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麗紅
【摘要】語文學科教學中的寫作是運用語言文字進行表達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認識世界、認識自我、創(chuàng)造性表述的過程。與時俱進、言簡意賅、夯實有效的小學語文新課程標準里明確指出:小學第一(一~二年級)、第二(三~四年級)學段從寫話、習作入手,需注意降低起始階段的難度,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寫作興趣和自信心;教師在寫作教學中,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觀察、思考、表現、評價的能力;教師評價應講究綜合性,多樣性。結合新課標對于"寫作"的明確解說,審視以往自己在習作教學上的得失。主要針對一至三年級的寫話、習作指導,我得出了一些淺顯的經驗。
【關鍵詞】自我修煉 循序漸進 家校結合 自主學習 鼓勵肯定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5-0106-02
一、曾經的兩次失敗經歷
(一)習作路漫漫兮,絕不能一蹴而就
第一次帶班,由一年級教到三年級,令我感觸最深的就是習作教學。一年級時,我只把教學的重心擺放在拼音、生字、課文的認、讀、背、寫上。二年級,由于一年級時對于寫話指導的忽視,另外學生確實還是處于寫話的初級階段。于是乎,當時的我以為只需要給孩子多練看圖寫話即可。一轉眼到了三年級,我沮喪地發(fā)現--我教的學生,且不說習作語感不佳、語句不通順這些問題,他們對于習作幾乎就是門外漢。記得那時候很多學生的一篇作文我?guī)退薷牟幌掠谑?。反復低效的折騰,使得我和學生都身心俱疲。
(二)一人的力量再大也是有限的,單一的思路得不到滿意的結果
第二次帶班,我接手了一個資深教師帶了一年的班級。這次我主要采取的措施是:多給孩子做示范,多和孩子一起寫文章。經過這一年的努力,相比上一次的舉足無措,我的感覺明顯好了很多。但是由于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有限的,單一的做法并不能帶來非常令人滿意的結果。我再次陷入沉思中:我怎樣做才能有更大的突破?
二、第三次相對成功的經歷
(一)一直處于亢奮狀態(tài)的兩學年
1.不急不躁,穩(wěn)扎穩(wěn)打的第一學年
經歷了兩次失敗經歷后的我,接手了第三個班級。從一年級第一學期始,我就統(tǒng)一給學生制定了學習計劃--每天背兒歌,它不僅能鞏固孩子的拼音學習,還能培養(yǎng)孩子的語感,提高他們的說話寫話能力,可謂一舉多得。轉眼到了一年級下學期,除了延續(xù)上學期每天背誦的好習慣外,每個周末,我還額外給孩子布置一項口頭作業(yè)--片段挖空補充完整。內容往往和這一周里某篇學生比較喜歡的文章相關,或是符合當下孩子愛干的事情。在那個學期,我還為孩子編寫了一份簡單實在的"標點符號六要素"。我在編寫的時候還適當加上了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說明,促使學生以后寫話、習作中的標點符號使用更規(guī)范。
2.循序漸進、日見成效的第二學年
二年級第一學期,我們是以寫一段話為主。字數一般控制在100~150字左右。有別于上一次的師生合作,以老師寫為主。這次我把主動權交還給孩子,課堂上先讓他們充分地說,然后老師作適當小結,接著讓他們自己試著去寫心中的話。寫得好的給予及時的肯定,并當堂讀給其他同學聽。相對薄弱些的孩子我會特別關注,單獨輔導。另外,這個學期一開始,我就明確要求孩子多抽時間學習"標點符號使用細則"。二年級第一學期期末考試的寫話,我們班取得了非常優(yōu)異的成績。二年級第二學期,在原先的寫一段話的基礎上,我開始嘗試讓孩子分段寫一件完整的事。除了與課本中的口語交際內容相結合外,我還給孩子安排了很多有意義的校內集體活動。此外,我還鼓動家長多和孩子一起進行"親子活動"。豐富的校內外學習生活,增進了同學間的友誼,加深了親人間的情感,還能給孩子們的寫話提供豐富的素材。學生的寫話水平在這一學期的進步,可謂不言而喻。
(二)出乎意料的第三學年,喜出望外的努力成果
第三學年,學校由于擴建、擴班的需要,不得不把原先的六個班進行重新組合。接手這個班不久,我就欣喜發(fā)現--不同老師教出來的孩子重新組合為一個班,更具生命力。于是,我仍按原先定的第三學年計劃進行。整個學年,我非常重視學生習作前的準備工作。俗話說"不打無把握之仗"。除了重視習作前的準備工作外,我還特別注重對孩子習作前列提綱的好習慣的培養(yǎng)。為了有效激勵孩子,三年級第一學期,我用心為學生整理了一套《班級優(yōu)秀作文集》,裝訂成冊。集里包含了每個單元學生寫的最優(yōu)秀的兩篇習作,每篇習作下我都會做適當點評。當學生看到自己的習作這樣被展現出來時,自信、驕傲之感噴薄欲出。從寫作文比較好的同學中挑選特優(yōu)的來做老師的"小助手",做習作薄弱孩子的"小老師",我認為這是一種事半功倍的做法。"小老師"教完后,還是要教師來"審核"的,這一步絕省不來。"寫前準備、列清提綱、教師充分肯定、'小老師'協作",就在這樣"多管齊下"的共同努力下:優(yōu)秀的學生寫得越來越佳,習作相對薄弱的同學則正朝著優(yōu)秀的方向發(fā)展。
三、三次經歷后,對于學生寫話、習作指導的一些粗淺經驗
(一)教師的自我修煉——以身作則,豐富自我
1.不經常寫文章的老師不是好老師
記得讀過一個故事,寫的好像是一位校長,他在自述的故事末寫道:"不經常寫文章的老師不是好老師。"有時候為了達到好的效果,需要逼自己去養(yǎng)成一個習慣。曾經一個暑假,我堅持每天寫日記。那兩個月的經歷,讓我發(fā)現--當你堅持一件事情一段時間后,你一定會有收獲。其實我們身邊有很多值得寫的內容,只在于你是否用心去觀察。對于我們語文老師來說,可謂經常和"寫作"打交道。批改學生作文、偶爾的"下水文"、寫論文……我想我是一個"好老師"。
2.虛心向同事請教,取長補短
"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取長補短,相得益彰。"我很幸運,自己所在的教師團隊或者是經驗豐富的老教師,或是初出茅廬、充滿活力,有著全新教學理念的新教師,我可以從他們身上學到很多。不僅如此,大家都非常樂意分享彼此的成功與失敗。其中吸收來的令我印象比較深刻的習作教學方法是:生動的"借物傳情"結尾,使得文章更具美感;學生在自己寫的作文里的好詞下加上點,有意識地不斷提高孩子的寫作水平。良好的討論學習氛圍一直在我們學??M繞。集結所有的力量,教出最棒的學生。
(二)教師先扶著學生走,再放手讓學生踏步前行
1.注重寫話、習作前的鋪墊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在正式寫話、習作前,教師一定要起到很好的引導作用:一年級時先讓孩子養(yǎng)成每天背誦的好習慣,意在積累孩子腦海中的好詞、好句、好段,以備不時之需;接著適當的片段挖空補充練習,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語感;為孩子梳理一些比較簡單實在的標點符號使用細則,讓孩子的習作更為規(guī)范。
2.注重家校間的緊密結合
除了大量的閱讀,動態(tài)的有趣的課內外活動也是提高寫作水平的不二法門。在校內,教師引導開展豐富有益的活動;在校外,父母有意識地多帶孩子進行戶外活動。這樣不僅能拓展孩子視野,激發(fā)孩子的發(fā)展性思維,更能增強孩子的自信心。一個人底氣足了,在完成任何類型的習作時,都能寫得游刃有余。
3.讓孩子學會去找習作素材,學會在習作前列提綱
聽過很多學生在抱怨,對于老師布置的作文題目無從下筆。別說是學生,老師在寫作前也要搜集大量的素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我們需要教會孩子用充滿智慧的目光去觀察、記錄周圍的事物,做生活中的有心人。文章不分長短,它都需要一個枝干。圍繞一個中心——枝,分層次地表述——干。寫作水平再高的人,在寫作前,都需要列提綱。讓孩子從小養(yǎng)成習作前列提綱的好習慣,可以為他日后的學習、生活帶來無窮的便利。
4.對于孩子的優(yōu)秀作文進行高度肯定,挖掘班級里的"習作小能手"
小學語文新課標中特別強調教師對于孩子習作評價的綜合性和多樣性。我們應以欣賞的眼光去發(fā)現孩子在習作中的閃光點;鼓勵孩子大膽去表達他想說的話;激發(fā)他內在的寫作潛力。在這點上,我是一直努力實踐的。不論孩子原先的習作基礎,不去計較孩子間的習作能力差異,我只拿學生的現在和原來進行比較。只要是進步了一點,我都會給予充分的肯定。就像有些人天生嗓音好,有些人天生畫畫本領強,在習作方面,也會有些領悟力極佳、比較會表現的孩子。他們當之無愧是班級里的"習作小能手"。這些學生除了可以幫助班級里習作相對薄弱的同學以外,他們同時可以帶動整個班級的習作水平朝更優(yōu)發(fā)展。不論是哪個年段的孩子,都喜歡聽到贊美之音。當自己寫的文章被作為范文當眾讀出來時,那種快樂比吃一頓大餐更過癮。有時適當的物質獎勵會收效良多,這亦是對學生付出的小回報,也表達了老師的一點小心意。
5.注重學生的個體差異
不論何時何地,都存在著學生個體差異現象。這點在語文習作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我覺得教師首先要擺正心態(tài),及時調整習作指導方法和要求。"小老師"的作用很大,但不能一味依賴。有些時候,教師該親力親為的,也絕不能含糊。如果你已經使了很大勁,收效卻很小,也一定不要氣餒。因為若連教師都沒信心了,你怎么給學生信心?堅持下去,一步一步地走下去,以欣賞的角度來看待每位孩子。相信孩子們也會感受到教師的這份認真,積極配合。"百花齊放",不會那么遙遠。
四、身為語文老師是幸福的
有人說:"老師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桃李滿天下""受人敬仰"……確實,身為語文老師的我,感覺尤為幸福。這些都是從學生的習作中體現出來的。記得二年級的那次"綠谷油翁杯"第五屆浙江省少年文學之星征文比賽,我指導學生寫的那篇《甜甜的愛》,獲得了三等獎的好成績。與此同時,我也獲得了"園丁獎"三等獎的榮譽。比獲得榮譽更令我值得自豪的是,學生的這篇文章寫的就是我如何關心他的一件事。在我看來,真的微不足道,但卻給孩子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作為文中的主人公被提及,學生用他稚嫩的文字表達了他對我的感激之情。說心里話,我很感動。文章我并未做大的修改,可能是那份真摯感動了評委,所謂的愛,大多是來自于生活中的小細節(jié)。除此之外,批改學生習作時,發(fā)現他們的水平會連老師都有點望塵莫及時,我們不禁感嘆"長江后浪推前浪"。那不是一種自哀自憐,而是一種成功的喜悅。沒有什么比教出優(yōu)秀的學生更令老師欣慰的了。
參考文獻:
[1]劉詩偉.《語文新課程教學論》.南京大學出版社,2011年
[2]賈群生.《回歸生活的中小學教育評價》.浙江大學出版社,2004年
[3]周衛(wèi)勇.《怎樣上好課》.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
[4]李秉德.《教學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
[5]嚴育洪.《這樣教書不累人》.教育科學出版社,2009年
[6]楊先武.《語文筆記》.安徽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年
[7]林格.《教育是沒有用的》.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