教育教學方面的思想觀念也發(fā)生了轉變,摒棄了傳統(tǒng)的以考試為目的的應試教育,開始重視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重視學生的全面發(fā)展,提倡素質教育的理念。在這種情況下,傳統(tǒng)的教學手段和教學方法逐漸難以滿足教學的實際需求,課程改革應運而生。在當前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時代背景下,在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開展信息化教學,不僅能夠有效提高教學效率,而且可以說是現代化教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這里主要針對信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進行簡單分析,為相關教育教學工作提供參考。
一、信息化教學概述
1.定義。
所謂信息化教學,是指以現代化的教學理念為指導,以先進的信息技術為依托,結合現代教學方法開展的教學活動,屬于一種新的教學手段或者教學模式。在信息化教學中,要求組織、內容、模式、評價、環(huán)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
信息化教學模式的構建,是以建構主義為理論基礎而實現的,其學習環(huán)境包括協作、情境、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個基本要素,可以將其簡單描述為: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中心,學生在教師創(chuàng)設的情境、協作和會話等學習環(huán)境中,充分調動自身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合理應用,以解決實際問題。
2.特點。
信息化教學的特點,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明確以學生為中心,教師作為教學的組織者和協助者;
(2)強調情境在教學中的重要性;
(3)強調協作學習的關鍵作用;
(4)強調對學習環(huán)境的設計;
(5)強調對各種信息資源的利用,提高教學水平和教學質量。
3.意義。
信息化教學以學生為主體,能夠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有效實現探究式學習和自主學習,使得學生可以在自主探索、合作中提升自身發(fā)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形成最適合自身發(fā)展的學習方法和知識體系,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其有效實現了協作教學,使得學生在教學中的主動性大大增強,不僅可以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且能夠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學會溝通和交流,培養(yǎng)團隊合作意識,對信息和成果進行共享,實現共同進步。
信息化教學可以促進學生能力的提高。在信息化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由單純的講授者變?yōu)閷W生學習的幫助者和指導者,學生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相應的教學資源,主動進行探索和學習,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提升,為學生的學習和進步奠定堅實基礎。
二、信息化教學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隨著網絡信息技術的普及,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得到了廣泛應用。為充分提高語文教學效率,信息技術快速進入了教育領域,尤其是在語文教學領域中的利用,不但革新了語文教學模式與方法,而且對于調動主動性與積極性,培養(yǎng)學生語文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當前的時代背景下,在語文教學中,如何發(fā)揮信息技術優(yōu)勢,更好地實現語文教學信息化,成為語文教師面臨的迫切問題。
一方面,要大力推進新課程改革,同時對教師的思想觀念進行轉變,使其充分認識到信息化教學的重要作用和良好效果,從而在教學活動中主動運用信息化技術,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率,推動語文教學的發(fā)展。另一方面,應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切忌過分依賴信息技術,將語文課上成音樂欣賞課或圖片展示課。此外,語文教師還應不斷提高自身的信息技術水平與課件制作水平,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提高語文教學有效性。
在應用信息化技術或者設備開展信息化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從以下方面出發(fā),切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引入實景,激趣導入。
在教學活動中,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通過激發(fā)學生對學習的興趣,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對于初中語文教師而言,要充分發(fā)揮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yōu)點,在對課件進行制作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心理特點,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對其進行精心設計,合理安排,從而使得課件可以在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對教學內容進行傳播,使得學生能夠在不知不覺中掌握相應的知識。例如,在對《蘇州園林》進行教學時,教師可以從網上下載蘇州園林相關圖片和視頻等資料,通過合理設計,使其能夠迎合課本所要表達的內容,然后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設備進行展示,使得學生可以充分領略蘇州園林的風采,了解蘇州園林的發(fā)展歷史,同時直觀地感受到蘇州園林的美,從而順利導入課程,提高學生對學習內容的興趣。這樣,可以使得課堂教學更加生動形象,調動學生對學習的主動性,同時便于學生對課本內容進行理解和記憶,有效提高教學質量。
2.渲染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情感。
在傳統(tǒng)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用一支粉筆,一本教材,一塊黑板,構成“一個人的課堂”。在這種傳統(tǒng)的教學體制下,學生的積極性很難得到充分發(fā)揮;大部分時間都是教師在講臺上講得疲憊不堪,而學生在講臺下聽得昏昏欲睡。這種傳統(tǒng)的“填鴨式”的教學無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同時將所有學生放在了同一位置,沒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導致教學效率極其低下。教無定法,教師在讓學生接觸課文之前,可先自己復述課文具體情節(jié),在關鍵處停下,讓學生猜測情節(jié)會如何發(fā)展,人物的命運會如何延續(xù)。這樣巧設懸念,往往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學生閱讀課文的熱情就會大增。在初中語文課堂上,需要教師創(chuàng)設生動、形象、恰當的情境,喚起學生情感,激發(fā)學生想象。比如,為了渲染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情感,在實際教學過程中,為學生播放視頻《暖情》,通過視頻、音樂伴奏,學生看得聚精會神,很快就會被其中的故事情節(jié)、音樂伴奏打動,每個人眼里都飽含淚花,此時學生已經深深地進入短片之中,他們的情感完全被激發(fā)出來,親情在細節(jié)中流淌這一教學主題有效地體現出來。實踐證明,通過不斷渲染課堂教學氛圍,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可以有效豐富教學內容,對于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endprint
3.增大教學容量,拓展教學內容。
利用現代化的信息技術,可以有效掙脫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束縛,對教學內容進行擴展,增加學生的知識儲備,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例如,在對《女媧造人》進行教學時,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將古代的各種神話故事引入課堂,供學生欣賞和探討,對課本中的文章進行拓展和擴充,從而增加課堂教學容量,提高課堂時間利用率,使得學生可以在有效的時間內獲得更多知識。
4.轉變傳播方式,強化直觀化教學。
運用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可以改變傳統(tǒng)的以語言和文字為主要表達形式的知識傳播方式,從而打破傳統(tǒng)封閉式的教學狀態(tài),提升教學質量。在語文教學中,許多文章如果單純依靠語言或文字的描述,受知識儲備和理解能力的制約,學生就會感到難以理解,或者似懂非懂,從而提高教學難度。在這種情況下,應用多媒體信息技術,可以將教學內容以圖片、視頻等形式,更加直觀地展現出來,從而使得教學互動能夠化繁為簡,有效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例如,在對《中國石拱橋》進行教學時,由于當前石拱橋已經為鋼筋混凝土橋梁所取代,在生活中幾乎不可見,學生缺乏直觀印象,加上對石拱橋知之甚少,對于課本中的描述感到難以理解。部分學生會提出這樣的疑問:“沒有水泥和鋼筋,橋身的強度怎么可能那么高?”“沒有東西連接,難道整個橋身都是由一整塊石頭做成的?”等等。在這種情況下,再多的語言和文字,都是蒼白無力的。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直觀形象地向學生展示趙州橋、盧溝橋等典型的石拱橋,并對石拱橋的結構、形式及受力情況進行分析,從而使得學生充分認識中國石拱橋優(yōu)美、堅固、精巧的特征,感悟古人的智慧。
5.發(fā)展學生思維,增強思維能力。
初中生正處于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轉變的階段,是人生的重要轉折時期,對于初中教師而言,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應該盡力促進這種轉變,為學生提供思維的憑借,對學生的想象能力進行培養(yǎng),對其思維進行拓展。作為基礎學科,語文的重要性是不容置疑的,更應該重視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毫不夸張地說,在素質教育理念下,語文課堂應該是學生思維的課堂,一切教學活動都應該圍繞學生的思維進行設計和展開。在這種情況下,運用信息化技術,可以更好地實現對于學生思維的訓練,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能力。例如,在初中語文的閱讀與寫作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教會學生掌握閱讀與學習的方法。因此,在學習中,不但要讓學生盡量大量閱讀與鑒賞優(yōu)秀作品,更重要的是要啟發(fā)學生的閱讀與寫作思維。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可在講授寫作方法的基礎上,通過多媒體展示相應的閱讀與寫作案例,使學生針對寫作案例進行寫作方法、思路等分析與評價,拓展學生思維。同時,可利用網絡技術,進入網上圖書館,閱讀更多作品;或舉辦專門的協作聊天室、論壇,通過網絡交流對閱讀的感受或寫作方法的體會等,拓寬學生的視野。在此基礎上,結合探究式學習或任務驅動式學習等方式,使學生課后在信息技術輔助下,優(yōu)化學習。
三、結語
信息化時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得到了廣泛普及和應用,促進了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發(fā)展。對于初中語文教學而言,其并不僅僅是一門學科,更多的可以認為是對經驗與智慧的綜合和傳承,對學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新課改的要求,結合實際情況,轉變教學理念,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在課堂教學中,引入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對教學內容進行更加直觀、形象的展示,激發(fā)學生興趣,拓展課堂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獨立思考能力,使得學生可以在輕松、愉悅的學習環(huán)境中逐步提高自身能力和素質,促進語文教學不斷進步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陳君明.信息技術與初中語文教改的運用[J].中學教學參考,2012(31):18.
[2]馬長青.信息技術如何服務于初中語文教學[J].新課程·中學,2013(1):17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