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瑞勤 楊躍
摘要:新教師專業(yè)成長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新教師會面臨許多困境。這些困境凸顯出新教師專業(yè)發(fā)展過程中的需要。動機正是在需要與誘因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強化學習信心、加強同伴指導、提高自我效能感是新教師學習動機的有效激勵方式。
關鍵詞:新教師;專業(yè)成長困境;學習動機;激發(fā)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C-(2014)06-0018-03
一、新教師面臨的困境
新教師(指第一年從事學校教學工作的教師)專業(yè)成長是指新教師在進入教師職場后,在與學校組織環(huán)境不斷發(fā)生互動的過程中,從行為態(tài)度到專業(yè)表現上逐步達到對教師的角色期望,進而最終將教育規(guī)范內化為個體素養(yǎng)的過程。這個過程非常艱難又極具決定性意義,直接關系到新教師未來的專業(yè)發(fā)展取向。[1]新教師處于職業(yè)生涯的初始階段,必然會面臨許多困境。
(一)角色轉換的不適
新教師剛剛從學校畢業(yè),第一年從事教育教學工作,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從學生轉換為專業(yè)教師,角色轉換的突變讓他們短期內難以適應。
教師角色代表教師個體在社會群體中的地位和身份,包含著社會所期望于教師個人表現的行為模式,它既包括社會及他人對教師的行為期待,也包括教師對自己應有行為的認識。新教師入職前是學生,更多的是受學校和家庭的引導、照料,而現在成為教師,要承擔管理者、組織者、激發(fā)者、交流者、咨詢者、反思者等角色。新教師在所接受的師范教育中幾乎沒有涉及角色轉換的學習,也缺少課堂控制能力的訓練。因此,他們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不同的情景扮演的不同角色常常手足無措。[2]
(二)課堂掌控的不力
新教師通過專業(yè)學習已經具備扎實的專業(yè)理論知識,包括教育學知識和學科知識等,但由于缺少教育教學經驗,時常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失去控制。主要表現在知識點講解條理紊亂、課堂時間分配不合理、課堂秩序混亂等方面。新教師缺乏對所學理論的實際應用,難以根據學生的思維發(fā)展進行備課,不合理的教學流程和課堂提問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能營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從而導致課堂的實際狀況偏離預期。
(三)師生關系的不和諧
教師在師生關系的建立與發(fā)展中起著主導作用。新教師在學生階段交往的更多是與自己年紀相仿的同學及比自己大的長輩、老師,很少與比自己年齡小的學生交往。新教師由于沒有工作經驗,缺少有效的教育方法,面對極為活躍的學生時,極易與學生發(fā)生正面沖突,影響師生感情。
在一項個案研究中,被訪的新教師坦言最大的困難就是管不住學生,她在開始上第一節(jié)課時面帶微笑,未提及課堂紀律方面的要求并表示愿意與學生成為好朋友,導致學生任意妄為,課堂混亂,教師失去威信。為改變這一現狀,該新教師開始對學生嚴肅但學生并不聽從管教,只能罰站學生,又受到了校長的指責。[3]這說明,新教師為了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系,往往會對學生表現出友善,同時卻失去了在學生群體中的威信。由此可見,新教師在處理師生關系時需要權衡好“嚴”和“寬”,“責”和“愛”之間的分量,新教師缺少有效的教育管理方法和經驗,很難把握與學生相處的距離。
(四)職業(yè)壓力的難化解
新教師在入職前對自身的專業(yè)成長有著良好的愿望,入職后面臨理想與現實的反差,來自學校和社會的巨大壓力使新教師陷入困境。
在學校內部,新教師進行獨立教學和管理班級的第一天就意味著競爭的開始,教師不僅要面對學生的競爭,即本班學生與其他班學生學習成績、競賽活動、紀律遵守等方面的競爭,還要面對同行教師之間的競爭等??梢?,新教師剛參加工作,熱情高漲,迫切希望自己有所成就,得到領導的賞識和同事的認可,因而在學校的工作環(huán)境下壓力非常大,且很少有化解的良方。
在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對于教師具有較高的期望值,特別是部分家長對于新教師的過分苛求,課程改革帶來的壓力,再加上人事制度的改革,教師資格社會化等在一定程度上給新教師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和過重的精神負擔。[4]
除了上述困境外,新教師還面臨許多其他困境,如對新環(huán)境的不適應、生活的不規(guī)律、經濟不充裕等。這些困境均凸顯出新教師的需要。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需要本身是主體意識到的缺乏狀態(tài),但這種缺乏狀態(tài)在沒有誘因出現時,只是一種靜止的、潛在的動機,表現為一種愿望、意向。只有當誘因出現時,需要才能被激活,驅使個體趨向或接近目標,這時需要才能轉化為動機。”[5]
二、新教師被激發(fā)的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是激發(fā)并維持個體進行學習活動,導致其行為朝向一定學習目標的一種內在過程或內部心理狀態(tài)。[6]學習動機激發(fā)并維持學習行為,直接影響著學習者的學習態(tài)度和學習結果。從學習動機的內外維度劃分,可以將動機區(qū)分為內部動機和外部動機。內部動機是指人們對學習本身的興趣所引起的學習動機,外部動機是指人們由外部誘因所引起的動機。[7]
(一)新教師的內部學習動機
新教師的內部學習動機是由新教師對學習的需要、興趣、愿望與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及其自尊心、責任感、成就感等內在因素轉化而來,具有很大的積極性、自覺性和主動性,對學習活動有較大、較為持久的影響。
1.自我提高動機。認知內驅力和自我提高內驅力均屬于學習動機的類型。[8]新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出現失控行為及角色轉換不適的困境,主要是由于新教師對學科專業(yè)知識的研究不夠深入、教育教學經驗不足等。由此可見,新教師具有強烈的學習需要,急需教育方法和教學技能。對專業(yè)知識的深入研究、豐富的教學經驗、嫻熟的教學技能可以讓教師形成加強學習的動力傾向。
2.獲得尊重動機。新教師面臨與學生關系緊張的困境,體現了新教師要求被尊重的需要。新教師通過學習可以獲得學生以及社會的尊重,才能以更加飽滿積極的狀態(tài)投入到學習工作中去。教師職業(yè)認同感、社會對教師群體社會地位的尊重認可等可以作為誘因,與新教師的尊重需要相互作用,形成新教師的學習動機。
3.成就動機。當新教師面對理想與現實的強烈反差時,不免會感到心力交瘁,根本無法得心應手地處理教育教學問題。新教師期望能獲得成就,實現自我價值,這一需要與一些誘因,如自己內心的滿足感、充實感和職業(yè)認同感等相互作用,形成新教師的成就動機。
(二)新教師的外部學習動機
外部學習動機是由外在因素,如社會要求、同事和領導的認可、榮譽獲得等,讓新教師追求令人向往和稱羨的社會地位等激發(fā)起來的,表現為心理上的壓力和吸引力。新教師存在一些諸如晉升職稱之類的外在動機。
1.領導認可。家長、教師的表揚是學生的一種外部學習動機。相應地,對于新教師的學習需要,領導的認同和器重可以看作是新教師的一種外部學習動機,不斷鼓舞和激勵新教師進行學習活動。
2.職稱晉升。新教師的職業(yè)生涯剛剛起步,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都還沒有獲得一定的地位。驅使新教師為了獲得更好的社會地位而去不斷學習的驅動力,正是新教師的一種學習動機。
3.聲譽獲得。教師不斷地加強專業(yè)素質的學習訓練,自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自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新教師與專家型教師截然不同的一點在于,專家型教師已獲得一定的聲譽,學習動機主要在于自我實現,而新教師剛剛上崗,聲譽的獲取對于新教師而言具有較大的誘惑力,因而能夠發(fā)展為新教師的學習動機。
三、新教師學習動機的激勵方式
(一)強化學習信心
學習信心是激發(fā)教師職后學習動機的關鍵因素。[9]相當一部分新教師由于是第一年參加工作,頻繁地遭遇各種困境,這使得他們感覺自己與同事之間的差距較大,參加學習的信心不足,甚至懷疑自己的學習能力。因此,要不斷強化新教師參加職后學習的信心,盡可能地創(chuàng)設成功的學習情境,強化新教師的成功體驗,從而增強新教師學習的積極主動性。
(二)加強同伴指導
同伴指導作為一種新的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策略,自上個世紀80年代起受到西方學者的高度關注。同伴指導是以實踐中的教師為主體,以合作研究為基礎,其最大意義在于改善教學,與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關系極為密切。教師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往往無暇針對本身的教學進行反思,形成“旁觀者清,當局者迷”的困境。[10]新教師即使有反思往往也不夠深刻,而同伴的教學觀察與記錄,以及課后的討論與溝通,能夠為新教師提供反饋,使新教師不斷學習,反思教學上的優(yōu)缺點并不斷改善自己的教學。
(三)提高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通過影響新教師教學成敗的歸因而影響新教師工作的動機。自我效能感高的新教師往往認為教學的成敗取決于自己在教學中的努力程度,面對困難情境,能付出更大努力,加大工作投入;低自我效能感的新教師往往把教學的成敗歸因于學生的聰明才智等外部因素,面對失敗時往往推卸責任于外部原因,不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11]因此,提高新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有助于激發(fā)新教師的工作動機和學習動機。
參考文獻:
[1]謝志法.新教師專業(yè)成長需要什么——關于新教師培訓內容和模式的思考[J].教師發(fā)展論壇.2008(9).
[2][4]彭亞青,仇惠龍.新教師成長困難因素分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5.
[3]陳赟.新教師成長:困境與突圍——來自于個案的研究[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
[5]全國十二所重點師范大學.心理學基礎[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6]李伯黍,燕國材.教育心理學:第二版[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7]陳琦,劉儒德.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8]邵瑞珍,皮連生,吳慶麟.教育心理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
[9]黃培森.小學教師職后學習動機的激發(fā)策略[J].四川文理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7(2).
[10]靳涌韜,周成海.同伴指導: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重大抉擇[J].教育科學,2007(4).
[11]高華,陳曉鋮.自我效能感:新教師教學成長的內驅力[J].現代教育科學:普教研究,2012(1).
(責任編輯:沈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