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穎斌
【摘 要】二語習得理論作為語言習得的重要理論,對語言教學有著非常大的影響。二語習得理論揭示了語言習得的普遍規(guī)律,為語言教學和實踐提供了指導,對現(xiàn)代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具有深刻的啟迪和借鑒意義。對于高校英語語法教學而言,要注重語言習得理論,讓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把握語言的特點。本文將主要探討二語習得理論對高校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的啟示。
【關鍵詞】二語習得理論 英語語法 教學改革
二語習得理論是現(xiàn)代語言習得和教學理論中影響深遠的理論,也是當今世界上最受關注的語言學理論之一。二語習得理論激發(fā)了人們對語言習得規(guī)律以及教學方法的廣泛而深入的討論[1]。
一、二語習得理論概述
二語習得理論主要包括普遍語法理論(Chomsky,1965)、監(jiān)察理論(Krashen,1982)、文化適應模式(Schunmann,1978)、適應理論(Giles,1977)、功能理論(Givon,l985)等眾多理論體系。通過對母語和外語學習的過程進行具體研究。從外語教學和教材的編寫等方面提出語言習得的相關理論,讓第二語言學習者能夠從個體差異中探索學習的樂趣和有效方法。注意安排好教學活動的時間統(tǒng)籌,不安排過多的耗時間的重復性活動,只重點安排有重要教育意義的課程,突出活動與學習重點,督促學生的平時學習。教師要學會做學生的良師益友,關心學生的平時學習生活,及時協(xié)調學生的矛盾,營造正確的學習、競爭氛圍。只有將二語習得理論與外語教學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才會讓學生在語言習得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Gass和Swain都強調了輸出在語言習得的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認為輸出是一個動態(tài)的過程,輸出調動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輸出不斷地促使學習者作出假設、判斷和創(chuàng)新,輸入輸出的過程就是建構主義新舊知識相互作用的過程,即建構主義的同化和順應。語言被定義為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語言交流構成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使用語言意味著與人打交道。學習語言就是有效地使用語言。Krashen提倡的自然交流狀態(tài)下的有意義的交際,就是指真實情景下的交際,也就是說交際應有其社會目的性[2]。
二、二語習得理論對高校英語語法教學改革的啟示與實踐
傳統(tǒng)的高校英語語法課堂中,教師通常使用單一的教學方法,即教師教學生認字、讀課文、講解課文的意思,最后布置作業(yè),要求學生抄寫字詞和課文等。這種簡單的方法流傳已久。但是,形式呆板,無法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且過程中教師缺乏與學生的互動,導致學生常常因為課程無聊而走神、開小差、說悄悄話等,沒有認真聽課,也就掌握不了知識。如果課堂上學生常常走神,那么學生和教師都應負一半的責任。而師生互動卻恰恰與此相反,加強師生互動,代表有和諧的師生關系,有關注學生活躍點的教師,有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教師。在課堂中,有效的師生互動,能夠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積極性,引起學生自發(fā)學習英語語法知識的興趣,使他們發(fā)自內心地希望去學習,在和諧快樂的高校英語語法課堂中,在教師的引領下,一起由衷感受英語語法的魅力,愛上英語語法,愛上課堂[3]。
1. 語言學習不同于語言習得,在語言學習中,學習者在表達之前有意識地去檢查要表達的內容,關注語法規(guī)則。而在自然對話中,說話者的注意力常常放在正在講話的內容上,而不是怎樣說上。語法的準確度在語言發(fā)展的早期階段較慢,但會隨著互動交流的機會增加而慢慢改善[4]。
2. 語言輸入是指在自然環(huán)境和課堂環(huán)境中的語言輸入活動,語言輸入的內容隨語言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而變化,輸入決定語言習得的過程。研究表明,會話雙方,如講母語的為了和二語學習者進行有效交際,會自動將自己的語言調整到第二語言學習者的水平上,有效地互動。如,通過肢體語言、放慢語速、簡化結構、使用簡單詞匯等方法,也就是說,二語習得者只有接觸到適合其語言水平的輸入,才能對其語言發(fā)展起到積極的作用[5]。
3. 二語習得理論激發(fā)了廣大研究者對語言學習規(guī)律、語言學習過程廣泛而深入的討論。在大學英語語法教學中,語言習得理論得到廣泛的重視和運用。目前,網絡環(huán)境下的大學英語語法教學提倡建構主義教學觀和學習觀,重視學習者主體的積極作用及學習者內部因素所發(fā)揮的作用,這是語言習得理論運用于大學英語語法教學,特別是網絡環(huán)境下的高校英語語法教學所發(fā)揮的積極作用[6]。近年來,廣大大學英語教師對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成果應用于高校英語語法教學,尤其是計算機輔助第二語言習得進行了大量的教師行動研究,加強了第二語言習得理論在教學中的應用和第二語言習得研究成果的推廣,提高了教與學的效率,深化了對二語習得理論的認識和學習。
結論
因此,在高校英語語法教學中教師應盡量降低學生的情感過濾程度,通過生動、形象、有趣的教學手段來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愉快、貼近現(xiàn)實的“輸入”環(huán)境,減少他們的焦慮,盡量把壓力轉化為學習的動力,使他們在一種開放和吸收的心理狀態(tài)中接受所輸入的語言材料。
【參考文獻】
[1]王琳. 高校英語教學二語習得理論應用探微[J]. 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01):152-154.
[2]馬平. 克拉申的二語習得理論對大學英語教學的啟示[J]. 新西部(理論版),2013(05):117-122.
[3]李虎,張鼎. 淺談二語習得理論對英語專業(yè)口語教學的啟示[J]. 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3(08):345-346.
[4]鄧雅倩. 試析高校英語語法教學與學生言語應用能力的培養(yǎng)[J]. 延邊教育學院學報,2013(04):31-32,35.
[5]張丹. 高校英語專業(yè)語法教學如何走出“枯燥”的怪圈[J]. 湖北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13(05):129-130.
[6]田軍. 英語專業(yè)教學中英語語法教學的瓶頸和突破[J]. 中國連鎖,2013(10):260-261.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