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華
[摘 要]在小學生發(fā)展的過程中,家庭、學校以及社會這三個因素都對學生造成了適當?shù)挠绊?。小學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因此教師要選擇不同的教學方案來向他們講授相關的知識。本文主要闡述了小學語文因材施教的特征、小學語文因材施教的類型以及小學語文因材施教的策略。
[關鍵詞]因材施教;小學語文;教學措施
因材施教是一項基本的教學原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貫徹因材施教這項原則,讓每一位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學生之間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學習基礎、身體素質以及家庭環(huán)境等方面。教師要正視學生之間存在的差異,以他們的差異為依據(jù)來制定合適的教學任務。
一、小學語文因材施教的特征
1、根據(jù)學生所處階段的不同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從時間順序來看,學生處于從低年級到中年級再到高年級的上升過程中。他們的特點如下:第一,低年級學生愛玩、好動,容易被新鮮的事物所吸引,集中注意力的時間也非常短,他們剛入校門,仍然處于對直觀事物的認識階段。所以教師要注重游戲的活動性來吸引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第二,中年級學生的組織紀律性以及學習的自覺性在不斷增強。隨著小學生生理以及心理素質的不斷完善,中年級學生的學習能力與之前相比在不斷提高。教師在選擇以及運用中年級學生學習方法的時候,要了解到機械記憶法與意義記憶法之間的聯(lián)系,便于學生更快的記憶理論知識。第三,高年級學生與中低年級學生相比,他們的注意能力、意義記憶能力以及邏輯思維都有了很大的提升,他們開始能夠借助事物的現(xiàn)象來認識到事物的本質,然后再概括以及總結事物的內涵。對于高年級學生來說,他們已經掌握了學習語文學科的方法以及技巧,并且他們逐漸有了自學能力,能夠自我約會進行主動學習。所以教師在選擇以及運用高年級學習方法時,可以考慮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綜合能力相結合進行教學。
2、對于不同感知類型的學生要選擇不同的學習方法
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學生獲取相關的知識的方式主要是通過借助外界信息來完成。學生可以通過視覺、聽覺、動覺等感官來接受外界信息。比如對于聽覺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教師借助多媒體播放一些與課本有關的聲音,對于思維能力較強的學生來說,可以播放一些圖片或者動畫,便于學生更快的獲取相關的信息。
二、小學語文因材施教的類型
每位學生的能力不同,教師要根據(jù)個體差異為學生安排不同的教學任務,調動每一位學生的積極性。
1、按照興趣的差異來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不同的學生他們具有不同的興趣愛好,比如有一些學生喜愛閱讀一些有意義的書籍;還有一部分學生不喜歡讀書,但是動手能力比較強。面對這一情況,教師要采取有效的方法來增強不同特點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為他們安排不同的教學任務,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不斷拓寬知識面。
2、從學生的能力出發(fā),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
每一位學生的思維、想象以及表達能力等方面存在著不同,因此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接受能力來進行授課。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既要考慮到大部分學生的理解能力,又要照顧到理解能力較差的學生,讓他們每一個人都可以融入到教學活動中。
三、小學語文因材施教的策略
為了能夠提高整個語文課堂的效率,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更加要求了教師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來完成教學任務。
1、合理地制定學法目標
學法目標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讓學生在學會知識的同時,掌握到學習的方法。教師在制定學法指導目標的時候,要以學生的實際學情為基礎,將學法指導的途徑以及方式充分結合起來。其中學期目標、單元目標以及課時目標是學法目標的三個組成部分。換句話來說,學法目標分為基本、中層以及發(fā)展這三個目標,并且這三個目標所面向的學生也是不同的,基本目標主要是針對后進生,中層目標主要是針對中等生的,發(fā)展目標主要是針對優(yōu)等生。比如:當老師要講解《秋天的雨》這一課文的時候,教師要從根據(jù)差生、中等生以及優(yōu)等生的接受能力來為他們安排不同的教學任務,對于差生來說,教師可以讓其熟練掌握其中的字詞句;對于中等生來說,教師讓其了解到本文的中心思想;對于優(yōu)等生來說,教師可以從學生對文中秋天的雨的特點進行概括總結,這樣做讓處于每一個階段的學生都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2、合理的了解學生的層次
要想搞好學法指導,教師就要對學生學習方法的實際情況進行了解。學生在成長過程中會受到遺傳因素、環(huán)境因素等因素的影響,并且學生年齡越大他們之間的差異也就越大。因此教師不能一成不變的來看待每一位學生,而是要以動態(tài)的觀點來了解到學生當前處于哪一個層次,然后再采取有效的學習方法來不斷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靈活地選擇指導方法
為了能夠順利完成教學目標,教師要靈活的選擇指導方法。因人而異是選擇指導方法的一個基本性原則。對于成績略微落后的學生來說,教師要將模仿作為課堂的主導,借助簡單模仿的方法來引導學生掌握課文中的規(guī)律;對于成績較好的學生,教師要將創(chuàng)造性學習作為主導,不斷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新能力。
4、合理的實施個別輔導
教師所實施個別輔導的成與敗會影響到后進生、中等生以及優(yōu)等生能否在原有的基礎上提高自身的能力。在個別輔導的時候,教師要注重教學重點,引導學生掌握使用工具書的方法、引導學生學習詞語以及探索文章的思路、教師還要教授學生一些寫作作文的方法。比如:當老師要講解《找春天》這一課文的時候,有一小部分成績落后的學生,很難領會到課文中“我們幾個孩子”在找春天時激動、向往的心情,這樣一來,教師要耐心為學生講解課文中“沖出”、“奔向”等詞語,幫助學生理解作者的心情,還可以把自己在春天時看到的場景描繪出來,寫一篇屬于自己的《找春天》的作文。
結語:
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利用因材施教的方法促使每一位學生的能力都得到發(fā)展,還可以調動每一位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符合了素質教育發(fā)展的要求,有利于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
參考文獻:
[1]. 于翠蓮.淺談語文教學中如何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J].成才之路.2011(11)
[2]. 孔令文;吳愷;耿騫.精細控制提高課堂教學效率10%[J].中國教育網絡.2009(04)
[3]. 李衛(wèi)軍.借鑒古代“內省”教育理念,優(yōu)化初中語文教學[J].語文學刊.2006(22)
[4]. 周元恩.初中語文教學與心理健康教育[J].語文教學與研究.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