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摘要】教師話語作為外語課堂中課堂活動的主要語言輸入方式和教學媒介,對學習第二語言起著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外語課堂教學教師話語的現(xiàn)狀,教師話語同時受到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影響,進而從這三方面提出了提高教師課堂話語的途徑,以改善課堂教師話語的質量,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教師話語 教師因素 以人為本 學生因素 社會因素 有效性
一、引言
隨著各種聽課評課活動的開展,在課堂上的觀察讓我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進行了積極地思考,除了對課堂上教學內容、教學設計等的分析外,也注意到有時候不同的教師在對同一個知識點上會有相似的處理,但所展示出來的課堂效果卻往往不同。仔細探究之后發(fā)現(xiàn)教師話語在課堂中的作用不可小覷,尤其是英語作為外語(EFL)的課堂教學。教師話語(teacher talk)它不同于教師的生活用語,也不同于其他專業(yè)人員的專業(yè)語言,是一種教學語言變體(林汝昌,1996)。而EFL課堂教學與其它課堂教學的最大不同點在于語言既是學習的目的,也是學習的媒介。因此,教師話語既是一種作為語言輸入的教學手段,也是實現(xiàn)用目的語(target language)進行交流的教學目的的重要途徑。
二、外語課堂上教師話語現(xiàn)狀分析
在實際課堂教學中,有的教師總是不自覺地以考試為指揮棒,只注重講解,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統(tǒng)統(tǒng)講給學生聽,這種將語言知識全盤灌輸給學生的教學方法忽視了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反應和需求,遏制了學習者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致使學習者的語言輸出能力得不到有效培養(yǎng)。有些課堂則看似熱鬧,話輪轉換頻繁,過分追求形式上的學生參與,即所謂教師盡可能少說,學生應盡可能多說,以為這樣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全新外語教學理念,但教師提問質量不高或完全成了學生的自主學習,熱鬧之余卻沒有多少有效的語言輸入和相互交流。在中國,教師自身也是英語學習者,語言能力不大可能達到本族語者的水平,所以沒有自信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開放式的、大量的語言能力訓練,或者教師話語帶有很大的隨意性和盲目性,想到哪說道哪,同時出現(xiàn)過多的重復和自我糾正,語言單一同樣也不利于學生的有效輸入。
三、提高教師話語有效性的策略
針對教師話語目前存在問題的現(xiàn)狀分析,教師話語主要受到三方面的影響,即教師因素,學生因素和社會因素,下面將從這三方面來探討改善教師話語質量的途徑,從而達到促進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目的。
1.教師因素。在英語課堂中教師話語為學生提供了唯一真實的目標語輸入,教師話語的質量往往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的成敗,因此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教師話語應更重視質量而不是數(shù)量。教師話語的質量包括了語音、語調、詞匯、句法、修辭等等,還包括了語音的準確性、話語流利性、趣味性、規(guī)范性及示范性等特點。教師要做到話語發(fā)音準確,用語規(guī)范沒有語法錯誤,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和綜合素質。在課前對語言進行設計與周密安排,合理掌握時間,能避免教師話語的盲目性和隨意性,減少停頓和不停地重復。同時教師話語的語言既要符合學生的實際需要又要略高于學生現(xiàn)有的水平,還要根據(jù)課堂實際情況和學生的個體差異水平不同及時調整自己的語言,遵循靈活性原則,實現(xiàn)課堂交際的真實性。此外教師還可以通過自我反省,采用錄音或邀請其他教師聽課等多種形式,分析自身話語中的得失,探討教師話語輸入的最佳方式。這樣才能改善教師話語質量,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學生因素?,F(xiàn)代教學理念倡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該認識到學生發(fā)話的重要作用,做到以學生為本。教師話語也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學生為中心。
(1)給學生話語權。教師應該改變教師講、學生被動聽為主,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態(tài)。想方設法地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去,給學生更多的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機會,這樣才易引起學生的興趣,聽課注意力集中。
(2)讓學生在真實情景中體驗話語魅力 。教師在課前應認真細致地備課,用具體的教學情景來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如
Teacher: Have you ever been to any galleries before?
Students: No.
Teacher :Ok. Do you think visiting galleries is interesting?
Students:No/Yes.
Teacher: Ok. I think you can learn a lot of things for visiting galleries.
在這個對話中教師沒有設計任何情景,學生體驗不到情感因素覺得無話可說而教師也顯得對學生的回答有點不知所措。因此教師在開始話題之前首先創(chuàng)造一個輕松活躍的氣氛,針對學生的無話可說教師可以在課前為學生提供與課程話題相關的詞匯和句型,用具體的情景來吸引他們融入課堂。
(3)改變提問方式,關注學生的水平差異。提問是課堂教學中最具有研究價值的活動之一,下面從提問的內容與形式,回答問題方式,提問后等待時間三方面來談談如何圍繞以學生為中心來改善教師話語,促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①根據(jù)內容可分為展示性問題與參考性問題。例如Why Chinas capital is Beijing?需要學生估價和判斷,運用以前的已有知識自由發(fā)揮各抒己見,而Whats the capital of China?則只要求學生將既定的答案說出來。觀察課堂得出,教師的提問往往有以下幾種形式:
“Yes”/”No”形式。
“Or”形式,只需選擇問題的一個詞或詞組來回答。
“Wh-”形式:指“Who”,“ What”,“ Which”,“ When”,“ Where”,“ How many”,“ How long”,“ How far”,“Why” 等詞開頭的提問。
3.引導或啟發(fā)的形式:教師說出前半句,學生完成后半句的問題。在外語課堂教學中降低提問中展示性問題的比例,增加參考性問題的設計與運用能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并與他人合作探討解決問題。針對學生的水平差異對好生的提問得適當增加難度,多提參考性問題。而設計這些問題的形式時要分析設計提問的對象,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難度的問題,指令明確,對基礎好的要具有挑戰(zhàn)性,對薄弱的學生則要有鼓勵性。
(1)回答問題的方式往往有指定學生回答,要求學生集體回答,學生自愿回答和教師自己回答四種方式。指定學生回答能給學生單獨參與獨立思考的機會,同時又鍛煉了他們語言輸出的能力,但學生容易陷入被動的地位,形成教師主宰課堂。學生集體回答能避免冷場并節(jié)約課堂時間,同時還能降低學生的焦慮感,但也造就了濫竽充數(shù)者。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回答,積極鼓勵他們語言輸出,盡量不要自我回答。
(2)有些教師提問2、3秒后該學生回答不出,往往就讓其他學生回答或干脆自己給出答案。這樣學生往往沒有時間來思考或組織自己的語言,尤其是一些內向或語言不流利的學生,需要更多時間和鼓勵來練習。因此教師提問后應給學生留有足夠的等待時間和鼓勵來練習,根據(jù)題目的難易和學生自身個體水平的差異來設定等待的時間,尤其對程度較差者給予他們足夠的等待時間,能促使他們用英語積極思維。
總之,提問的質量和技巧決定著英語課堂質量的高低,也影響到學生在課堂上的語言習得。所以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以學生為本,在挖掘提問技巧上下一番功夫。提問語言簡單、清楚、準確、適度和有針對性,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3)教師的反饋應注意學生的情感體驗。教師話語的重要方面之一是對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作出反饋。恰當?shù)姆答伈粌H能讓學生得知自己表現(xiàn)如何,更可以創(chuàng)建和諧的課堂氣氛。積極的反饋更有利于改進學習動機,教師往往都會在課堂上給學生積極的評價,課堂上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以下這些大同小異的表揚用語:1.Good, very fluent.2.Ok,yes,sit down please.3.Ok, I agree with you. 4.Quite good.5.Yeah, very good. It seems you know a lot. 6.Good. You have a good memory, I think.等等。這些表揚過于籠統(tǒng)、機械和單一。教師的評價要有利于學生的發(fā)展,對學生其促進作用,應在表揚的同時給出點評。若學生給出的答案有出入時,教師應與其交流,引導他們作出正確答案,讓他們有機會自己糾正錯誤。若是沒有唯一答案的參考性問題,教師可與學生共同探討,讓學生在自我探究中學習,教師可適當?shù)亟o出自己的想法,提高學生的興趣,開拓學生思路。
4.社會因素。在新課程改革理念下,學校已經(jīng)意識到教師話語合理性的重要性,而教師話語的合理構建也離不開學校環(huán)境的優(yōu)越。學校努力為課堂教學中教師話語合理性的構建提供寬松的話語環(huán)境,改變對教師的教學評價。傳統(tǒng)的評價指標單一,過于關注學生學業(yè)成績的結果,把學生的學業(yè)成績作為評價教師的唯一標準。教師評價方式的多元化才能大大調動教師進行個體言說的積極性,把自己對人生對世界的感悟傳遞給學生,這樣豐富多彩的教師話語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優(yōu)秀品質、思想健康、積極樂觀的學生,達到課堂教學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1]束定芳,莊智象.現(xiàn)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6.
[2]胡春洞,王才仁.語教學交際論[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1999.
[3]趙曉紅.大學英語閱讀課教師話語的調查與分析[J].外語界,1998.
[4]林汝昌.教學語言——一個仍有待研究的問題[J].外語界,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