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玲玲
(南通市海安縣城南實驗小學,江蘇南通,226611)
走進小學高年級語文課堂,時常會碰到課堂成為教師的“獨角戲”,或只能靠幾個學生“撐場子”的尷尬情況。這樣的尷尬因何而起?筆者曾在高年級的幾個班級做過問卷調查,詢問學生是否喜歡在語文課上發(fā)表見解,并陳述理由。結果顯示,只有12%的學生表示喜歡在語文課上發(fā)表見解,有8.7%的學生表示要視情況而定,79%的學生都承認自己不愿意在課上發(fā)表見解。為什么高年級的學生不愛在課堂上發(fā)表見解呢?學生為何進入了高年級就不開口了?調查中,學生主要陳述了以下理由:
調查中學生這樣說:“我怕開口發(fā)言說錯了老師批評,同學嘲笑。”“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我膽子變小了,上課一說話就慌,明明想好了答案,可一站起來就變結巴了?!薄坝幸淮挝乙蚕朐囋嚹憙海凸钠鹩職馄饋戆l(fā)言,結果下面?zhèn)鱽硪黄??’的聲音,充滿了對我的懷疑,老師也否定了我的答案,我一下就失去了信心,再也不敢在課上發(fā)言了。”
有學生表示“我和我的很多同學已經養(yǎng)成了一個壞習慣,就是上語文課時不想思考老師的問題。有時候問題太簡單,回答這樣的問題顯得太幼稚;也有時候是因為問題太難,而老師給的時間太短,我還沒有組織好語言,老師匆匆找人發(fā)言,沒我什么事兒了,我也不用再想了?!?/p>
高年級學生更重視學科成績,有的學生為了作業(yè)和考試,喜歡參照配套的輔導用書,書上的語言自然是精練而準確的,可長此以往,他們漸漸失去了表達自己的信心。他們開始懷疑自己的想法,只要與輔導用書不符合,就不敢表達,漸漸失去了精心組織語言的信心。
其實細細思量,這些理由還是直指陳舊學習方式的弊端。
學生為什么進入高年級之后變得特別敏感,擔心出錯?縱觀不少高年級的語文課,學生的學習還是處于教師的強勢掌控之下。學生發(fā)言時習慣面對教師,發(fā)言結束時也習慣等待教師的評價。有時發(fā)言被教師“一棍子打死”,學生便覺得在同學面前丟盡了面子,于是再也不敢開口??梢哉f,教師過多的評價和干預,給學生造成了心理上的陰影,導致了他們的“失語”。
教學內容要根據(jù)學生情況而定,卻由教師一手包辦;課堂節(jié)奏由教師調控,與學生的思維脫節(jié),教師有時甚至過度地用自己的語言“圓”學生的語言;而且,應試教育的陰影也籠罩在不少課堂之上。這些都導致學生課堂語言的缺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明確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語文課堂必須根據(jù)學生身心發(fā)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于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比绻淖儗W習方式只停留在口號上,學生就永遠無法真正做課堂的主人。
語文課應該是師生與文本之間共享知識、經驗和智慧的課堂,是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的主陣地,我們呼喚真正“對話”的語文課堂的實現(xiàn)。
既然學生“失語”的根源在于心理,語文教師要做的就是要幫學生打開心結。華羅庚先生說過:“天下只有啞巴沒有說錯過話,天下只有白癡沒有想錯過問題,天下沒有數(shù)學家沒有算錯過題?!币虼?,教師應該讓學生知道,只要敢于思考、敢于提出自己的觀點,就有值得肯定的地方。數(shù)學特級教師華應龍?zhí)岢隽恕叭蒎e教學”,其實“容錯”在語文課上同樣適用,因為語文本就是包容性很強的學科。如果教師和學生都有這樣的好心態(tài),學生怎么還會怕開口表達呢?
針對學生抱怨語文課沒意思、問題太簡單或太難的問題,教師應該改變陳舊的教學方式,在課前深入學生了解他們的學習意愿。講授《最后的姿勢》一課前,筆者先與學生展開討論,詢問他們想通過課堂學習掌握哪些知識。學生普遍認為,本課的故事和人物形象一讀就懂,無需花大力氣講解。但有學生指出,課文的第一小節(jié)看似與地震沒有關系,但作者為什么要寫與主題無關的話?地震之后,為什么要寫三段都是對譚老師評價的語言,不重復嗎?根據(jù)學生的問題,筆者把本課教學重點定為“探尋寫作思路,學習表達方法”。因為是學生自己想探究的內容,所以他們的思維特別活躍,課上也各抒己見,在真正的“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中感悟到環(huán)境描寫與側面描寫的妙處。
怎樣讓每個學生在語文課堂上真正地動起來、學起來、說起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導我們:“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合作學習是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團結合作、勇于創(chuàng)新精神的重要途徑。
我校這兩年踐行“走進對話的課堂”理念,要求教師每節(jié)課都斟酌教學內容,列出“學習單”,并把學習單的內容交給學生分組合作學習。
如《螳螂捕蟬》一課,筆者與學生討論后制作的學習單內容如下:
(1)讀文章,復述寓言故事《螳螂捕蟬》。
(2)說說《螳螂捕蟬》這個寓言故事與文中的歷史背景有何相通之處。
(3)結合課文內容,討論“少年”這個人物形象,盡量把人物分析得飽滿。
這樣的學習單學習目標明確、層次分明,對于各個層次的學生來說,都有學習交流的內容。把學習單放在小組內學習討論,學生或讀書、或交談、或傾聽、或補充,每個學生都真正融入了課堂。
最近有一個學生在日記里寫道:“幸虧現(xiàn)在我們有學習單和小組合作學習,我這個從不敢在班上發(fā)言的人也有機會開口了!”合作學習,人人對話,語文課堂成了學生習得語言的主陣地。
語文課不僅要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機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更可以通過豐富多彩的語文活動豐富學生的閱歷,充實學生的語言庫,給學生更多說話的機會。
上學期,筆者把《中國好音樂》這個節(jié)目“移植”到語文課堂上來,推出了《班級好作文》的系列活動。學生興致盎然,他們創(chuàng)立文學社,選出大家心目中的“作文導師”,認真寫好每一篇作文,積極參加《班級好作文》的評選。
一學期的活動大大鍛煉了學生的口才:“導師”點評作文頭頭是道,主持人幽默風趣,而參加評選的學生面臨“導師”紛紛伸出的“橄欖枝”時,也常妙語連珠,說出得體的話并表明自己的選擇。從之前課上的“一言不發(fā)”到如今的“侃侃而談”,學生終于又回到了課堂。
“主體”回歸,師生可以盡情傾訴、真情溝通、有效對話,分享彼此的經驗和學識?!爸黧w”回歸的課堂,才能有聲、有色、有趣,才是真正的課堂,它煥發(fā)出蓬勃的生命張力,是發(fā)自內心的交流,是智慧的碰撞,是師生共享“對話”境界時的共同成長。
[1] 陳冰.新課程理念下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J].新課程:下旬刊,2013(8).
[2] 劉勇燕.談小學語文的創(chuàng)新性教學[J].珠江教育論壇,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