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勇
【摘要】為了能夠調動后進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能夠主動地進行學習和探究,教師在教學和管理中要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能夠進行學習和探究。在教師面前學生應該是人人平等的。教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和探究,對學生進行因材施教。教師要尊重每一個學生,尤其是后進生,幫助后進生樹立學習信心,用教師的關心和愛心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全班學生團結起來,讓尖子生多去幫助后進生,形成“兵教兵”的良好班級氛圍,讓整個班級出現一種良好的班風和學風,促進班級學生的共同進步。同時,教師還要和家長聯系,教育后進生是教師和家長共同的責任,教師要多與家長進行溝通和交流,讓后進生能夠進步得更快。
【關鍵詞】后進生 態(tài)度 因材施教 班級氛圍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4)11-0194-01
在教育實踐中,我們經常會因“后進”學生的不良行為習慣難以矯正而感到頭痛和苦惱。教師的責任感不容許我們對此采取回避、放任的態(tài)度,因為這關系到學生的成長甚至終身發(fā)展。但應該如何有效地矯正,我們又常常為此深感困惑,因為實踐證明,簡單的說教或懲罰都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甚至適得其反。要突破這種兩難的困境,唯有運用我們的智慧,創(chuàng)新教育的辦法。
一、教師首先要調整心態(tài),采取正確的態(tài)度
教師要將自己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架子放下來,因為這種心態(tài)往往讓我們不由自主地產生真理掌握者的優(yōu)越感,居高臨下地去批評、指責、教訓學生。雖然看起來苦口婆心、恨鐵不成鋼,但學生處于被動挨批的地位,本能地有抗拒、逆反的心理。特別是有的教師情急之下,口不擇言、譏諷嘲弄,毫不顧及學生感受,揭發(fā)、譴責、宣揚學生的過錯,更易讓學生反感,甚至頂撞。有時口頭教育無效,便自然地采用體罰式教育,其實這僅僅是“罰”而已,學生害怕挨罰,可能會表面承認錯誤,心里卻很不以為然,過后還是老樣子。這些都不能真正起到矯正的作用,反而把學生推向屢教不改、破罐破摔的歧路。
教師要把學生當做朋友,和后進生能夠進行溝通交流,真正地做到是學生的“良師益友”。讓后進生能夠感受到教師的關心和愛護,在教師的引導和幫助下,學生會明確學習目標,樹立正確的學習態(tài)度,改變過去不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
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以生為本”。學生是受教育的對象,是為其終身發(fā)展到學校來打基礎的,教師則是他們前進路上的領路人和奠基者,所以教師這個職業(yè)神圣、偉大。以生為本就是要承認學生的主體地位,承認學生是有鮮明個性、情感豐富、可塑性很強的個體。作為長者、教育者,教師應該去關愛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對待后進生,更不能有歧視、排斥的態(tài)度,因為他們的心理往往更脆弱、自卑、孤獨,呵斥和處罰可能會在他們心靈上長時間的甚至終身留下創(chuàng)傷。
正確的態(tài)度應是正視學生的不良習慣。后進生并非天生就是后進生,他們的不良習慣和好習慣一樣,都是通過一件件小事逐漸養(yǎng)成的。“人非圣賢孰能無過”,所以教師不能奢望學生不犯錯,而應該了解、分析學生犯錯的原因,并引導學生知錯即改。
二、結合學生個體差異,采取有針對性的矯正方法
教育不能像流水線一樣生產,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不同學生犯錯的心理誘因及外部條件等都會各不相同,教師不能快刀斬亂麻,搞一刀切。應該深入地了解情況、分析原因,結合犯錯者的不同反應,選取細致有效的工作方法。一般來說,學生犯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是因心理發(fā)展特點而無意中犯錯;二是缺乏相應經驗、認識,對目標要求、行為準則不能正確理解而犯錯;三是教師對其要求過高、過急,學生達不到而犯錯;四是教師的言行傷害了學生,學生故意作對、報復;五是學生缺少關愛,害怕孤獨,通過犯錯以引起別人的關注;六是愛表現自己,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想通過一些出格的舉動引起別人的注意。教師只有深入地了解、分析學生犯錯的誘因,才能有的放矢,藥到病除。
三、用尊重喚醒后進生的自尊和自信
后進生的形成都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是一個個小錯誤沒得到及時改正日積月累而來,他們身上就沒有優(yōu)點嗎?肯定有。但他們的優(yōu)點沒能像缺點那樣不斷積累、壯大起來,而是被遮擋在不良習慣的陰影之下,難以放出光彩而被人們忽視。對于后進生,我們往往還會放大他們的缺點,甚至有認為他們“不可救藥”的心理。
優(yōu)點是一個人積極向上的動力,教師的責任就是要去發(fā)現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優(yōu)點、閃光點,并激勵學生將其發(fā)揚光大,讓學生從中感受到被尊重而重拾自信。有了發(fā)揚優(yōu)點的渴望,才有克服缺點的動力。
后進生往往有不良心理特點,自大而又自卑、表面強勢而內心脆弱、裝著滿不在乎而內心敏感、口頭講義氣而不善于與人相處等等。教師要針對他們復雜的心理特點,細心地關懷和正確地引導。尊重他們、平等地對待他們,真誠地發(fā)現和肯定他們的優(yōu)點,激發(fā)他們的自尊和自信,起到“春風化雨”的效果。
四、營造團結進取的班級環(huán)境
教師一定不要小看后進生的不良習慣對班級的影響。中小學生心智還不成熟,是非觀念不清,集體觀念不強,一些后進生在班上有較大的影響力,會帶動部分學生效仿,使不良習慣得以蔓延,進而影響整個班風。但是,也大可不必把后進生視為洪水猛獸,采取排斥、隔離的態(tài)度,甚至把他們趕走了事。要有后進生是完全可以矯正的信念。除了個別教育,還要充分依靠集體的力量,建設團結進取的班級環(huán)境,讓班上的同學去關心、幫助、督促他們,傳遞給他們正能量,讓他們感受到集體的溫暖,獲得改正不良習慣的動力,以良好的班風去影響、感染他們,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主動地逐步改掉不良習慣。
五、加強與家長的聯系,形成教育合力
后進生的心理問題往往和家庭教育有關?,F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長往往溺愛孩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害怕孩子吃虧,總是順著孩子,滿足他的一切要求,這就養(yǎng)成了孩子的一些壞脾氣。社會上的許多不良風氣也對孩子造成了壞的影響。這些都會削減學校教育的效果,讓學生形成雙面人格,對孩子的成長極為不利。所以,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學校與家長應該積極配合、協(xié)作,形成合力,讓學生在家或是在學校,都能得到恰當有效的教育。這就需要家長和學校經常保持溝通,互相信任,協(xié)調一致,分別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給孩子營造出快樂、健康成長的良好環(huán)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