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瑩瑩
摘 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要求: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在數學課堂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導圖”,學生學會的不再是單純的知識,而是由已知到未知的思維習慣,由繁化簡的能力及一題多解的個性思維方式,達到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
關鍵詞:思維習慣;思維方式;思維導圖
一、《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的要求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以下簡稱為“課標”)前言部分中指出:數學教育既要使學生掌握現代生活和學習中所需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更要發(fā)揮數學在培養(yǎng)人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說明掌握數學知識和技能僅是學習數學的基礎性目標,更深層的目標是培養(yǎng)人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
數學課標對總目標從以下四個方面作了具體闡述:知識技能、數學思考、問題解決、情感態(tài)度。知識技能是基礎,思維習慣與方式及實際的能力則是數學教學的最終目標。
二、思維導圖更符合人腦的發(fā)展特點
思維導圖是有效的思維模式,應用于記憶、學習、思考等的思維地圖,利于人腦的擴散、思維的展開。
人的大腦分為左腦和右腦兩個半球。通常左腦被稱為“語言腦”,它的工作性質是理性的、邏輯的,而右腦被稱為“圖像腦”,它的工作性質是感性的、直觀的。
左腦和右腦的記憶能力是1:100萬,然而一般人卻只會用左腦記憶。而思維導圖既利用了人的左腦,又利用且鍛煉了人的右腦,因此,思維導圖更符合人腦的發(fā)展特點。
三、數學課堂中的“思維導圖”
在教師教學用書中,每章前都有本章的總體設計,有本章的知識結構圖,它就類似于思維導圖的形式。筆者認為章前的總體設計不僅是讓教師了解掌握,也應該讓學生了解本章的知識結構體系。
教師引領學生復習好舊知識,再學習新知識,使學生從心理降低了對新知識點的陌生程度,并能對新、舊知識產生聯系。學生對整個相關知識點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形成一整套“思維導圖”。
思維導圖更符合人腦的發(fā)展特點,更有利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思維方式、思維習慣,進而實現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在數學課堂中逐漸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導圖”更符合數學課標中的要求,能夠真正實現“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fā)展”的目標。
編輯 馬燕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