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冰
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馬克思主義文化理論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而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提出了三個面向,即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而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都扎根于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那么我國現(xiàn)代藝術設計應該結合文化建設的角度給人民帶來正能量的設計作品,從精神文明的角度強化中國人民的道德意識,提高自身民族榮譽感,共同為和諧社會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關鍵詞:文化建設;藝術設計;精神文化;和諧
在物質(zhì)文明高速發(fā)展的現(xiàn)代,我國人民的精神文明卻相對落后,無論是從大方面來說傳統(tǒng)文化的丟失或是從小細節(jié)上看人際間信任的缺乏,似乎人們在精神領域上有個巨大的空白,對傳統(tǒng)文化如四書五經(jīng)、黃老思想抱有貶低排斥的態(tài)度,認為是落后的文化,卻對西方資本主義抱有類似“英雄崇拜”的態(tài)度。就從藝術設計的角度來說,我們從高考前就接觸學習西方的素描、速寫、色彩,為的就是高考時作為藝術生可以參加聯(lián)考進而有進入更好大學學習的機會,我們接受的思想是來自西方“理性”,但我國書畫傳統(tǒng)千年的“氣韻”又置于何地呢?在今天國家大力倡導文化復興的年代,為藝術事業(yè)奮斗的我們必須思考一個問題:怎么能將我們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化與現(xiàn)代藝術結合起來,做出具有中國鮮明特色而且適合當今時代潮流的為全世界人民廣泛接受的作品呢?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提出及設計的起源
早在1979年10月鄧小平提出的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綱領就提出過我們在建設高度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還得發(fā)展高尚的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要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隨后在十二屆六中全會的決議上提出的三個“堅定不移”里就提到了“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在十四屆六中全會上更是強調(diào)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社會的重要特征,是現(xiàn)代建設的重要目標和重要保證;在黨的十五大報告上更是作了十分明確而簡潔的概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fā)展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p>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無論是從老子思想中的“道法自然、無為而治”,或是孔子思想的“禮儀、忠孝、貴和、仁愛、誠信、民本”,或是墨子思想的“非攻、兼愛”等等這些古圣賢的哲學思想中蘊含的愛國主義等思想信念與品格操守都能為我們當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寶貴的啟示。而從這些傳統(tǒng)文化里,我們一樣可以挖掘出屬于我們自己民族特色的設計思想和元素。
設計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人類文明的起源,在1萬7000年前舊石器時代北京周口店的山頂洞人就開始用鉆孔、刮削、磨光等技術把獸牙、獸骨、貝殼、石頭等自然材料打造成項鏈、手鏈等裝飾物,那個時候還是以物品的實用性為第一要素,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人們開始越來越重視審美,在新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jīng)開始制作出原始陶器,上面繪有抽象的幾何圖案,如折線紋、回文、蛙文等等,再往后走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生產(chǎn)力的提高人們對生活質(zhì)量開始有了追求,設計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個細節(jié),小到衣裝服飾鍋碗瓢盆,大到民居宮殿都有了設計的影子,這么看來設計是源于人民的生活,又反作用于生活,而作為人類文明的象征,文化,則對設計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二、傳統(tǒng)文化與中國式藝術設計
藝術設計其實就是將人類社會發(fā)展中的物質(zhì)功能與精神功能完美結合,也就是說將藝術的形式美感作用于人們?nèi)粘I钪芯o密相關的一切事物中去,使其既具有審美價值又具有實用價值。那么什么是中國式藝術設計呢?其一,必須具備我們中國本土文化思想意識;其二,必須能體現(xiàn)東方特有的神韻。
神韻,亦可稱為氣韻,在中國傳統(tǒng)書畫中評價作品好壞一般都可以用“氣韻生動”最為標準,氣韻在山水畫中尤為重要,古人評畫若一眼看去氣機不通就只會給個“死畫”作為評價。
這么說可能不太好理解,我們舉幾個例子來看,先說齊白石的蝦,大家都說好,為什么?因為覺得活靈活現(xiàn),也有人不服氣請來國外的高手畫蝦,那蝦畫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就差成照片了,但二者擺在一起,高下立判,無人反對。為什么?一個字“活”。中國人講究的是一個意境,齊白石的蝦你看著就墨色濃淡不同,但三五成趣,做到了知白守黑,虛實相生,所以整個畫面就能產(chǎn)生一種趣來,賞者自然樂在其中。
結合前文,我們來說一下,西方一直注重“理”性思維,通過素描把一件物體分成明面、灰面、暗面,通過空間比例關系把物品立體地展在畫面上,大家在各個美術院校,或者是在培訓機構,看到都是一個個孩子趴在畫板畫架上辛辛苦苦地勾形,不小心手一抖線就歪了,那就又得重新來過。再說說國畫,山水畫,你見過誰辛辛苦苦把一座山給完完整整地描下來的?重巒疊嶂起起伏伏的山勢你描得完嗎?我們的一句俗語是什么?潑墨山水,把墨潑在畫卷上一整塊一整塊的一股氣勢就成了,這時候留下大塊空白,寥寥兩筆勾出云線,這么一對比,山勢之高之險躍然紙上。在中國畫里布勢是十分講究的,不是說這山這云畫好了就完事了,還得找樣東西給它壓一壓,所以又有了“金邊銀角”的說法,你在左邊畫了巍峨起伏的高山云海,那么在右下角必須加個松柏巖石,為什么?這就是我們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核心的思想,一個字:“和”。《道德經(jīng)》記載著:“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道,為初始,為炁,這個炁是宇宙萬物存在的根本,古圣人們認為萬事萬物都離不開炁,物失炁則敗,人失炁則亡,那么怎么保住這個炁呢?那就是“中氣以為和”,和諧才是最根本的,這正與當今社會的主題不謀而合。結合上述例子來說,一個作品要有氣韻,也必須做到一個“和”字,你要突顯一個主題,那么必須有襯托主題的陪襯,你要昭顯你的畫工精湛,必須要放幾個粗糙的襯托物,你重心靠左,那么右邊得掛個印章或是添上兩筆,這樣畫面才有和諧的感覺,這個規(guī)律無論是山水畫亦或是藝術設計都是適用相同的。
三、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指導下中國藝術設計的發(fā)展道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理論提出后,幾乎所有機智的廠商們都嗅到了一個巨大的商機:文化產(chǎn)業(yè)。我們藝術設計作為一個綜合性極強的學科自然與文化緊密接軌,但是怎么才能出給人民帶來正能量的設計作品,從精神文明的角度強化中國人民的道德意識,提高人民自身民族榮譽感,增強人民群眾的愛國主義精神呢?
我認為首當其沖的就是藝術設計者自身的綜合文化素質(zhì)、藝術修養(yǎng),藝術創(chuàng)作者本身的思想覺悟越高,品性越好,對國家、對人民、對生活充滿熱愛,那么他從心底深處就是堅守正道充滿陽光的,他眼里的真、善、美就會通過熟悉的工具展現(xiàn)在各個媒介上,或畫展或海報或電子傳媒,那么每一個視線所到之處都會有和諧之花欣然綻放,人與人之間的隔閡和猜疑也會逐漸冰融瓦解,人人修德持善那么人間豈不處處溫暖?和諧社會的共同愿望豈不就要夢想成真?我們藝術設計的發(fā)展方向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以和為貴,無論是從前、現(xiàn)在、將來,人們追尋的永遠是真、善、美,而我們的道路就是此提供一切服務,從物質(zhì)和精神上為我們共同美好和諧的社會發(fā)揮自己所有的光和熱。(作者單位:西藏大學藝術學院)
參考文獻:
[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編寫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 熊春錦.德道經(jīng)[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12.
[3] 徐英,劉瑛.版面與廣告設計[M].上海: 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3,12.
[4] 張紅宇.版式設計的主要功能及其功能平衡的重要性[J].湖北美術學院報.20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