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嘉玉
摘 要:識字教學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小學階段識字寫字能力對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關鍵。然而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使了渾身解數(shù),學生仍然對識字寫字教學索然無味,枯燥的教學讓學生們越來越對識字沒有興趣,甚至厭倦了識字教學,刻板的教學讓老師教得沒有信心,學生也學得叫苦不迭。那我們該怎樣在識字教學中巧用方法、善用技巧。
關鍵詞:識字教學;學習技巧;學習方法
中圖分類號:G62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04-210-01
讓學生們從識字教學中感受到無限的樂趣,重拾學習的信心,真正愛識字、樂識字、輕松識字呢?結合幾年來的教學實踐提高學生的識字寫字能力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是提高學生識字能力的基礎
愛因斯坦曾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學生有興趣,才會對識字寫字有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才會主動去求知、去探索、去實踐。《新課標》關于“識字與寫字”的第一學段(1~2)年級就明確提出“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所以識字教學應在學生喜歡的基礎上才能學好、學實、學精彩。然而識字教學往往都很枯燥,怎樣提高學生的興趣是教師關注的話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課根據(jù)兒童的認知規(guī)律和心理特點,吸取各位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經(jīng)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他山之玉,可以剖金”注重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采用“猜字謎”“識字擂臺”“游戲識字”“兒歌識字”等方法,讓學生在喜聞樂見的教學情境中識字,還可以讓學生看電視節(jié)目《中國謎語大會》、“中國漢字聽寫大會”等讓學生在觀看電視節(jié)目時和選手們一起競猜,一起分享漢字的魅力,體驗中國語言文字的豐富多彩和博大精深。教師可以組織“猜謎語”活動,讓學生對識字產(chǎn)生濃厚的興趣,在玩中學,學中玩,化低效為高效。讓學生體驗到識字的過程是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的過程。
二、改進識字教學的方法,提高識字寫字教學的關鍵
漢字是“音義賦形”創(chuàng)制的表意性性語素文字,量多形繁,音義繁雜。恰當運用多種識字方法,可以讓學生輕松靈活地識字,并在識字寫字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并陶冶學生的審美能力。
1、筆畫、結構分析法
一年級識字教學起始階段,所學的大部分是基本筆畫組成的獨體字,教學時一般按筆順規(guī)律說出筆畫名稱來進行記憶。隨著學生學習的合體字的增加,在加上抽象思維能力的逐步形成,到中高年級,大量的生字要采用結構分析法教學,一般采用分析偏旁和部件類記憶。如“日、月、水、火、木、米”等字,可采用筆畫分析法讓學生掌握簡單的獨體字。
2、組字歸類識字法
學習的本質(zhì)實在頭腦中形成學習的認知結構,生字的學習也要力求尋找各自獨立的生字的內(nèi)在聯(lián)系,架起一定的結構框架,一串一串地學習。如同音字歸類、形近字歸類、相同的偏旁歸類。如“請、清、情、青、睛、蜻”,可以讓學生歸類,從而在學生的頭腦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只要一提到其中的一個字,其他的字在學生的大腦中噴薄欲出,也加強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豐富了學生的識字量的積累。
3、比較辨析識字法
對字形學習,小學生一般缺乏精細的分析比較能力。在學習中,常常對一個字其中的筆畫安排和組合存在模糊的認識。因此,在教學一些易混的形近字時,可引導學生做仔細的觀察后,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比較,如“喝”和“渴”,人渴的時候要喝水,所以是三點水,喝水要用“口”,所以喝是口字旁。
4、結合生活識字法
為了增加學生的識字量,識字教學還必須從課內(nèi)向課外延伸,可以從看書,讀報、看電視中識字;可以從學生喜愛的商標中識字。如旺仔牛奶、熊仔餅干、好吃點等;可以從各種路牌、廣告牌、單位門牌中識字…‥并經(jīng)常組織學生開展識字交流會,進一步擴大識字信息量,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5、游戲識字法
低年級學生愛玩是天性,注意力難以保持是其年齡特點,傳統(tǒng)的整齊劃一的模式化實際方法是不符合兒童天性,也不符合課改要求的。因此,可以讓學生在“玩”中識字,把活動、游戲、兒歌、動手操作能力引入到教學中??梢圆捎闷匆黄?、編一編、說一說等方法。讓學生用手中的字卡去拼組生字,學生在動腦筋、拼、擺的過程中,既識字了新字,發(fā)現(xiàn)了構字規(guī)律,又玩得開心。兒歌永遠是低年級學生感興趣的文字樣式,在教學中,教師課一編創(chuàng)兒歌教學生字,也可以鼓勵學生自編兒歌識記生字。如識記“子、字、學”三個生字,我將兒歌引入教學中,“小孩子,戴帽子頭上一點寫大字。小孩子,戴帽子,頭上三點上學去”在瑯瑯的兒歌聲中,學生的識字能力與主動識字的愿望都得到了提升。
三、課外多積累,拓寬孩子識字的領域,識字教學的外延
生活中漢子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學生識字的渠道是多遠的,如在學校的圖書館、網(wǎng)絡、課外閱讀等。古人說過“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只要交給了學生識字的方法,他們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就會主動去識記這些在閱讀中遇到的絆腳石。讓學生在各種教學活動中、課外活動、家庭生活、社區(qū)生活中有識字的主動性,并能拋磚引玉將一個個漢字的音、形、義記牢,并知曉一個個漢字里所蘊含的歷史故事,那不只是對漢字的識記,學生的知識面得到了拓展,對中國古文化的了解也相應的增多,那豈不是一舉多得、相得益彰的好事。相信學生了解漢字的欲望很強烈,對中國的博大情圣文化的興趣也會很濃厚。
總之,巧妙的教學方式,解決了識字教學的"枯燥無味"的問題。通過轉(zhuǎn)換學習角度,降低了識字難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在豐富多彩的識字方法的潛移默化的熏陶下,學生感受到學習漢字的樂趣,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無限魅力,會越來越喜歡漢字,并能逐漸養(yǎng)成自主識字的習慣,進而提高了獨特識字的能力,為以后的語言文字知識、能力的發(fā)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