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月明 師堅毅
摘 要:開設勞動課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意識和吃苦精神,促進其身心全面發(fā)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長期以來,山西農業(yè)大學依托專業(yè)優(yōu)勢和地域特點,將學生素質培養(yǎng)與后勤管理工作相結合,探索出一種具有農業(yè)院校特色的勞動教育課模式。
關鍵詞:高等農業(yè)院校;勞動課;后勤;人才培養(yǎng)
近年來,山西農業(yè)大學一直把校園環(huán)境建設作為大學生勞動教育的重要載體,實現了勞動課的常態(tài)化,目標就是通過生產勞動和公益勞動等教育形式,更好地把農大學子培養(yǎng)成為熱愛勞動的高素質、創(chuàng)造型的合格人才。
一、通過“三個加強”,扎實開展勞動教育課
1.加強勞動課的組織建設
根據勞動教育課的實際需要,學校早在1998年就成立了勞動教育指導委員會。2012年初,學校成立了師生共建委員會,由后勤部門和校團委共同牽頭,開展了植樹節(jié)、宿舍文化節(jié)、光盤行動、紅絲帶防艾宣傳等一系列主題活動,進一步發(fā)揮勞動課在以勞樹德、以勞增智、以勞強體、以勞益美和以勞創(chuàng)新方面的積極作用。
2.加強勞動課的教學管理
學校先后出臺了《山西農業(yè)大學勞動教育課管理辦法》和《學生勞動教育課考核標準》,規(guī)定勞動課是大學生勞動教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納入了學校的“必修課”體系,由具有專業(yè)技能的后勤職工帶領學生開展勞動。一般每堂課為二到四個小時,勞動課期間,其他課程停上。在校期間,每個本科生必須完成二周以上的勞動課,學生表現由指導教師根據勞動態(tài)度、勞動紀律、勞動任務完成情況進行綜合考評,成績合格者獲得5個學分。未獲得勞動課學分者,需補修或重修。
3.加強勞動課的資源開發(fā)
山西農業(yè)大學作為百年學府,辦學歷史悠久,校區(qū)面積廣闊,先后獲得了全國綠化模范單位、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省文明單位、省綠色學校等稱號。校園豐富的樹林、花園、草坪、試驗田等場所都是學生參與勞動課的天然課堂。學生可以在勞動課上參與修剪、施肥、除草、殺蟲、中耕和防凍等植物養(yǎng)護工作,并對遺傳育種、機械操作等農業(yè)技術有所涉獵。學校的主要建筑、櫥窗、板報及其教室的墻面、園地、角落的布置與維護,可以為學生提供勞動與技術教育。此外,學校日常生活中環(huán)境的整治,工具和設施的維護,重大節(jié)日活動的環(huán)境布置等也是實施勞動課的有益資源。
二、突出“三個特點”,體現勞動課的育人功能
1.勞動課突出“管理育人”的特點
勞動課應形成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師生配合、生生合作的“小組自主互助式”管理模式。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以小組長為核心,在指導老師的管理下完成勞動任務,客觀的量化評價、責任追究與激勵環(huán)節(jié)激勵學生更好地投入到勞動中去。指導老師適時調控、激勵引導,小組之間互相影響、團結協作,學生在小組內采取自我管理與同伴相互協助、監(jiān)督、評價相結合。
2.勞動課突出“服務育人”的特點
通過勞動課,后勤職工緊密了與學生的溝通和交流,建立了固定的情感和友誼,這些“不上講臺的老師”通過規(guī)范的服務用語、熱情的服務態(tài)度、周到的服務行為給學生以影響和熏陶,為學生樹立起艱苦奮斗、甘于奉獻、樂于助人的工作榜樣。近年來,學生公寓樓、校園綠化隊、食堂窗口等多個崗位先后獲得十余次“青年文明號”榮譽稱號;學生把宿舍當作自己的家,把樓管阿姨親切地稱為“公寓媽媽”。
3.勞動課突出“環(huán)境育人”的特點
學校環(huán)境恬靜、舒適、清潔、優(yōu)美,文化歷史氛圍濃厚,具有鮮明的北方園林式風格,校園的山、水、園、林、花、草、石、路、廊等景觀相得益彰,實現了使用功能與審美功能、教育功能的和諧統一。通過多年勞動課的建設和管理,學院定點管理一片綠化、衛(wèi)生責任區(qū),學生把維護校園環(huán)境當成自己的一份職責,人人動手美化校園的理念已經蔚然成風。學校涌現出了綠色方陣、瓶瓶綠光等致力于校園環(huán)境治理的公益社團;各學院的畢業(yè)生多次自發(fā)組織為母校捐贈樹木、景觀石、休閑椅等;校報的《丁香園》文藝副刊成為文學愛好者的品牌欄目;一年一度的“丁香筆會”更成為全校師生共享的精神文化盛宴。
三、實現“三個結合”,確保勞動教育取得實效
1.思想政治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
勞動課開辟了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陣地,后勤職工在勞動中對學生進行生動的唯物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幫助學生了解社會實際,增強與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用實際行動詮釋“崇學事農,艱苦興?!钡霓r大精神。勞動課讓更多的農大學子堅定了投身農業(yè)、服務農村的信念,畢業(yè)后當上了村官,辦起了合作社,建起了農場,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添磚加瓦。值得一提的是,在北京梁漱溟鄉(xiāng)村建設中心的指導下,“農民之子”學生社團堅持以“為農民服務、為理想奮斗”為口號,十年間堅持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開展了許多扎實有效的調研、支教和科技推廣工作。
2.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相結合
勞動課讓農業(yè)知識走出課堂走進田間,學生通過雙手勞作獲得第一手材料和寶貴的經驗,對課本中所學的農業(yè)科學知識有了更為深刻的理解,有效地激發(fā)了學習興趣,加速了知識的轉化。近年來,學校涌現出了一批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人才,“沼氣狀元”的黃超、“全國年度大學生”江利斌、“綠能食用菌合作社”的田海軍等都是這方面的杰出代表,他們一改過去以學分為命根的學習觀念,變被動獲取理論知識為主動開展生產勞動,并在實踐中不斷完善知識儲備、提高科技意識、積累市場經驗,為以后的成功創(chuàng)業(yè)插上了翅膀。
3.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相結合
學生在接受勞動教育的過程中,鍛煉了品質、增長了才干、提高了能力,取得了學生受益、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良好社會效益。據不完全統計,從2005年至今,數以萬計的學生通過參加勞動課承擔了校園環(huán)境治理的基礎性工作,學校為千余名貧困學生提供了勤工助學的勞動崗位。通過學生的廣泛參與,有效地降低了隨著學校規(guī)模擴大和人力資源成本增加帶來的后勤經費壓力,減少人力資源成本數百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蕭宗六.怎樣理解“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J].教育研究, 1999(06).
編輯 薛直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