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春庚
〔關鍵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消極心理學;積極心理學
鑒于學生的心理問題日益突出,學校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已經(jīng)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的行動。但是,究竟如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應該怎么上?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學校和心理教師。有些教師把心理健康活動課上成了心理學知識課,要學生記課堂筆記,甚至學期末還有考核;有些教師上成了主題班會課,擺事實、講道理、提要求;有些教師則上成了娛樂聊天課,師生相互表演,氣氛活躍;也有些教師干脆上成了問題咨詢課,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提出諸多矯治方法或技巧。筆者從事心理健康教育十多年,這些類型的課都上過,有一定效果,但總覺得缺陷多,缺乏酣暢淋漓的感覺。隨著近幾年積極心理學理論學習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實踐探索,本人開始用積極心理學的視角來審視自己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的實施過程與效果,發(fā)現(xiàn)了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低效的癥結所在,也嘗試開出了處方。
一、癥結:消極心理健康教育
學生的心理問題是普遍存在的,這毋庸諱言。但絕大部分學生心理又是健康的,這也是不爭的事實。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面對的是全體學生,如何有效開展,是這門課程亟需解決的難題。課堂上不能有效調動大部分學生的積極性,眼睛盯著學生的心理問題只能使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面臨不上不下、不死不活的尷尬,從而流于形式,低效甚至無效。
(一)亂貼標簽,自我否定
以往的心理健康教育把視角放在部分學生身上,關注的是學生的心理問題,熱心于所謂心理障礙的矯治,試圖修復學生的習慣、動機,甚至思想。短期內取得成效則沾沾自喜,自以為把準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命脈。殊不知,這種問題取向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或理念使得部分學生被迫成為教育對象,他們往往學會的只是亂貼標簽,認為自己或同學有心理問題,無可救藥。不少學生要么諱疾忌醫(yī),要么自我否定,喪失信心。
(二)事不關已,我行我素
“我很健康,不需要心理健康教育”,這是不少學生的心聲。于是,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上,這些學生不參與活動,不積極體驗、感悟與分享。缺乏學生主體性的發(fā)揮,教師再怎么主導,也只能是一種“折騰”。
(三)知行脫節(jié),遠離實踐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行合一,才能解決實際的問題。不少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只是知識的講解、方法的傳授。至于學生是否在學習中實踐,在實踐中學習,教師并不關心。不少學生說得頭頭是道,但適應能力很差。也有教師活動內容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味同嚼蠟,令學生昏昏欲睡。
(四)表面熱鬧,缺乏感悟
為了調動學生的興趣,甚至為了迎合學生,不少教師絞盡腦汁,采用游戲、表演等方式,課堂熱熱鬧鬧,氣氛活躍。但是,由于沒有創(chuàng)設真實、具體的情境,學生缺少真正的體驗與感悟,下課鈴一響,一切就都結束了。有時,給時間讓學生靜靜地思考、回顧與展望比表面的轟轟烈烈更有效。
二、處方:積極心理健康教育
如果把心理學看成是“治病”的科學,則會忘記心理學的最大使命:使一切生命過得更有意義。因此,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應該改變過去那種偏向問題的價值取向,把教育的目標與重心放在培養(yǎng)學生固有的積極潛力上,使學生更好地追求幸福,真正成為健康快樂的人。一句話,變消極的心理健康教育為積極的心理健康教育,學生才會為自己身上存在的積極力量而欣喜。
(一)對幸福的追求
1.引導學生珍惜生命
大哲學家費爾巴哈曾說:“生命本身就是幸?!薄吧旧砭褪强烧滟F的幸?!?。心理健康教育首先要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自己、悅納自己,珍愛自己的生命。人活著才能幸福,但活著卻不是幸福的全部,健康是使生命更有意義的基礎。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要讓學生擺脫學習、升學、就業(yè)的壓力,把鍛煉當成習慣并學會放松。
2.教會學生與人為善
亞里斯多德認為:“幸福就是合乎德行的現(xiàn)實活動”,也就是說,幸福就是最高的善。馬克思主義的幸福觀則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當作人生最大的快樂和幸福。教會學生與人交往,讓學生有快樂要與人分享,有痛苦要學會傾訴。在和同學真誠、彼此關愛的交往中,感受到人間的溫馨與生活的美好。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使學生知道“給予”是幸福的升華,也是幸福的最高層次和最高境界。
3.推動學生體驗感悟
增進學生積極體驗既是達成教育目標的最重要途徑,也是教育本身所應追求的核心價值。當下的心理健康教育之所以面臨“不死不活”與“不上不下”的尷尬,也在于其過分強調了認知,注重了表面的熱鬧,忽視了學生情感的體驗與感悟。如果心理健康活動課本身不能讓學生提神靜氣,培養(yǎng)學生的幸福感則無從談起。為此,在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時要留足時間讓學生自由暢談感受,通過經(jīng)驗分享使學生相互借鑒,享受過程。
(二)對滿意的追問
心理學研究表明:滿意也是人類成就的主要動機之一。學生對過去、現(xiàn)在、將來是否滿意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心健康。滿意帶來快樂,快樂生成幸福,幸福增進健康。
1.使學生滿意過去的選擇
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過很多事情,這些事情偶然中有必然,必然中也有偶然。同時,學生也有過很多選擇,有選擇就會有心理沖突,沖突解決不好,就會產生心理壓力。幫助學生分析自己的特長、興趣與潛力,讓學生感到自己過去的選擇是最適合自己發(fā)展的。過去雖然一去不復返,但對過去滿意的心境不但影響現(xiàn)在的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將來的抉擇。滿意過去才能面對現(xiàn)在,展望未來。
2.讓學生滿意當下的境況
英國作家薩克雷曾說:“生活是一面鏡子,你對它笑,它也對你笑;你對它哭,它也對你哭?!辈还苌钪邪l(fā)生什么,要教會學生用“微笑”面對。不少學生自慚形穢,認為自己沒有前途,不名一文。其實,學生身邊很多事情讓人羨慕,叫人滿意。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課上,教師可以讓學生說說生活中令人滿意的事情并引導學生去體驗與感悟。布置心理課外作業(yè),讓學生關注平常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尋找生活中使人滿意的事情。學生去尋找了,就會發(fā)現(xiàn)當下的境況要遠遠比自己原先感覺的好得多,對生活的滿意感自然會提升,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就不知不覺中得到了提高。
3.促學生滿意將來的力量
學生是發(fā)展中的個體,其發(fā)展?jié)摿Σ豢晒懒俊7e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就是要挖掘學生的潛力和積極的心理品質,讓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教師首先要在美國心理學家加德納“多元智力理論”的觀照下,相信學生的能力差異,和學生一起分析自己的能力,幫助學生增強自信。同時也和學生一起展望發(fā)展前景,相信未來需要的職業(yè)能力與生活能力是可以培養(yǎng)的,只要學生付出努力,將來發(fā)展不可限量。
(三)對美德的追隨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生來就有積極的心理元素,真正積極的、美好的人性品質就在我們每個人心靈深處。當人固有的積極力量得到培育與增長后,人性的消極方面就會得到消除與抑制。從而,力量與美德成為了積極心理學研究的基點。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過多關注學生身上的自卑心理、狹隘心理、自私心理、虛榮心理、孤傲心理,而是積極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人格品質(愛、勇氣、審美力、創(chuàng)造力、洞察力、智慧等)和公眾品質(責任、利他、關愛、文明、容忍力、職業(yè)道德)。
1.培養(yǎng)學生寬闊的胸懷,勇于寬恕
每個人沒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強求別人和你一樣,這就需要完善個性,開闊心胸,學會克制、忍讓與寬恕。寬恕可以培養(yǎng)學生更強的能力感和自我效能感,減少恐懼、焦慮、憤怒、敵意、沮喪和無望感的可能性,能鼓舞學生自己去“超越自我”。
2.提高學生的協(xié)同能力,善于調節(jié)
人是關系的存在物,學生總是生活在各種人際關系中,不可避免地和教師、同學以及父母親戚等人交往。關系是否和諧,交往是否順暢是其心理健康狀況的重要標志,也是增進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途徑。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培養(yǎng)學生與人交往的能力、合作共事的意識,不斷調節(jié)自己的行為,調整自己的心態(tài),在人際交往實踐中提高協(xié)同能力。
3.激發(fā)學生的仁愛之心,樂于感恩
孟子曰:“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苯處熞ぐl(fā)學生固有的善心,以真心處世待人。同時要引導學生常存恭敬感恩之心,讓學生知道感恩是快樂的傳遞,身邊的所有人都有其自身的價值,都值得尊敬。
發(fā)展人性的優(yōu)點比修復疾病更有價值,積極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冷冰冰的技術,而是對學生溫情脈脈的關懷。只有這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才能面向全體學生、面向學生的未來、面向實際的應用,為學生開辟通向幸福、滿意、美德的陽光大道。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qū)職業(yè)教育集團,揚州,225212)
編輯 / 王晶晶 終校 / 于 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