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小珍
〔關鍵詞〕 語文教學;作文;觀察;
想象;積累
〔中圖分類號〕 G623.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4)
08—0048—01
俗話說:萬事開頭難。一提起小學生的起步作文教學,大多數(shù)語文教師都叫苦不迭。因為三年級的學生剛剛邁入寫作的門檻,而寫作的要求又比低年級的寫話要求高出一個層次,所以學生在寫作時往往無話可說,茫茫然無從下手,有些學生甚至對寫作產(chǎn)生畏懼心理。那么,教師應該如何做好小學生起步作文的教學呢?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身邊的事物缺乏直觀感性的認識,就很難去描寫、去評論、去述說。對三年級的小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親身去接觸事物,仔細地觀察事物,才能獲得真實、深刻、細致的第一手資料,寫作時才能有話可寫,寫出的文章才能真實生動。因此,作文教學應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引導學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例如,在教學《石榴》這篇課文時,教師應先讓學生觀看石榴園的資料圖片,使學生對石榴的生長過程和景象有一個直觀的了解,對石榴花的色彩、形態(tài),石榴子兒的形狀等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并拿出實物讓學生觀察、品嘗,加深印象。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描寫水果的方法。這時,教師還應趁熱打鐵,引導學生有順序地觀察和了解某一種水果的外形、色澤、味道和吃法等等,激發(fā)學生的觀察興趣,使學生懂得觀察的重要性,逐步養(yǎng)成細致觀察的好習慣。之后,教師還應鼓勵學生將觀察到的事物整理成文。學生經(jīng)過觀察,積累了大量的寫作素材,寫作文時就不會覺得很難了。
二、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
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社會的進步,成為知識進化的源泉。”想象是人的一種心理活動,是指人在知覺、感覺材料的基礎上,經(jīng)過新的配合而創(chuàng)造出新形象的心理過程,是人對于不在眼前的事物而能想出它的具體形象的設想。人類的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都是從想象開始的,豐富的想象力是寫好作文的不竭源泉。在作文教學中,教師除了要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要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經(jīng)常為學生創(chuàng)設激發(fā)想象的情境,引發(fā)學生想象,培養(yǎng)學生的想象創(chuàng)造能力。例如,在教習作“用玩具編寫童話”時,教師可以利用課件展示很多可愛的玩具和動畫,激起學生的興趣,請學生小組合作,為其中的一些玩具確立關系、編故事、編對話。學生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fā),互相補充,使想象更加充實,更加生動,直到編寫成一個完整的童話。在這種情境中,學生得到了自主學習,充分表現(xiàn)的機會,有了自由想象的空間,想象思維得到了引發(fā)和鍛煉,寫出的作文也就更加充實和生動。
三、鼓勵學生自主積累語言
“不積跬步,無以致千里”,量的積累才有可能導致質的提升。沒有大量的語言積累,學生是無法寫好作文的。初學寫作的學生大多缺乏自覺性,教師只有不斷地給予其鼓勵和督促,才能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語言的儲備量。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每天摘抄好詞好句,定期檢查;向學生介紹一些名言、古詩詞、兒歌,要求他們熟讀成誦;在班隊課、體活課時,開展讀書交流會、朗誦比賽、文學知識競賽、成語接龍等有趣有益的活動。除了讓學生多進行課外閱讀之外,教師還應督促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自覺學習習慣,讓學生從生活中領悟、積累,引導他們掌握更多的學習方法。比如,從互聯(lián)網(wǎng)上查閱資料,做實驗,咨詢別人,在旅行或外出時留心觀察并做記錄等等。這樣既豐富了學生的見聞,提高了學生自覺積累的興趣和積極性,又幫助他們獲取了真實、生動和記憶深刻的素材,加深了他們對語言本身及其應用的印象。學生經(jīng)過長期的積累和內化,其寫作的語言資料庫會不斷地豐富和完善,寫作時遇到的障礙就會大大減少,寫起作文來也就更加生動、活潑。
總之,對于小學起步作文教學,只要教師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fā)學生的想象思維,鼓勵學生自主積累,圍繞教材穩(wěn)打穩(wěn)扎地開展習作教學,其結果一定會卓有成效。
?笙 編輯:馬德佳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