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漢語是奇妙而美麗的語言,而一個人對語言的敏感性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的。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就需要我們做他們尋美的引路人。在學生身上發(fā)現(xiàn)閃光點時,及時放飛手中的線,讓他們在思維的天空自由飛翔。本文主要以教師視角從聽、說、讀、寫四個方面探討訓練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
【關(guān)鍵詞】語言;培養(yǎng);敏感性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王蒙說:“漢語特別是漢字,是講究審美,講究聯(lián)想,講究靈性與神性的語言文字?!睗h語是奇妙而美麗的語言,而一個人對語言的敏感性是可以通過后天培養(yǎng)的。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就需要我們做他們尋美的引路人。我想我們這引路人可以從聽、說、讀、寫四方面做個嘗試:
一、聽,要會說就要更加有效地聽
對于對文字的刺激不那么敏感甚至有些遲鈍的學生,可以讓他們選擇一些精彩的演講、朗誦或者是播放錄音反復聽,從重音、停頓、語調(diào)、節(jié)奏等方面充分感受。我想,結(jié)合一定的語音知識對增強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是可以起到錦上添花的作用的。高中語文必修1中的《雨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詩人戴望舒抒發(fā)的是心中那份苦悶、哀怨、無奈、彷徨,要引導學生走進這悠長寂寥、冷寂凄清的雨巷,那就不能少了錄音朗讀。學生隨著帶著淡淡憂傷、惆悵的音樂,聽著雨聲,跟著詩人的腳步走進《雨巷》,似乎真的看到了那個撐著油紙傘的丁香一樣的姑娘。學生能夠想象出這樣一幅畫面,進入詩歌的意境,再品讀感悟詩歌那跳動的帶有生命情感的語言文字,把握詩人的情感,還有何難呢?
二、說,與人交往不可或缺
第一點中提到聽錄音等,聽的同時就可以跟隨練習,耳聽嘴跟練習一段時間,敏感加強,表達能力也可以隨之提高。平時課下學生之間交流對某部影片或電視劇的評價、講故事、說笑話等這些應該說都是很好的鍛煉。課堂教學中,可以有計劃地設計培養(yǎng)學生口語交際能力,或安排專門的口語交際活動。比如設計一些快速感應的活動,像智力測驗搶答,臨時出題即興演講、就某個問題小組辯論等。這種快速回答和論辯的訓練,可以很好地激發(fā)思維,刺激學生對語言的敏感。
語文課堂教學形式本就應該是多樣化的,既要讓學生參與到課堂中來,又能夠很好地訓練他們對語言的敏感性,那么讓學生參與課本劇表演是再好不過的方法了。比如我在講《雷雨》時,便設計了課本劇表演。學生根據(jù)對課文的閱讀,品味文本語言,自己揣摩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心理的活動,再將心里所想,腦里所思,整理組合,形象生動地展示了精彩的表演。這一表演的展示離不開學生對課文中富有特色的語言文字的感悟解讀,離不開學生的口語交際表達。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所讀所悟,參與到實踐中直接體驗,這是我認為的對增強對語言敏感性最高效的方法。
三、讀,由視覺感官到思維層面
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好文章就應該多讀,對文章要精讀與泛讀結(jié)合。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美文中的代表作,這樣一篇好的作品,自有它獨特美的文字。在教學這篇課文的過程中,我重在引導學生品讀它的意境美。文中運用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朗朗上口,抑揚頓挫,不但給人美感,也激發(fā)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如“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比喻修辭的運用,寫出了荷葉挺拔的姿態(tài),形象而深動?!拔L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以聽覺的歌聲來寫嗅覺的清香,可謂妙哉!嗅覺與聽覺的轉(zhuǎn)化想通,自然而然地點出清淡而時斷時續(xù),只有在當時特定情境下才感受得真切的香氣。這樣的美文就應該引導學生由初讀感受韻律美,到細讀感受畫面美,再到精讀感受意境美,讓學生在一步步品讀過程中,提高對語言的敏感性。
當然,需強調(diào)的是讀書不能僅限于教材課文,還要多讀書多看報,積累警句、諺語,邊讀邊記憶。讀時是要開動腦筋、勤動手的,遇到有感觸的語言及時作標記或摘抄下來,要帶著觀察、思考的心態(tài)去閱讀,發(fā)揮想象,在腦海中形成影像,有自己的感悟。在理解品味的基礎(chǔ)上摘抄、背誦、仿寫,強化記憶的同時提高對語言的敏感性。
四、寫,不可或缺的輸出過程
有的人天生對語言的敏感度強,那些天才的作家詩人估計大多是這種類型。我們教師所面對是一提寫作文,心里就犯怵,考場上在規(guī)定時間內(nèi)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已屬不易,更不敢談寫出多么精彩、動人篇章的學生,自然少不了一定的學習訓練。要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若拘泥于傳統(tǒng)寫作教學模式,拘泥思維,那是很難談所謂的提高的。
曾在一次開家長會時讓學生提前給自己的父母寫一封信,將自己心里最想對父母說的話寫出來。作為班主任我私自看了班上一位后進生——一位每次考試作文從未完整完成的學生的信。那樸實無華的字眼述說著自己辜負父母關(guān)心和期望的慚愧,字字透著真摯豐沛的情感,我甚至能從這一個個字眼中看到他寫這封信時痛苦糾結(jié)的神情。我震驚了,也懷疑了,這是他寫的嗎?然而,事實就是他寫的。事后為我所做之事向他道歉后他也給了我答案。那封信他注入了情感,是發(fā)自內(nèi)心而作,沒有任何羈絆,所以一氣呵成了。我不得不思考了,平時的寫作教學,我們總是教學生怎樣扣題,怎樣揣摩出題老師的意向,怎樣做到符合作文基本問題要求,怎樣……這一系列的要求,束縛了他們思維的翅膀,我們想讓學生作文拿高分的功利心,淹沒了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敏感性。我們該做的是放開他們的手腳,在學生身上發(fā)現(xiàn)閃光點時,就要及時放開思維,放飛手中的線,讓他們在寫作天空自由飛翔。
人不都是生來就能說會道,寫得一手錦繡文章的。只要用心去發(fā)現(xiàn),認真去聆聽,大聲地說,大膽去寫,終有一天會侃侃而談、“下筆如有神”的??傊?,訓練培養(yǎng)學生對語言的敏感性需要的是持之以恒之心,為了學生我們應該做到,也要堅信,我們能做到!
作者簡介:黃曉婉,1986年生,女,現(xiàn)任教于海南省東方市八所中學,大學本科學歷,研究方向:語言文字運用。
(編輯:李艷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