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秀江+謝宏燕
摘 要 新課改下傳統(tǒng)教學觀念與新的教學觀念之間的不斷碰撞對教師們產生的影響十分巨大,其中有一部分教師都只看到了新的教學觀念的表面,所采用的方法也只是傳統(tǒng)教學觀念的另一種體現,其中數學課堂文化是較為突出的一面。文中就新課改下初中數學如何重構數學課堂文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 初中數學 課堂教學 數學課堂文化
中圖分類號:G633.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11-0053-03
一、引言
數學來源于生活同時在生活中的運用也相當廣泛,如今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它不僅僅是通過外在的行使直接改變和完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同時數學之中所蘊含的各種思想、方法、思維方式及理性精神也對人的行為習慣有著深刻的影響。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fā)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xù)、和諧的發(fā)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guī)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fā),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我國數學家齊民友先生曾經說過:“一種沒有相當發(fā)達的數學的文化是注定要衰落的,一個不掌握數學作為一種文化的民族也注定要衰落的?!边@表明了數學對文化和社會的影響相當深遠。
二、數學課堂文化的涵義
文化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講文化指的是通過人類的實踐活動對自然狀態(tài)的變革而產生的成果,也就是指人化自然的過程中由人類所創(chuàng)造出來的物質財富與精神財富的總和,是一個與自然相對立的概念。文化從狹義上來講指的是因某種因素所聯(lián)系起來的各個群體的所特有的行為、觀念和態(tài)度等,指的就是不同的群體所特有的“生活方式”。文化具有社會性、歷史性、民族性、精神性、歷史積淀性和傳播性的特點。同時文化還具有導向、育人、教化、規(guī)范和解讀的功能。
而數學課堂文化則是將文化限定在了數學課堂這個特定的情境之中,是數學課堂中的各種規(guī)范、價值觀念、思想觀念以及行為方式等的整合體。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數學教學的文化,例如可以集中的對整體性的文化傳統(tǒng)對于數學教學進行研究等等。而對于數學課堂文化的研究可以說是從一個微觀的視角來進行的,因為它只關注了課堂這樣的一個小環(huán)境,也就是將數學教師和適齡學習數學的學生來作為直接的考察對象。同時作為一種文化研究,在數學課堂文化中人們需要關注教師與學生所具有的各種與數學教學直接相關的觀點、信念、活動等。
數學課堂文化在構成上體現出了一種多元聚合的特征。教師文化、學生文化、課程文化、制度文化、數學文化等等多種文化在數學課堂中融合交匯,這些文化即交叉又獨立,但是都是緊緊的圍繞著數學教育培養(yǎng)目標。其中教師與學生是兩個平等的文化主體,數學課堂文化主要的形式形成于這兩個主體之間開展的數學教學活動。不可否認數學課堂文化是以數學文化為基礎的,因此不管課堂教學過程進行的如何,這種知識的傳播都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獲得所反映的數學文化的同一性。
三、構建數學課堂文化的意義
1.構建數學課堂文化能夠有效提高學生進行數學學習的參與性
學習任何知識最好的途徑就是自己去發(fā)現。但是在傳統(tǒng)的數學課堂教學中都是教師講的多,學生的參與程度低,沒有對引導學生去發(fā)現知識的過程進行重視,忽視了學生自主認知的過程,學生處于被動的接受狀態(tài),對學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不利,也對師生之間的關系不利。同時興趣也是從事一項活動的重要內在動力,是學習知識入門的先導。構建良好的數學課堂文化,能夠讓學生主動的發(fā)現一些別人沒有發(fā)現的問題,進而激發(fā)他們參與課堂教學的熱情,積極主動的從事觀察、猜測、驗證與交流等數學活動,最終能夠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獨特理解和有效的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從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知識的樂趣與實用價值。通過數學課堂文化的構建能夠將學生的參與活動提高到更高層次,認知水平提高到更深層次,進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
2.構建數學課堂文化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法
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培養(yǎng)學生形成科學的認知方法,對于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與解題水平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有很多學生在學習數學時耗費了很多的時間,投入的精力也很多,但是卻難以取得相應的成效,這正是因為他們不能夠對問題的性質、特點有正確的認識與理解。通過構建數學課堂文化,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敢想敢做,有提出問題、發(fā)表自己見解的勇氣。敢想,他們就能夠突破傳統(tǒng)思維的束縛;敢做,讓他們能夠更快、更多的積累分析、解決問題的新經驗與新方法。這樣就能夠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不斷的豐富認知體驗、積累認知經驗,思維能夠變得更加的寬闊,能夠從整體上對各種解題的方法進行掌握,進而加深對所學知識的感悟和體會,最終形成科學的認知方法。
3.構建數學課堂文化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完美人格
初中學生正處于一個身體與心理共同發(fā)展的重要階段,而且他們的心理十分叛逆,在思想上很容易受到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如果能夠構建出豐富多彩的數學課堂文化,那么就能滿足學生的歸屬感和自尊感的需要,這對于激發(fā)出他們的學習動機、求知欲望和學習興趣都十分有利,能夠讓他們主動的進行數學認知,讓他們能夠更加積極主動的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勤于思考,不僅僅能夠發(fā)展他們的數學能力、思維能力、解題水平,同時還能夠體現出學生的主體性,使得學生能夠產生心理共鳴,主動的去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與做人美德。這樣就能夠使得學生的心靈能夠更加健康的發(fā)展,進而形成良好的個性與完美人格,最終達到開發(fā)潛能、掌握知識、發(fā)展能力的目的。
4.構建數學課堂文化有助于幫助學生深刻地理解數學與文學的相同之處
數學與文學兩者之間并不是完全分隔開來的,兩者之間存在著互通之處。例如初中課程中有“對稱”的內容,而在文學中則有“對仗”。稱是一種變換,在變換之后卻仍然是有些性質保持不變,例如軸對稱指的就是依對稱軸對折,圖形的形狀和大小都保持不變。那么文學中的“對仗”呢?文學中的對仗無非是上聯(lián)變成下聯(lián),但是在字詞句之間的某些特性不變。北宋著名的文學家蘇軾曾畫過一幅《百鳥歸巢》,廣東的一位名叫倫文敘的狀元在畫上題了一首詩“歸來一只又一只,三四五六七八只,鳳凰何少鳥何多,啄盡人間千石食?!闭б豢丛娙撕盟圃娙藬档讲荒蜔?,但是后文卻立刻筆鋒一轉立刻對官場的現象進行了諷刺。詩中表面上并沒有照顧到“百鳥”,但實際上卻進行了暗示,始終的數字有“1,1,3,4,5,7,8”,而詩中對這組數據的運算關系也進行了暗示“1+1+3€?+5€?+7€?”,其最后的結果正好是100。詩人很巧妙的將“百”藏在了詩中。endprint
四、構建數學課堂文化的策略
1.利用問題創(chuàng)設情景,為學生呈現出鮮活的數學事實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學生要探知新知識,是不能夠缺少問題的,只有產生了疑問才會主動的去探求新知,才能夠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fā)展。利用問題來創(chuàng)設出情景能夠有效的激發(fā)出學生的求知欲望,打開學生思維的大門。
例如在教學“圓的性質”,為了能夠激發(fā)出學生探討圓形物質的特性與求知欲,可以設計這樣的一個游戲:在課前準備一個汽車輪胎和方形火盆架等物品,當這些物品放到講臺上時學生們會感到好奇“數學課怎么還用這些玩意兒”;接著在課上這樣說“同學們我們來做一個游戲。你們選兩名身材最矮小的同學,還要選兩名身材最高大的同學,分別進行推輪胎和方形火盆(滾動)的比賽,我們再請一個同學當裁判,你們猜哪組可能獲勝?”通過這個游戲所構建的情景是為了能夠構建出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文化,在這個過程中,學生需要自己動手去做,并且在做的過程中推方形火盆的同學會感到很困難,同時沒有其他的同學塊,此時他們會主動的思考“為何會碰到這些問題?”這個過程中已經無形的將他們的思維與教材內容進行了銜接。此時學生們的思維能力、動手能力都會有一定程度的發(fā)展。而教師則需要在課前就思考如何才能夠讓這個游戲與教材內容銜接,同時還必須要對如何在游戲中進行課堂記錄的控制進行思考,這本身就對教師的能力有著較高的要求,而教師通過這次教學也能夠從中發(fā)現自身的不足,進而提高自身的能力。
2.轉變教師角色,充分體現“尊重”價值觀
為了能夠構建良好的初中數學課堂文化教師必須要轉變自身的角色。首先,教師需要擁有發(fā)展的變化的數學觀。作為一個數學教師必須要具有發(fā)展的變化的數學觀,這是因為如果教師不擁有發(fā)展的變化的數學觀,那么就難以傾向于把數學知識看成是一種可以由教師傳遞給學生的純客觀的東西,最終這樣的教師所開展的數學學習也就不會是一種探索性的活動,同時也會形成任何問題則都必定存在唯一正確的解答和唯一正確的解題途徑,這樣對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都相當不利。相反如果能夠擁有發(fā)展的、變化的數學觀,那么所開展的數學教學活動就會具有探究性,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的錯誤也會采取較為寬容的態(tài)度并引導學生如何去解決,而不會讓學生對教材內容以及其他的權威性內容產生畏懼,這樣有助于打開學生的思路。
其次,要了解尊重學生。隨著新課標的實行,“要學會了解學生的數學”已經成為教師的中心任務。數學教學必須要定位在學生的個體教學模式上,同時這些模式也會在學生的交互作用中進行不斷的修正,其中的關鍵就是要以學生發(fā)表的意見為基礎,這是因為學生在表述意見中往往會出現一些教師沒有預料到的思想和問題,有利于教師和學生的共同成長。在課堂教學中,教師需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個性,興趣和情感。
3.讓課前預設和課堂生成實現統(tǒng)一,煥發(fā)數學課堂的生命活力
想要構建出精彩的數學課堂文化就必須要注重課前預設和課堂的動態(tài)生成。通過良好的教學預設可以讓課堂更加精彩。在課堂上以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素質為出發(fā)點,敢于放手不完全拘泥于預設,通過自己高超的教育智慧,坦然迎接生成,讓課堂變得精彩非凡。預設是為了能夠激發(fā)出學生的興趣,那么我們的課堂預設應以研究學生為首要條件。這其中包括了對學生主體經驗、知識基礎、成長歷程、心理特點、生活環(huán)境等多方面的研究。這些因素構成了學生的知識經驗、興趣愛好、思維方式和交往特點等,它們都是我們教師對學生的活動進行預設的重要基礎。對于不完備的經驗要幫助學生進行豐富和填補;對于解決問題的方式則需要通過預設而靈活多變;對那些沒有預料到并且脫離預設的生成不能成為課堂的異類而被否定和打擊,而是要成為形成流變的、新的預設與生成的契機。預設的目的就是為了要生成,為了能夠讓課堂更加的精彩,精彩需要通過對話來體現,需要通過師生彼此接納、能彼此走進對方的心靈來體現,需要通過師生的相互補充來體現。而超出預設的生成是精彩中的精彩,是精彩之中最絢麗的風景。良好的預設與課堂生成都將有助于數學課堂文化的構建。
五、結語
如今的中學數學教育體現出了一種現代化的趨勢,同時各種先進的現代數學教育理論、初中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征及當今數學教材的編排等多個方面都體現出了數學課堂文化創(chuàng)建的重要性。但是如今的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卻表明,良好的數學課堂文化的創(chuàng)建不是那么簡單的事情,其中一個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教師自身數學觀相對滯后于其教育觀,同時學校和社會環(huán)境也是不容忽視的因素。通過這一篇文章筆者希望為廣大的同仁提供一個思考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黃友初.數學文化與數學教育之研究[J].數學通報,2009,48(5).
[2]李鐵安.文化意義下的數學文化及其教育意蘊[J].數學教育學報,2008,17(6).
[3]劉戀.初中師生數學文化觀念的調查與分析[D].蘇州大學,200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