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榮妹
摘 要: 課題研究是學校可持續(xù)發(fā)展和教師實現(xiàn)專業(yè)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之一。課題回歸課堂,讓教師肩負課題研究與教學的雙重任務。如何讓課題研究植根于教師的心靈之中,讓課題研究融入課堂教學、立足課堂教學、作用于課堂教學,以課題研究實踐提升課堂教學實效,提高教師的專業(yè)能力和素養(yǎng),是文章探討的主題。
關鍵詞: 課題研究 課堂教學 回歸課堂
曾幾何時,課題高高在上,成了專家學者們思考與探索的問題,廣大教師隔空觀花轉而對課題敬而遠之,課題進入課堂也多為紙上談兵,空洞,無物。如今,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課題已經(jīng)從上而下滑至基層課堂,對課堂教學進行研究,把科研做到課堂上,課題走進課堂成為現(xiàn)實,許多一線教師也在課堂教學中大膽創(chuàng)新與探索,解決了一個個研究課題。然而,當課題回歸課堂,課堂教學又將如何改變才能讓課題真正開花結果呢?筆者認為,應從課題研究思路做法的更新、課堂教學的研究、課題研究的態(tài)度、課堂教學的空間和實效等方面加以重視,課題才能在課堂上站得住腳,課堂也會因課題而生動。
一、以“新思路”換“舊做法”,讓課題研究深入教師心靈
不管做什么課題都需要有一個研究的載體或平臺,以往我們總是根據(jù)課題研究的內容將研究建立在他人的研究結論之上,以理論支撐實踐,也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搞課題,這本無可厚非,但久而久之,就使得課題脫離了實踐,研究也變得空洞蒼白,這種做法體現(xiàn)出舊觀念支配下的一切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觀。因此,許多老師對課題有畏懼感,不敢搞課題,不知道論文該寫些什么,對研究無從著手。我們在“十一五”課題研究時也走過一段彎路,對閱讀的實證研究總是擺在環(huán)境、家長和繪本材料上,課題與課堂教學脫節(jié),使得教師對繪本故事的內涵解讀、對繪本角色特點的理解浮于表面,總是不能深入課題研究內容的本質。后來,我們對教師的閱讀教學實踐水平和指導閱讀的能力停擺不前的現(xiàn)狀進行反思,回頭再看我們的研究才發(fā)現(xiàn)原來是課題沒有很好地與教師的課堂教學相關聯(lián),教師在實踐中對閱讀教學的有效性缺乏思考。于是,我們把課題研究的重心從閱讀環(huán)境、家長資源和繪本材料等方面移位于課堂閱讀教學,并組織閱讀教學的有效提問策略學習和研討、教師閱讀教學展示與說課評比等活動,讓廣大教師認識到閱讀教學即為課題研究的實證課,是課題研究的重要陣地。
如何從舊觀念的束縛中擺脫出來,與新課改的要求和精神相統(tǒng)一?如何讓課題和課堂有效結合在一起,這需要我們在轉變教育理念的同時,去除“舊做法”,更新課題研究的思路,即讓課題從實踐→理論→再實踐→再上升到理論,也就是課題從課堂教學實踐中來再到課堂實踐中,讓課題扎根于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實踐之中。這樣教師就會覺得課題并不是遙不可及、高不可攀的東西,而是在自己的身邊,在自己的課堂中,通過自己的實踐研究與探索,經(jīng)過自己的反思總結與提升,課題研究能結出累累碩果。這樣能讓教師從中體驗到課題研究的成就感,就會從內心深處接納課題研究的各項任務。
二、變教師“教”為教師“研”,讓課題研究融入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的過程是教師教和幼兒學的過程,在目前課改的大背景下,幼兒教師的課堂教學形式已經(jīng)越來越人本化,也就是比較多地關注幼兒,關注幼兒的學習興趣,關注幼兒的學習方式。但筆者認為,僅有關注是遠遠不夠的,因為讓課題回歸課堂的目的是讓課堂教學更有效,讓幼兒的學習更生動活潑,這需要變教師“教”為教師“研”。
首先是研究幼兒。教師不僅在備課中要研究幼兒,分析本班幼兒的學習特點和發(fā)展水平,分析不同幼兒能力強弱的差異性,并設計針對性的教案。教師更要在課堂中研究幼兒,而且必須是在觀察的前提下研究幼兒,先觀察幼兒在課堂學習中的興趣態(tài)度,觀察幼兒個體的、集體的學習表現(xiàn),觀察幼兒與幼兒、幼兒與材料等的互動,觀察幼兒的行為過程,等等,再由所觀察到的幼兒實際情況研究問題的癥結,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和途徑。其中,教師帶著課題走進課堂,在課堂中研究幼兒,課題得以自然地融入課堂。
其次是研究教法。課題回歸課堂,讓教師肩負課題研究與教學的雙重任務,但筆者認為這二者不是平行的,相反是可以交叉,可以互補的,關鍵是要教師研究自己如何教才能讓課堂更有效。幼兒園的課堂不同于中小學,因為我們面對的幼兒比較特別,他們只有3~6歲,處在身心發(fā)展的關鍵期和可塑期,他們懵懵懂懂但又活潑好動,他們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教師要研究適宜于幼兒年齡特點和發(fā)展水平的教學方法,讓幼兒在玩中學、在做中學、在生活中學,所以在課堂中要努力為幼兒創(chuàng)設玩的情境,認真為幼兒提供做的材料,精心為幼兒準備、積累和提升生活中的經(jīng)驗。所謂教無定法,玩有則法,還需要教師結合自身特點和教學實際不斷地研究探索,不斷地實踐創(chuàng)新。
再次是研究成敗。課題回歸課堂,需要教師更注重課堂教學后的反思,多查找課堂的教與學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多從課堂教學的實效上分析問題,多從教師、幼兒、教法、材料準備等各個方面思考分析,如:教學目標完成度如何?幼兒學會了什么?幼兒在學習過程中出現(xiàn)了什么狀況?為什么?筆者在教學某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問題出在哪里?等等,經(jīng)常對課堂教學中的成敗進行研究與分析,這樣才能觸及課題研究的實質問題,也能引領自己融入課題的核心。
三、用嚴謹之態(tài)抵消怠之氣,讓課題研究立足于課堂教學
課題研究在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教育生活,推動著教育改革。學校是課題研究的主戰(zhàn)場,教師是科研的主體。我們鼓勵教師人人參與課題研究,同時,把課題研究與教育教學緊密地結合起來,使課題普及于課堂之中。然而,并不是每一位教師都能用嚴謹篤學的科研態(tài)度對待課題,走進課堂,相反,有不少教師把課題研究看得很神秘,認為搞研究是專家或領導的事,他們認為自己沒有精力或能力,科研門檻太高,能夠上好課、管好班級就不錯了,這種認識上的偏頗或不夠強烈的課題研究意識導致了在參與課題研究的過程中出現(xiàn)消極怠慢情緒。有的從形式上看課題是進課堂了,幼兒園課程中有安排,教師也有組織相應的課題研究實證課。但從研究的實質上講也還有相當部分的教師并沒有真正地用科學的態(tài)度反思課堂教學中的現(xiàn)象或問題,所謂的教學反思常常只有觀察性的描述,沒有實質性的深入剖析,而課題研究是要找問題解決問題的,一定要從現(xiàn)象看本質,即從一些表征性的現(xiàn)象中挖掘前因后果。例如在我園的閱讀實證課中:不同的老師上同一節(jié)閱讀實證課(教案由大家集體備課備好),有的老師上下來效果不錯,但有的老師上出來效果平平,其中的原因是什么。除了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有差異外,教師課堂價值觀的缺失或許也是原因之一,因為對課堂教學缺乏主動的思考,因為對教材缺乏積極的研析,因為對教學對象缺乏必要的了解,等等。我們常說態(tài)度決定高度,教師如對課堂教學抱有科研的態(tài)度,常想勤思,不僅課堂教學效果能有改觀,自己的科研素養(yǎng)也會逐漸提高。
教師需把參與課題研究不僅當成是自己的責任,而且當做自身成長的需要,更是現(xiàn)代教師必備的素質。課題回歸課堂,需要教師本著嚴謹篤學的科研態(tài)度,課題、面對課堂中的諸多不確定因素不消極、不懈怠,而是積極主動地思考、探索,讓課題立足課堂,教師才能從中嘗到科研的甜頭。
四、展課堂空間重課堂實效,讓課題研究作用于課堂教學
《指南》中有一條很重要的核心理念是:理解幼兒的學習方式和特點。幼兒的學習是以直接經(jīng)驗為基礎,在游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幼兒是在游戲中學習,也即玩中學;在實踐中學習,即做中習;在生活中學習。在幼兒園的一日活動中,有正規(guī)的以游戲為基本形式的教學活動,有幼兒自主的游戲活動,有生活學習活動,幼兒園的課堂空間對于幼兒來說應該是寬廣的,涵蓋了幼兒在園的各項學習和生活活動。因此,教師研究的空間也會更廣。就拿我園的《幼兒園閱讀教學中實用性資源利用的研究》這一課題來說,不僅要研究閱讀教學中的繪本資源、教師資源,還要研究幼兒班級閱讀區(qū)域資源的利用和整合,研究閱讀環(huán)境資源的利用,等等。因為閱讀區(qū)域活動是閱讀學習的延伸和拓展,對于幼兒的自主閱讀、閱讀分享和閱讀能力等的提升有不可忽視的作用,也是課題研究不能忽略的地方。幼兒園應根據(jù)幼兒的學習需要拓展課堂學習的空間,而不僅局限于狹義的課堂教學。筆者認為,課堂是課題研究的重要陣地,但不是唯一的陣地,我們要避免以偏概全的課題進課堂的研究思路。
另外,課題進課堂的最終目的是通過科研實踐提升課堂教學實效,從而有效促進幼兒能力的提高。教師要重視提高課堂實效,運用各種方法和手段,引導生動的師幼互動、生生互動,讓幼兒走進教師的教學。
總之,課題之于課堂,應猶如魚水之相融,互相作用,彼此提高。只要我們用心在課堂教學中施播科研之養(yǎng)料,相信課堂之花會綻放得更加絢麗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