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金玉
(泰州市高港區(qū)許莊初級中學,江蘇泰州,225300)
誦讀在初中語文教學中舉足輕重。誦讀有助于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語感,有助于普通話和口語交際能力的大幅提升。“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誦讀有助于學生對課文內容全面深刻的理解,提升語文素養(yǎng)。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重視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對學生自身發(fā)展和語文教學的優(yōu)質化意義重大。
成功的語文教學課堂是由優(yōu)秀的語文教師支撐起來的。在誦讀教學中,教師有效的引領和指導是學生養(yǎng)成良好誦讀能力的催化劑,其作用不容小覷。同時,因指導誦讀是一項綜合性很強的工作,這就要求教師自身要準確范讀,耐心領讀、領背,同時針對學生朗讀訓練出現(xiàn)的問題認真、細致地解決,以達到預期的誦讀教學目標。因此,教師應盡力做到以下幾點:
隨著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教學的興盛,音頻成為語文課堂誦讀教學的必備工具。但教師親自范讀要比冰冷機械的錄音更顯親切、溫暖,學生更愿意主動去模仿,認真朗誦。例如,蘇教版八年級上冊中的《背影》便是十分適合教師范讀的文章。教師首先要站在教室的中心位置,確保每位學生都能聽到教師感情飽滿、發(fā)音準確清晰的朗誦。因為這篇文章是寫兒子對父親的思念以及父親對兒子的疼惜,故語調適合低沉、溫柔,感情要深情、飽滿、充沛。教師在范讀時要注重韻律和諧、節(jié)奏快慢、重音停頓、感情起伏等。教師這種立體感十足的范讀,除了傳遞出優(yōu)美、和諧的聲音之外,還將生動的眼神,滑稽的表情和形象的手勢、身姿,豐富的感情等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能給學生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因此,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誦讀能力,以便能更好地發(fā)揮范讀的作用,引導學生有效朗讀,促進學生誦讀能力的養(yǎng)成。
教師在教學中除了有計劃、有目的地進行范讀、領讀、領背之外,還要有意識地引導和訓練學生融入到課文所營造的事件、畫面、情感之中,用心去閱讀、去感受課文內容,并及時糾正朗讀中出現(xiàn)的錯誤,從中吸取經驗,不斷豐富和提高自己。在檢查學生誦讀時,遇到字音錯誤或語段感情把握不準的情況時,教師要耐心地指導并糾正,且要善于鼓勵學生,給學生積極的評價,讓學生從內心熱愛閱讀和背誦。如教師在檢查蘇教版七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古代詩詞三首》的背誦情況時,便考慮到文言文的特殊性,即難背難懂。因此,即使學生出現(xiàn)一些錯誤,教師也要說“你讀得不錯”“有進步”等鼓勵性的話。教師要定期地檢查學生的誦讀情況,抱著體貼、關愛學生的心態(tài),多激勵他們。長此以往,在教師的檢查訓練下,學生誦讀能力必能提高。
教師適時加強對學生課外朗讀的指導是有必要的。學生誦讀水平的提高,不僅需要加強課堂的誦讀訓練,也需要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搜尋課內外多樣的朗讀材料,并開展多樣、有趣的課外朗讀活動。學生在實踐鍛煉中能從更深層次上理解朗讀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在不知不覺中提高自身的誦讀能力。良好的課外朗讀讀物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教師要推薦一些適合初中生閱讀的優(yōu)秀課外讀物,比如《詩刊》《智慧》《讀者》《青年文摘》等。教師還要教會學生運用抄讀法、跳讀法、精度法等閱讀方法,以保證誦讀的質量和效率。
另外,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開展各種課外朗讀活動,如學生自己的朗讀經驗交流會和班級開展的朗誦會等。教師還可以利用午休和其他閑暇時間組織學生收聽廣播、錄音等。當然,教師還可以將朗誦活動與家庭結合起來,即利用開家長會或者其他大會的空隙,見縫插針地開展朗誦會。這樣,在教師和家長的合作下,教師就能更高效地引導學生走上正確的誦讀軌道,學生也能時常漫步在誦讀的海洋中。這不僅使學生陶冶了情操,愉悅了情懷,領略了偉大中華民族的語言魅力,同時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愛上誦讀、愛上語文。
隨著“學生中心論”日益深入人心,語文教師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中心,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在學生語文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中,教師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在此前提下教師才能順利引導學生逐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誦讀能力。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是學習的主人。在教學活動中,只有學生自身注重將精力和時間投入到了誦讀中,積極主動地思考、訓練,并鍥而不舍地去完成,才有可能在語文誦讀的領域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當然,無論教師將朗誦置于中學語文教學中的何種高度,都需要學生自身真正地重視誦讀,畢竟主動、有興趣地朗讀比在教師的催促和強迫下朗讀效果更加明顯和強烈。將集體教育與個體教育結合起來是中學德育原則里的其中一條。營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使整個班集體都重視語文誦讀,那么由多到少、由大到小,再到每個學生個體,自然將誦讀擺在至關重要的地位。如學生對蘇教版《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朗讀,文章中有趣的童年事件以及書屋帶來的童趣極易吸引學生。在教師稍加引導之下,學生便可主動帶著興趣去閱讀、朗誦,于是很快便可達到本節(jié)誦讀的預期目標。總之,學生自身對誦讀的重視是養(yǎng)成良好誦讀習慣,提升誦讀能力的關鍵。
誦讀目標是學生學習前進中的燈塔。在燈塔的照耀和指引下,學生才不會彷徨和迷失。在授課前,教師應該引導學生明確本節(jié)課的誦讀目標,如情感、節(jié)奏、重音、語調的恰當把握。針對不同的學生,教師提出不同的誦讀目標,因材施教。這些目標可以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自主性,更好地達到誦讀效果。比如,在教師的指引下,學生在誦讀蘇教版七年級下冊朱自清的散文《春》時,應該明白誦讀目標即第一課時要準確、流利地朗讀課文;第二課時則要突出感情朗誦了,要求逐步加深。這些目標的明晰對學生培養(yǎng)誦讀能力非常重要。
總之,事物的發(fā)展是內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外因對事物發(fā)展變化起推動作用,內因則起決定性作用。語文教學中學生誦讀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和艱巨的任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教師的引導和學生主體作用的合理、有效發(fā)揮,定能增強學生的朗讀興趣,提高朗讀水平,促進學生誦讀能力的快速增強。
[1]侯占華.農村中學語文朗讀教學現(xiàn)狀及開展途徑[J].時代教育,2009(8).
[2]王玉.朗讀在普通話教學中的作用[J].科技創(chuàng)新導報,2009(14).
[3]李華平.朗讀教學中的三促進[J].語文教學與研究,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