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傳芳?徐?艷
【摘要】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課程定位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是要實現(xiàn)學生的“言語習得”。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文體的特點,更要在品味文字的同時揣摩作者的表達方式,并引導學生在語言實踐中理解文本內容、體悟表達方式,以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關鍵詞】課程標準;語言運用;綜合素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針對閱讀教學中重理解、輕運用,重講解、輕實踐等弊端,新修訂的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語文課程應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那么如何落實?如何體現(xiàn)呢?結合對新課標的學習與實踐,談幾點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語句推敲 研讀文字
巢宗祺教授這樣說:閱讀教學確實需要討論文本的思想情感內容,不過這種討論應該和文本中的語言文字聯(lián)系在一起,從具體語言文字運用現(xiàn)象入手,通過對課文語言的品味、咀嚼,來探索文本的意蘊。
例如人教版四年級下冊《觸摸春天》一文,通過盲童安靜在春天充滿花香的早晨竟然捉住了一只蝴蝶,并將蝴蝶放飛的故事,表達了盲童熱愛生活、珍愛生命的強烈追求。在這篇文章中,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一個詞語就是“奇跡”,而文中正有這樣一句話: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于是在教學時,我對學生說:“讀完課文,哪句話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把它劃下來?!睂W生一下就找到了“奇跡”這一句。我首先讓學生理解悄然、竟然、奇跡的意思,帶著不同的感受去讀句子,然后通過對比朗讀:①安靜的手指悄然合攏,竟然攏住了那只蝴蝶,真是一個奇跡!②安靜的手指合攏,攏住了那只蝴蝶,是一個奇跡。讓學生體會作者用詞的巧妙。最后峰回路轉,安靜還創(chuàng)造了哪些奇跡呢?引讀課文,感悟安靜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我就是這樣從語言文字入手,把握文本內容,讓學生以具體的語言現(xiàn)象為思考點,推敲語句、研讀文字。
二、揣摩表達 品味文字
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僅要關注文體的特點,更要在品味文字的同時揣摩作者的表達方式。
如我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下冊第五課《翠鳥》一文時,文中第一段:翠鳥喜歡停在水邊的葦稈上,一雙紅色的小爪子緊緊地抓住葦稈。它的顏色非常鮮艷。頭上的羽毛像橄欖色的頭巾,繡滿了翠綠色的花紋。背上的羽毛像淺綠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赤褐色的襯衫。它小巧玲瓏,一雙透亮靈活的眼睛下面,長著一雙又尖又長的嘴。教學這一段時,我不僅抓住“顏色鮮艷”和“小巧玲瓏”來品讀翠鳥的外形特點,還把它與第一課《燕子》進行比較閱讀,出示燕子第一段:一身烏黑光亮的羽毛,一對俊俏輕快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湊成了活潑機靈的小燕子。師:這兩處描寫有什么相同之處?生:都是描寫動物外形的。師:作者在寫燕子的時候,抓住了它的羽毛、翅膀、尾巴來寫,寫翠鳥時為什么不也從這三個方面來寫呢?學生交流得知:不同的動物有不同的特點,描寫動物要抓住特點來寫。這樣一來,不僅引導學生關注語言形式,而且體會到語言表達的特點。
不同文體的文章在表達方法上是各具特色的,比如標點符號的用處,反復出現(xiàn)的詞語表達的效果,文章的敘述順序,文章的表達方式等,無論何種文體,都應增強語言運用意識。
三、讀寫結合 運用文字
學習語文課程的目的就是為了提高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我在教學人教版三年級上冊《富饒的西沙群島》一課時,發(fā)現(xiàn)第四自然段寫“魚”那部分的內容是總分總的寫法,我想:何不引導學生運用總分總的寫法寫一段話呢?只有這樣才真的是為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著想吧。
我是這樣設計的:引導學生運用總—分—總的段式結構寫一段話。
“同學們,剛才我們學習了作者對魚的描寫,學會了要想把一個意思寫具體,可以用上“總分總”這樣的段式。其實這種段式是我們說話、寫作文最常用的一種段式。比如我們去公園玩,看到公園里的花真多啊……我們就可以用總—分—總這樣的段式說一段話。中間具體介紹都有哪些花,它們的顏色、樣子、姿態(tài)等??蓪懙氖挛镞€有很多,你們能說一說,還可以寫什么嗎?”
有的同學說寫天上的白云多姿多彩;有的說寫游樂場里真是熱鬧極了;還有的同學說動物園里的動物可愛極了……大家眾說紛紜,一下子拓寬了思路,激起了學生的寫作興趣。當學生把自己的作品呈現(xiàn)出來后,真的可以用多姿多彩來形容。我想之所以學生會寫得如此豐富,如此好,正是因為教師給了學生一個“場”,讓學生敞開心胸去寫作,而且教給了學生如何去寫的方法,學生才會寫,樂寫。我想如果每節(jié)課我們都關注到語言文字的運用,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又怎能不會提高呢?
四、綜合實踐 言語習得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出:語文課程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綜合性、實踐性課程。這一課程定位突出了語文課程的獨當之任是要實現(xiàn)學生的“言語習得”。
在教學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頤和園》一課后,結合園地五中的習作內容,我安排了一項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做小導游,帶領游客游覽頤和園。
做小導游時,要準備這樣幾項工作:
1.了解導游是干什么的?
2.如果你是導游,出發(fā)前接到一項任務—帶領游客游覽頤和園。出發(fā)前,你得做好哪些準備工作?(回顧游覽路線和各景點名稱)
3.如果你是小導游,該怎樣介紹這特有的景色呢?(抓住“特有”一詞回憶優(yōu)美的風光,引導學生說出看到的景物及景物的特點)
4.哪個景點最吸引你,哪些詞語能讓我們從中體會?(抓住重點詞語朗讀、發(fā)現(xiàn)、品味)
然后,讓學生玩一玩“解說接力游戲”:行程分三個部分,用抽簽的方式選出解說內容。最后總結方法:如果你旅游歸來,想寫一寫自己的見聞,從《頤和園》中學到了什么呢?
我想: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不僅理解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更理解了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并能在理解的基礎上實現(xiàn)“言語習得”。
學習語言文字的運用是語文課程區(qū)別于其他課程的根本之處,只有在語文教學中教會學生語言文字運用,提高學生語言文字運用的水平,才能真正地進行語文教學。這還需要我們不斷研讀,領會課程標準的意圖,不斷實踐,切實把課程標準的理念落實到學生的學習過程中。讓我們踏上“語言運用”的航程,一路前行。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