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曉蘭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化療科,廣東 中山 528403)
優(yōu)質護理對腫瘤晚期患者疼痛的效果分析
范曉蘭
(廣東省中山市人民醫(yī)院化療科,廣東 中山 528403)
目的 分析優(yōu)質護理對腫瘤晚期患者疼痛的效果。方法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100例腫瘤晚期患者為研究對象,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個組別各50例。對照組患者在臨床上主要采用常規(guī)護理,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上增加優(yōu)質護理。對兩組患者干預后疼痛程度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和比較。結果 經臨床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患者的疼痛改善情況以及護理滿意度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經臨床研究結果表明,采用優(yōu)質護理對腫瘤晚期患者進行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提高患者的護理滿意度,值得推廣和普及。
優(yōu)質護理;腫瘤晚期;疼痛;效果分析
隨著人們飲食結構以及生活方式的變化,惡性腫瘤的發(fā)病率日益上升,對人們的生命安全構成了嚴重威脅。對于腫瘤晚期患者而言,臨床上大多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持續(xù)性的疼痛對患者的工作、學習以及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因此在臨床上需要采取相應的護理措施,改善患者的疼痛情況[1]。在此次臨床研究中,我院對收治的100例腫瘤晚期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上增加優(yōu)質護理,效果顯著。詳細臨床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以我院在2011年1月份至2012年1月份收治100例腫瘤晚期患者為研究對象。其中男性患者有56例,女性患者有44例。年齡為32~88歲,平均年齡為66歲。其中有23例患者為泌尿系統(tǒng)腫瘤,有20例患者為胃癌,有32例患者為消化系統(tǒng)腫瘤,有25例患者為肺部腫瘤。采用隨機分配的原則,將所有患者分成對照組和實驗組,每個組別各50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腫瘤類型的比較上,差異不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臨床上主要采用常規(guī)護理措施進行干預,實驗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措施上增加優(yōu)質護理,詳細內容如下所示:
①心理護理[2]:護理過程中對患者以及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并對患者的病情以及疾病的知識進行講解,從而降低患者的心理負擔,緩解患者不安的情緒。另外還需要保持患者護理環(huán)境的舒適和衛(wèi)生,交流過程中態(tài)度保持親和,動作保持輕柔,從而拉近護患關系。②注意力轉移[3]:護理人員可以讓患者依據自身喜好進行娛樂,比如讀書、下棋以及聆聽音樂等,從而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在愉悅的氛圍中讓患者的注意力從疾病上得到轉移,分散患者在疼痛影響下痛苦的時間。在平時也可以與患者加強交流和溝通,以日常生活為話題,使患者從疾病的不安中轉移情緒。③家庭支持[4]:對患者家屬講解優(yōu)質護理的作用,并讓家屬積極參與和配合患者的護理工作,由家屬向患者實施勸說和安慰,從而穩(wěn)定患者的心理情緒,改善患者的消極心態(tài),提高患者的信心以及護理依從性。④健康宣教:護理人員對患者存在的疑惑需要耐心解釋和說明,包括病情發(fā)展、疼痛的起因以及治療等,并對患者講解關于疾病的相關知識,說明治療和護理對疾病預后的影響,從而使患者了解能夠遵循醫(yī)師囑咐進行治療,并積極配合護理人員進行護理,提高護理工作的質量。⑤環(huán)境護理:護理人員需要對病室環(huán)境進行設置和安排,以溫馨舒適為主調,體現護理工作的人性化。病室的光線要充足,面積寬敞,并經常通風,保持空氣流通,床單和被褥要勤洗勤換。對于條件允許的患者,可以協(xié)助其去室外放松身心,并與患者加以交流和溝通,交流過程保持微笑,舉止端莊。
1.3 觀察指標
對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疼痛程度以及護理滿意度進行觀察和比較。
其中疼痛程度主要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指導患者結合自身的實際疼痛程度在視覺疼痛評估表上進行標記,其中1~3分表示輕度疼痛,4~6分表示中度疼痛,7分以上表示重度疼痛。
滿意度則采用問卷調查的方式進行統(tǒng)計。級別主要分為三個:滿意、較滿意以及不滿意。其中滿意度為滿意和較滿意的合計。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此次臨床研究主要采用SPSS12.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tǒng)計和處理,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干預后疼痛程度比較
兩組患者干預后疼痛程度比較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后疼痛程度比較
由表1可以看出,實驗組患者干預后的疼痛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2.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兩組患者經過相應的護理,護理滿意度比較見表2。實驗組的滿意度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表2 兩組患者滿意度比較
在臨床上,腫瘤晚期患者一般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這對患者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干擾。因此在臨床上除了對患者進行藥物止痛外,還需要實施相應的護理干預。護理工作以患者為中心,從多個方面對患者實施優(yōu)質護理,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幫助,提高患者對疾病治療的信心,從而提高患者的依從性,有效改善患者的疾病疼痛[5]。護理工作中,護理人員要以“以人為本”作為護理原則,尊重患者?;颊咭蚣膊〉拇輾?,心理防線會降低,對自身的尊嚴十分在意。因此護理人員在護理過程中,需要適當保護患者的隱私,維護患者的尊嚴。在此次臨床研究中,我院對收治的100例腫瘤晚期患者進行分組研究,實驗組在常規(guī)護理上增加優(yōu)質護理,效果顯著。可見,采用優(yōu)質護理對腫瘤晚期患者的疼痛改善具有顯著效果,具有較高的臨床應用價值,值得推廣和普及。
[1] 楊文,唐武兵,古偉光,等.唑來膦酸治療惡性腫瘤骨轉移引起疼痛的療效分析[J].中華腫瘤防治雜志,2009,13(12):950.
[2] 林楨,高莉蓉,陳盈.對癌性疼痛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10,26(12):43.
[3] 孫雪菊,李學.西妥昔單抗聯合放化療治療中晚期惡性腫瘤的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醫(yī)生,2009,47(35):21-22.
[4] 白明貴.癌癥病人的生活質量研究進展[J].甘肅中醫(yī),2009,22(7): 79-81.
[5] 陳春賢,汪紅霞,林克如.優(yōu)質護理對腫瘤晚期患者疼痛的效果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2,9(13):1690-1691.
Analysis Effect of Quality Care for Patients with Advanced Cancer Pain
FAN Xiao-lan
(Department of Chemotherapy, Zhongshan People′s Hospital, Zhongshan 528403, China)
Objective To analyze quality of nursing in patients with tumor in the late effect of pain. Methods The clinical study mainly in our hospital from January 2011 to January 2012 were treated 100 cases of late cancer patient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based on the principle of random distribution, all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 50 cases each group. Control patients in clinical mainly uses the conventional nursing, the experimental group to add high quality care to patients in routine care.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two groups of pain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ere observed and compared. Results The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the experimental group patients pain improved and nursing satisfaction was better than control group, differences a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Conclusion The clinical research results show that high quality nursing intervention in patients with late tumor, it can improve the patient's pain, improve patient satisfaction with care, worthy of promotion and popularization.
Quality care; Late tumor; The pain; Effect analysis
R473.73
B
1671-8194(2014)20-0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