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霽+劉雙紅
摘 要 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關系到國家和民族的未來。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教育是高校不可推卸的責任。本文基于高校教育視角,探討了大學生責任教育中作為主體的高校在操作層面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并提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案,即建立內容體系、課程體系、實踐體系、評價體系的大學生責任教育“四位一體”體系。
關鍵詞 高校 大學生 責任教育 “四位一體”體系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Construction of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Perspective
"Four in One" System in the Perspective of College Education
LV Ji, LIU Shuanghong
(Finance and Taxation Department of Jiangxi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Jiujiang, Jiangxi 332000)
Abstract Students'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related to the future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 Responsibility for college students' college education is an inescapable responsibility. Based on the perspective of higher education, discusses the main causes of the problem and responsibility to educate college stud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s the main presence at the operational level, and proposed solutions to the problem, namel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ent system, curriculum, practical system, evaluation system of colleg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four in one" system.
Key words college; college students; responsibility education; "four in one" system
1 責任教育的內涵和意義
從高校教育角度出發(fā),大學生責任教育就是高校作為教育主體,針對大學生群體這個教育對象開展的責任教育,是高校通過一定的教育載體,以一定的方式方法,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促進其主動擔當責任的教育活動。
大學生責任感的缺失是世界很多國家共同面對的難題,大學生責任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已經(jīng)引起了世界性教育組織的高度重視。1998年在巴黎召開的首次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明確指出 “培養(yǎng)合格的畢業(yè)生和滿足人類各方面活動需要的負責公民” 是高等教育的首要使命。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的高素質群體,其責任感的強弱以及擔負的責任能否實現(xiàn),不僅直接關系到大學生個體的自身發(fā)展,更重要的是關系著國家的前途、民族的未來。而對大學生進行責任教育的主體——高校應該發(fā)揮其應有的教育功能。
2 高校對大學生實施責任教育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和原因
2.1 責任教育內容缺乏連貫性,導致認同度不夠
目前我國責任教育在時間上是不連續(xù)的,現(xiàn)階段的大學生都是90后,幾乎都是獨生子女,大部分的家庭從語言到行動都未能對其進行責任教育;進入幼兒園之后,在老師的管教下,在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的過程中,90后們得到了一些責任教育的機會;而進入小學之后,一直到高中畢業(yè),90后們受到的家庭教育、學校教育中都只把道德責任教育放在理論課上,缺乏實踐性,學生對責任教育的內容缺乏認同度。家長和學校只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對學生的要求也主要局限于學習成績,只有理論內容和實踐上的相互沖突、矛盾,致使學生不知如何適從,而學生也逐漸養(yǎng)成了“學習好就萬事OK”的心態(tài),對責任教育的內容缺乏認同度。
2.2 責任教育學科體系未建立,基礎性地位未突出
我國高校目前的大學生責任教育沒有進行單獨的學科設置,更不用說形成獨立的學科體系。長久以來,責任教育僅僅只是德育的內容之一,內容分散在思想道德修養(yǎng)課之中,高校只是將培養(yǎng)大學生的責任意識列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之一,但是沒有突出責任教育的基礎性地位?,F(xiàn)有的教材之中,也是將責任教育內容寓于愛國主義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等眾多教育知識之中,沒有明確的獨立的責任教育的內容體系,甚至沒有提出“責任教育”這一確切概念。而事實上,責任教育是整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不論是愛國主義教育、家庭道德教育、社會公德教育、集體主義教育、職業(yè)道德教育等等內容,都是立足于培養(yǎng)教育對象具有相應的責任意識這個前提,從一定意義上來看,它們都是以責任教育為根本,是責任教育大樹上的枝葉。責任教育學科建設的滯后,不利于大學生責任意識和責任感的培養(yǎng)。
2.3 大學生缺乏實踐性教育
責任教育的主要目的不僅僅局限于通過理論教育來培養(yǎng)和提高教育對象的責任意識,讓大學生知道自己應該怎么做,如果沒有配套的實踐課程或實踐項目,大學生也缺少機會積極主動的去履行自己的責任。所以,責任教育更為重要的是培養(yǎng)教育對象的行動力,即高校責任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培養(yǎng)大學生履行責任的能力?,F(xiàn)有的高校責任教育實踐中,責任教育的實踐性不足成為普遍現(xiàn)象,有的學校過于注重安全穩(wěn)定和就業(yè)率而對責任教育缺乏足夠的重視,有的學校為了節(jié)約辦學成本而故意忽視責任教育實踐,有的高校也開展了一些責任教育的實踐活動卻難以形成體系等等。責任教育實踐開展的不足,導致大學生們忽視責任教育本身,或者是對責任教育理論和實際結合的可行性產生懷疑。endprint
2.4 責任教育缺乏利益引導和評價機制
近年來,部分大學生責任感缺失的現(xiàn)象引起了廣大教育者的普遍關注,而很多高校也開始行動起來有針對性地加強了對大學生的責任教育,比如開展關愛農民工子女活動、捐款獻災區(qū)活動、對口支援困難鄉(xiāng)鎮(zhèn)活動、誠信簽名活動、地球一小時活動等等,這些活動營造了良好的責任氛圍,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活動參與者的責任意識和責任感。然而,不可否認的一點是,這些活動僅僅是在精神上去鼓勵受教育者,而缺乏一種利益激勵機制來引導學生主動負責,也缺乏一種評價機制來監(jiān)督和處罰不負責的行為。這種活動可以感染學生,增加他們的責任體驗,缺乏利益引導和評價機制的行為無法實施長效機制,只能起到“曇花一現(xiàn)”的效果,而絕不會內化成他們的責任觀。
3 大學生責任教育“四位一體”體系的構建
3.1 內容體系
從人本主義出發(fā),先教學生“愛己”,后觸動學生“愛人”,搭建大學生普遍認同的責任教育內容體系:
(1)自我責任觀內容:教育大學生首先要愛自己,客觀地審視自己,不自傲,也不妄自菲薄,學會欣賞自己的優(yōu)點同時接納自己的缺點,以樂觀積極的態(tài)度對待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促使自己獲得更好的發(fā)展。(2)家庭責任觀內容:教育大學生樹立家庭觀念,讓他們認識到家庭每個成員都有義務,不能只索取不付出,大學生作為家庭的一份子,不應單方面要求得到家庭的照顧,而必須對父母負責,調節(jié)兄弟姐妹關系,使家庭美滿幸福。(3)他人責任觀內容:教育大學生認識到,人不是孤立存在的,總是要與他人發(fā)生聯(lián)系,每個人的行為都會直接或者間接地對他人產生影響,對他人負責本身就是對自己負責的一種表現(xiàn)。(4)職業(yè)責任觀內容:教育大學生認識到既然選擇好了工作就要在遵守法律和恪守職業(yè)道德的前提下熱情、認真地做好本職工作。(5)集體責任觀內容:教育大學生樹立集體榮譽感,學會團隊合作,要能夠融入集體中去,在集體中發(fā)揮自己的一份熱,甚至在集體中承擔主要工作,提升自己的組織能力和溝通能力。(6)社會責任觀內容:教育大學生認識到“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切實擔負起保家衛(wèi)國、建設國家的責任。
3.2 課程體系
依托于目前理論內容上、課程安排上都已經(jīng)非常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來建立責任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專門的“責任教育”課程以突出責任教育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礎性地位,同時把心理學、教育學、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教育納入責任教育的課程體系,按照各個年級的學生特點來開設課程,逐層深化。其中,大一上學期可以開設以“責任”命名、以責任教育五大內容為主的理論課程,讓學生全方位理解“責任”的內涵,首先在理論上認識自己應當承擔的責任;大一下學期可以開設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課程,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進行個人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并幫助同學修正職業(yè)生涯規(guī)劃設計,在此過程中強化學生“為未來做好準備”的人生責任意識,進一步明確自己的責任、對他人的責任、職業(yè)責任等內涵;大二階段可以選修課的形式開設心理學、教育學等課程,幫助學生將責任意識上升到一定的理論高度,并將實踐納入課程的考核體系,真正構建以“責任教育”課程體系為基礎、思政課教學部門牽頭實施的“大思政”教育體系,整合校內心理咨詢部門、團委、就業(yè)處、學工處、后勤處等多個職能部門的力量,形成責任教育工作的長效機制。
3.3 實踐體系
要使大學生真正理解責任的深刻內涵并由此形成穩(wěn)固的責任意識,需要將責任教育生活化和實踐化,把責任意識內化到實踐活動中,更易于讓90后大學生接受吸收。目前,很多高校組織了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比如元旦晚會、籃球賽等各種文體活動、社團活動、迎新服務、暑期三下鄉(xiāng)活動、青年志愿者服務、對口支援活動等,但是這些活動都是自愿參與的,不帶有一定的強制性,這就把一些被動受教育者“拒之門外”了,也鮮有學校把這些實踐活動納入到責任教育的實踐體系。建議學校在校園文化活動、學校管理與服務、社會實踐活動等多個層面建立適合各種個性類別學生的責任教育實踐平臺,并設置責任實踐學分制度,要求學生在校期間必須修滿對應的責任實踐學分,讓每一位學生都有動力、有壓力參與這些實踐活動并在其中擔當相應責任的工作,體驗擔當責任的過程,提高大學生應對責任問題的處理能力。
3.4 評價體系
評價體系包含監(jiān)測機制和反饋機制兩個方面。監(jiān)測機制就是通過對涉及大學生的道德責任信息進行收集,然后選擇一套能夠形成量化表格的指標體系,對大學生的責任感和責任行為的現(xiàn)狀進行量化打分和綜合評價,并將這種評價與大學生的獎學金、助學金、優(yōu)秀學生干部等獎懲機制掛鉤,通過利益導向激勵負責的大學生繼續(xù)堅持負責任的態(tài)度,并對不負責任的學生進行相應的處罰,從而對不負責任事件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消解實現(xiàn)有效的預警監(jiān)測。反饋機制就是將大學生責任行為信息和量化打分情況、綜合評價等反饋到責任教育工作者,幫助他們在責任教育過程中掌握必要的信息、及時總結經(jīng)驗、從而全面科學地評估責任教育的內容、課程體系設置、實踐方式方法的效果,使思想政治教育的決策部門能夠從實際效果出發(fā)安排責任教育的理論課程和實踐,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計劃性和有效性。
此文系2013江西省人文社科規(guī)劃基金項目《大學生責任教育“四位一體”體系構建與實踐研究》成果之一,課題編號JY1333
參考文獻
[1] 程東峰.責任論.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28.
[2] 毛澤東.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單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胡國寶.大學生道德責任教育實效性的機制探究.山東省團校學報,20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