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慶
摘 要: 隨著我國課程改革的不斷進行和推進,很多全新的、科學的教學理念正在逐步進入日常教育教學之中,建構主義教學觀就是一種全新的教學觀念,本文就是針對物理課堂小結的教學中對于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具體應用進行相關的分析和闡述。
關鍵詞: 建構主義 物理課堂小結 有效結合
引言
進入新世紀我國的教育教學活動在不斷進步和發(fā)展,為了促進教育事業(yè)的持續(xù)進步,相關部門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其中建構主義教學觀就是這些教學觀念中最重要的教學理念之一。中學物理課程是一個相對比較難以接受,老師授課比較困難的自然學科,由于物理知識的復雜性和零散性等特點,在物理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重課堂小結的重要作用。物理教師一定要善于運用課堂小結這種教學手段幫助學生構建知識框架,把握知識結構。既然課堂小結和建構主義教學觀對于中學物理教學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和作用,那么我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如果可以實現(xiàn)這兩者的結合就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一、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內涵
建構主義教學觀是指學生的學習過程不是一味單純地記憶的過程,正確的學習方式應該是通過意義建構獲取知識和經驗。建構主義教學觀指出學生學習的內容是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積累和知識儲備的基礎上或者運用其他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獲取和完善新的知識體系。
建構主義教學觀是新時期提出的重要教學觀念,對于其內涵的把握應該全面,不應該僅從單一的方面進行理解。第一,建構主義教學觀要求學生的學習有相應的知識基礎,這是學生掌握相關知識的前提和重要保障;第二,建構主義教學觀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知識背景進行學習,這種學習方式更有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接受知識;第三,建構主義教學觀是新課標要求的具體體現(xiàn)。
二、對物理課堂小結的認識
中學課程體系之中物理課程是一個十分重要的課程,物理課程有很多特點,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學物理知識比較難以接受和理解,加之中學物理知識點繁多,這就為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帶來新的困難。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必須充分重視和發(fā)揮物理課堂小結的重要作用和價值。
物理課堂小結是對整堂課程中的物理知識的概括和濃縮,可以幫助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所學習的枯燥乏味的物理知識,物理課堂小結可以說是物理教學的點睛之筆,對于物理課程教學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是很多中學物理老師授課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
三、實現(xiàn)建構主義教學觀與物理課堂小結的有效結合
建構主義教學觀與物理課堂小結都是中學物理教學中十分重要的理念和方式,對于中學物理教學都有十分重大的意義和價值,面對這種情況,我們如果可以實現(xiàn)建構主義教學觀與物理課堂小結的有效結合,運用建構主義教學觀進行物理課堂小結,那么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必然會達到十分顯著的教學效果,實現(xiàn)中學物理教學質量的飛躍。以下從幾個方面對建構主義教學觀在物理課堂小結中的應用進行闡述。
1.教師積極引導,將建構主義教學觀應用到物理課堂小結中。
在實際的中學物理教學過程中,課堂小結主要是由老師完成,鑒于這一現(xiàn)狀,我們要實現(xiàn)建構主義教學觀在物理課堂小結中的應用就必須發(fā)揮老師的作用。
例如在進行電學的相關教學過程中,這部分的知識點特別多,必須重視課堂小結。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日常的用電常識,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積累的基礎上掌握電學的三大支柱:電阻、電流、電壓;再結合安全用電的實際問題,引導學生理解并記憶安全電壓的相關問題,不僅要讓學生明白安全電壓的意義,還要讓學生掌握安全用電的常識,并讓學生很好地運用到日常生活中;最后,老師應該引導學生在觀察家庭中照明線路和用電器的線路板電路的基礎上掌握電路圖的相關知識。這種教學小結的方式既具有啟發(fā)意義,又具有顯著的教學效果,可謂一箭雙雕。
2.發(fā)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踐行物理課堂小結中的建構主義教學觀。
新課標規(guī)定教學過程應該以學生為主體,當然在進行課堂小結的過程中要以學生為主體,那么教師就應該幫助學生進行課堂小結,并引導學生運用建構主義教學觀進行物理課堂小結。
例如,在學習力學板塊進行課堂小結的過程中,老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常識和生活經驗總結力的類型都有哪些,這種總結方式體現(xiàn)學生的主體性,更是建構主義教學觀的完美詮釋,由于力學的直觀性,可以結合自己的經驗很容易地總結出力的種類:摩擦力、重力、彈力、浮力等。這樣的課堂小結可以讓學生更好更快地掌握知識。
結語
將建構主義教學觀應用于物理課堂小結中有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xiàn)實價值,這種教學方式和教學理念的結合對于改變中學物理的教學現(xiàn)狀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和價值。本文針對建構主義教學觀在物理課堂小結中的應用這一論點進行論述,希望對初中物理教學改革起到一定的啟發(fā)作用。
參考文獻:
[1]劉書鋒,劉學惠,郝靖.建構主義課堂解讀[J].全球教育展望,2003(3).
[2]劉筱莉,孔立新,林多祿.物理學史簡程[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