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璇 柳志勇
[摘要]文章針對當前大學生音樂欣賞水平良莠不齊的現象,和普通高校音樂欣賞教學單一化落后的特點,結合筆者的教學實踐,指出在音樂欣賞的教學過程中,要建立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注重個人的情感投入,充分展開聯想與想象,深刻領會作品寓意,以此提高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從而實現音樂欣賞教學的基本價值和目的。
[關鍵詞]音樂欣賞;教學現狀;音樂欣賞能力
一、當前音樂欣賞教學現狀
音樂欣賞課程,是教育部從2006年起全國高校非藝術院校要求必選的一門藝術課程,目的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和全面發(fā)展,是普通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教學內容。但是在實際教學中,音樂欣賞課還存在諸多問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其發(fā)揮的實際效果。
(一)重技輕藝
一般來說,學生只要掌握了音樂的知識和技能就能接近音樂的主體,去欣賞、表達、創(chuàng)造音樂的美。因此,有的學生偏重技法追求,而缺乏藝術鉆研。從本質上說,音樂是藝術,而不是技術,通過音樂的藝術性,才能提高人們的審美素質。同時,音樂教學活動中還包含著許多德育、文化修養(yǎng)等教育資源,如果只關注于學生技能和技巧的運用,而忽視了對學生整體素質的培養(yǎng),不僅浪費了音樂教育資源,也偏離了音樂教育的根本目標。
(二)多元化音樂的沖擊
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速發(fā)展的今天,多元化現象滲透在不同的領域、不同的學科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之中。當代大學生受外界流行音樂、現代音樂表現形式的影響,或多或少對音樂欣賞課程的教學模式產生了沖擊,再加上學生自身音樂素質良莠不齊,積極性不高等因素,給大學生的道德取向、價值觀念等方面帶來了一定的負面效應,使得音樂欣賞課程教學沒有發(fā)揮其實際功效,對校園文化的建設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
(三)教學觀念和教學模式的落后
教師的教學觀念是其教學行為的基礎前提,任何教學行為都是在一定教學觀念指導下進行的。受到社會和學校環(huán)境的影響,音樂欣賞任課教師雖然能肯定音樂欣賞這門課程的重要意義,但是在內心并沒有充分地認識到該門課程對大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影響力。導致了學生對該門課也只是停留在興趣表面上,沒有更深的意識,從而會出現惡性循環(huán)的狀況。同時,由于客觀條件的限制,大多數教師沿用著傳統的教學模式,即先簡單介紹一下音樂作品,然后播放作品,欣賞音樂。這種單一的模式,嚴重影響了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主動性的激發(fā)。
二、如何提高音樂欣賞能力
欣賞音樂并不難,只要掌握一定的知識和方法,多聽、多想、多體會,不斷加強自己的藝術修養(yǎng),是一定能夠很好地欣賞和“聽懂音樂”的。
(一)建立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培根曾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可見一個人的習慣可以影響其一生。同樣一個人欣賞音樂的習慣,也可以影響其對音樂作品的理解與鑒賞能力的提高。作為時間藝術的音樂,其最顯著的特點就是音響隨著時間的消逝而消失。除了要求大學生反復地多聽,鞏固和加深對音樂的印象以外,還要求他們建立良好的欣賞音樂習慣,即對參與音樂表現的多種音樂要素的整體把握與聽辨的能力。這些音樂要素,如:音高、節(jié)奏、音色等,它們并不是孤立地發(fā)揮作用,而是首先發(fā)展成了旋律,最終才成為有著一定結構的樂曲。因此,欣賞音樂就要培養(yǎng)自身對旋律、旋律發(fā)展所形成的曲式結構以及多聲部音樂效果的整體感受能力,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從而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
(二)用心體會音樂所表現的情感內容
《樂記·樂本篇》上記載:“凡音之起,由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可見,音樂是心靈的結合,音樂作品是藝術家情感的結晶,是心靈體驗與現實生活相撞擊的產物,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反映著作者的思想認識。所以在音樂欣賞活動中,欣賞者必須緊緊抓住作者的情感,使自己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促進與作者審美經驗的交融。欣賞音樂時,要求大學生把對作品情感的體會與自己在生活中所體驗過的感情密切結合起來,融為一體,變成自身的感受,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情感內容。
(三)激起對音樂的想象和聯想
音樂是一種表情藝術,其魅力在于它善于表達情感,但在直接表現具體的形象和作者的思想方面上存在局限性,這就要求人們在欣賞音樂時,應加入自己的想象和聯想,體會其中所要表達的含義。由于音樂作品的體裁不同,音樂構思各有特征,其音樂內容的表現方法也會有很大差異。音樂與文學、戲劇體裁內容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有些標題音樂帶有一定的情節(jié)性,例如何占豪、陳剛的小提琴協奏曲《梁山伯與祝英臺》、鮑羅丁的交響音畫《在中亞細亞草原上》等。大學生對這類情節(jié)性標題音樂進行欣賞時,應以文學、戲劇原著的題材內容和基本情節(jié)、作曲家予以描繪的事件和經歷,以及樂曲的標題與文字說明為根據,展開自己的想象與聯想,才能達到與作曲家在心靈上的契合。
(四)理解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內容
作曲家用音樂將他對時代、對生活的思考和反應,用音樂的手段表現出來,就產生了作品。因此,理解音樂作品中所表達的思想內容,便成了音樂欣賞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教師除了要求學生反復欣賞、不斷加深對作品的理解之外,還應建議他們閱讀一些有關的文字資料,特別是一些無標題的音樂作品,了解作曲家當時所處的時代背景和其自身的生活、思想,理解作家的創(chuàng)作文化歷史背景、創(chuàng)作意圖、創(chuàng)作特色等知識。加強音樂與其他不同領域的相互綜合、加強各方面的文化藝術修養(yǎng),對于學生更好地理解作者要表達的思想內容和創(chuàng)作意圖都是很有幫助的。
音樂是人類創(chuàng)造的許多文化現象之一、是人類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一個部分。通過欣賞音樂,我們能得到美的享受,同時可以純凈、美化我們的心靈。因此,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有利于人們更好地認識美、感受美、創(chuàng)造美,促進自身各種因素的平衡和協調,實現個性的全面和諧發(fā)展。
作者簡介:易璇(1983-),女,凱里學院音樂學院助教,研究方向:音樂理論、古箏教學;柳志勇(1981-),男,凱里學院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聲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