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夏軍
摘要:非智力因素是學生認知的重要維度,所以如何發(fā)揮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來改善數學教學,使學生的智力因素發(fā)揮最大的作用,提高高中生數學成績,理應成為每個高中數學教師的追求。
關鍵詞:非智力因素 數學 學困生 轉化
學困生是高中數學教師必須面對的一個群體,《數學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關注個體的發(fā)展,尤其要悉心關照暫時落后的學生。如果教師能很好地利用非智力因素,從學習興趣、成功的體驗、師生關系等方面出發(fā),尋找一切有利于數學學習的非智力因素等外部因素,就一定能提升數學學困生的成績。
一、激發(fā)學生興趣,讓學生熱愛數學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數學也不例外。教師在課堂上若能夠巧妙地講述一些數學歷史、數學人文、數學軼事以及一些數學家的成長傳記,能使學困生對數學有個全新的理解。如在教學“三角函數”時,筆者沒有直接引入三角函數的相關概念,而是講了數學家笛卡爾的故事:“相傳法國哲學家和數學家笛卡爾臥病在床,病情嚴重。盡管如此,他還在反復思考一個問題‘幾何圖形是直觀的,而方程式是抽象的,能不能把幾何圖形和代數方程兩者結合起來,用幾何圖形來表示方程或用方程式來表示幾何圖形呢?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認為,把組成幾何圖形的每一個節(jié)點和滿足方程的每一組‘數據掛上鉤是關鍵。他苦苦思索,拼命琢磨,想找到一個能把‘點和‘數兩者建立起實質性聯系的方法。一天,他看見屋頂角上的一只蜘蛛拉著絲垂了下來,一會兒工夫,蜘蛛又順著絲爬上去了,在上邊左右拉絲。蜘蛛的‘表演令笛卡爾的思路豁然開朗。最終,他發(fā)明了著名的笛卡爾坐標系,解決了數與形的統(tǒng)一共存問題。”學生聽后,個個露出驚奇的神色,嘆為觀止,并表達了對函數的喜歡和敬畏之情。接著,筆者又講述了數學家楊樂、陳省身和陳景潤等人的數學故事。通過這些富有感召力的數學家故事,學困生在數學課上沐浴著濃厚的人文氣息,激發(fā)了他們內在的情感和興趣,使他們萌生了熱愛數學、學好數學的念頭,并促使他們在數學學習的道路上奔跑起來。
二、踐行因人施教,讓學生體驗成功
著名心理學家蓋茲說:“沒有比成功更能增加滿足的感覺,也沒有比成功更能鼓起進一步成功的努力?!睌祵W學困生最大的心理缺失是成功的體驗和自我實現的感受太少,對數學的畏懼心理占據了學困生的心理。特級教師王金戰(zhàn)說過:“讓一個‘差生變好,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找到他身上的強項,發(fā)揮他的優(yōu)勢,讓他反復享受成功的喜悅,‘差生就會轉化為優(yōu)生?!逼鋵?,無論是數學學優(yōu)生,還是學困生,他們都需要成功的激勵和賞識的濡染。對于數學學困生,教師要花大力氣尋找一切能讓他們體驗成功的教學手段和方法,樹立學困生學習數學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如何讓學困生體驗成功,這就需要教師根據學困生的個體差異以及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置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和教學手段。孔子說過:“中人以上,可以語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語上也?!边@句話同樣說明了因人施教的重要性。如在教學“正弦定理”和“余弦定理”時,筆者要求學困生只需要掌握用公式直接或間接推導就可以計算出的題目,暫不要求他們綜合運用。這樣不但能讓學困生體驗到成功,而且能讓他們享受到學習數學的過程,增強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三、主動調整角色,建立良好師生關系
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提高任何一門學科課堂教學效率最重要的變量,這在數學教學中表現得尤為明顯。學困生通常都害怕在課堂上被教師提問、在課后見到數學老師,這種心理因素對學困生學習數學產生了不可估量的負面影響。因此,教師潛意識里應意識到學困生對數學教師“異樣感覺”的存在,從而主動變換角色,變主動講授為互動聊天,變問題回答為問題共解,變難題分析為攻營闖關。這樣一來,學生才能從心理恐懼的陰影中走出來,成為一個和數學教師“解決問題”的合伙人?,F代心理學認為,學生只有在“低威脅,高挑戰(zhàn)”的狀態(tài)下,才能有良好的學習和應試效果,因為人受到威脅時,認知模式會立即轉入生存模式,對于學困生來說更是如此。因此,對于數學學困生,教師切莫急功近利,而要更新教學理念,重置自我角色,和學生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不時蹲下身子和學困生說話,使學困生感受到教師沒有對其“另眼相看”,相反還關愛有加。這樣一來,學困生才能對數學教師逐步樹立親人意識,進而對數學學習施以積極的影響。
四、開展課外活動,讓數學融入生活
數學不是抽象符號的堆積,而應是生活的內在反映,是經過思維處理過的生活。有的學困生之所以學習數學比較困難,是因為他們不能把生活與數學聯系起來,而只是把數學看成符號間抽象的推理或演繹。其實,生活中處處都有數學的影子,如集合、數列、概率,立體幾何中點、線和面的關系以及圓、柱、錐的相互關系等都在生活中隨處可見。為了幫助學困生更好地學習數學,蘇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著名的“第二套教學大綱”概念,即要加深學生對生活的體驗、觀察和領悟,在生活中找到知識的初始形態(tài)和密碼,并以此為支點,引發(fā)思維的延伸和遷移,從而形成抽象思維,提升推理能力。
教師要為數學學困生創(chuàng)建“第二課堂”,開展科普知識專題講座、科技游藝會、中國計算機發(fā)展成就和前景展等各項活動,讓學困生從活動中體驗數學的源泉,從常識中尋找數學的支點,從活動中提升數學學科素養(yǎng),在耳濡目染中修煉數學思維,從而真正尋找到數學之根,思維之魂。如通過課外科技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學困生養(yǎng)成了一雙“用數學”的雙眼,還孕育了一個“想數學”的大腦,這對于數學學困生的轉化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只要教師用心、用情、用意地開展各種活動,找到開啟數學大門的金鑰匙,學困生的轉化必將指日可待。
非智力因素對智力因素的影響是多方面的,其存在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這就需要教師在平時的教學中用一雙慧眼去捕捉和觀察,并通過自己的身體力行為促進學困生智力因素的發(fā)展提供正能量。
參考文獻:
[1]韓保席.高中數學“學困生”成因及轉化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2009.
[2]談芬.普通高中數學學困生“心理缺口”分析[J].教育科學論壇,2010,(7).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市官林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