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洪林
【摘要】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學問,不僅可以提高學生思維,而且還能提高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優(yōu)化課堂教學。本文就如何在語文教學中進行課堂提問進行了簡要的分析。
【關鍵詞】語文教學;課堂提問;藝術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教學是一門藝術,而課堂提問是組織課堂教學的中心環(huán)節(jié)。精彩的提問是誘發(fā)學生思維的發(fā)動機,能開啟學生的大門,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和師生情感的交流,優(yōu)化課堂教學。有位教育家曾經(jīng)說過:“教師不諳熟發(fā)問的藝術,他的教學是不易成功的。”實踐證明,語文課堂提問是教師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學習課文語言的有效武器,又是教師教學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導善控,致力于提高“問”的藝術。
一、提問要能激發(fā)學生興趣
好奇心會增強人們對外界的敏感性,激發(fā)思維活力,有趣的問題能使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tài)。因此,課堂提問的問題要力求新穎、講究新意,從而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有了興趣,就有了學習的愿望。所以,教師所提問題的趣味性對于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非常重要。教師的提問要使學生產(chǎn)生疑慮之情、困惑之感,從而激起學生情感上的波瀾,使其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并透過文字去觸摸一個時代,感悟一個心靈。比如,在學習《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時我設計問題說:為什么在這篇文章中,恩格斯對馬克思的逝世,不用“停止了呼吸”、“心臟停止了跳動”,而用“停止了思想”來表達?這個問題學生很感興趣,經(jīng)過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學生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大家達成一致:他的逝世不同于一般的人,用“停止了思想”來說明,就十分準確地突出了馬克思作為偉大的思想家的形象。學生有了興趣,才會振作精神,養(yǎng)成深入思考的習慣,才能去探究文字后面更多的東西。
二、提問要有啟發(fā)性
隨著課堂教學的深入,老師往往希望借助于問題把學生步步引向深入。然而過多的問題使思維的空間變得窄小,思維的長度變得短促,學生只能在教師的步步緊逼中,認同似地回答問題。這樣會使學生形成畏懼問答的消極心理,長此以往,課堂便會“鴉雀無聲”,成為一潭死水。另外,單一的用“是或不是”設問,難以達到啟發(fā)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目的。知識之間要有一定的跨度,有一定的思維容量,學生在思考的過程中才能“解渴”,這樣才能激發(fā)他們思考的欲望和激情。給學生思考創(chuàng)設廣闊的空間,讓學生讀與思的過程成為富有火花的自我探索過程。課堂提問既不能讓學生有望而生畏之感,又不能讓學生有不動腦筋就能輕易答出的懈怠。因此,課堂提問應根據(jù)教學的重點、難點精心設計,同時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設計的問題要少而精,要具有針對性、目的性和科學性。例如魯迅的《藥》中有這樣一段描寫:“忽見華大媽坐在地上看她,便有些躊躇,慘白的臉上,現(xiàn)出些羞愧的顏色,但終于硬著頭皮,走到左邊的一座墳前,放下籃子。”教師可以圍繞“這段描寫的含義和作用是什么? ”這個中心問題,設置以下問題為思考的階梯,讓學生進行探討:這段文字是對夏四奶奶的什么進行描寫的?(神情描寫)這是什么樣的神情?她的兒子夏瑜是為革命而死的,應該感到驕傲,她為什么羞愧?(不理解兒子的革命行動)連母親都不理解兒子的行動,這說明了什么?( 說明了辛亥革命脫離群眾)。通過這樣的引導,使學生的思維活躍、思考能力加強、思考步步深入,積極性得到發(fā)揮,促使學生在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的同時輕松地完成對該文段的賞析,于無形中培養(yǎng)了學生的鑒賞能力。
三、因人施問
教師的提問在有所側重的情況下,應面向全體學生。應當做到所有的學生都有被問、回答的機會,這樣才能全面了解全班同學的學習情況和思維情況,使每位同學都參與,親自經(jīng)歷思考過程,受到語言文字和思維發(fā)展的訓練。綜合理解、分析應用類的問題應該讓優(yōu)等生回答;低層次的、機械記憶的問題,應讓中下等生回答;比較專門的問題則讓這方面有特長的學生回答。這樣,每一個學生都有得到老師提問并得到肯定性評價的機會。對偶爾回答不好的學生,除充分肯定其某些可取之處外,要注意在較短時間內再給他一次答問成功的機會。
四、適時發(fā)問
在提問時,教師應遵循從簡到繁、從易到難、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的順序逐級深入,層層遞進,不可忽難忽易,忽深忽淺,這樣可以大大降低學生學習的難度,提高教學的有效性。課堂教學實踐證明,高質量的提問,只有在關鍵時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造精神,才能有效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課堂上要不要提問,什么時候提問,這要根據(jù)教學的需要而定。在教學中,那些通過想才能求得答案的地方宜用提問,不用思考就可以知道的就不該提問。
另外,提問的藝術還涉及提問的方式、教師的教態(tài)、課文的優(yōu)劣等諸多因素。但作為語文課堂教學的策略,對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多角度、多層次、多途徑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總之,課堂提問是一門藝術性很強的學問。葉圣陶曾說:“可否自始即不多講,而以提問與指點代替多講。”教師只有講求課堂提問的藝術,運用各種方式、技巧,學生才會有“一番覺悟、一番長進”。既增長了知識,又開啟了智力,甚至有閃光的發(fā)現(xiàn)、獨到的體驗。
(編輯:龍賢東)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