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友軍
【關鍵詞】初中物理 實驗能力 培養(yǎng)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4)02A-
0113-01
物理新課程標準強調“在物理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是目前實驗教學中的當務之急”。筆者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對此進行了一些有益的嘗試和探索,取得了一些好的經驗,獲得了良好的效果?,F付諸筆端,以供同仁參考。
一、改進實驗設計,培養(yǎng)實驗能力
在平時的物理教學中,由于教材已經提供實驗素材,一些教師喜歡照本宣科,按照教材中提供的實驗器材、實驗原理、實驗步驟去實施實驗教學。其實,這樣的教學往往會使學生誤認為物理實驗就是去驗證前人曾經做過的實驗,而忽視實驗的本質——通過動手、動腦去進行實驗操作探究未知的事物,揭示其背后隱藏的真理,沒能培養(yǎng)學生應有的物理實驗能力。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聲音是什么》的實驗活動——探究聲音的產生,多數教師在探究時按照教材的思路,先讓學生用各種方法使物體發(fā)聲,通過對發(fā)聲物體的分析,歸納出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結論。而從教學實踐中看,學生除了用手觸摸發(fā)聲的聲帶感覺到振動,其他發(fā)聲的物體很少能“看”出其在振動,由此歸納出“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產生的”就比較牽強。
教學時,筆者通過巧換思路,設計新的實驗方案來引導學生探究聲音的產生。在探究時,讓學生用手摸咽喉發(fā)聲,感覺到聲帶的振動。然后提出新的問題:“物體振動才能發(fā)出聲音嗎?”讓學生設計實驗去證明物體發(fā)聲時在振動。學生很快找到佐證:敲鑼發(fā)聲時,用手指摸鑼面會感到鑼面在振動;用錘子敲鼓時,鼓面上的紙屑會跳動,證明鼓面發(fā)聲時在振動。這里先讓學生通過體驗感覺到物體發(fā)聲時在振動,然后再設計實驗證實,雖然實驗設計比較簡單,但卻滲透了科學研究方法中的同一性原則,側重于實驗設計能力和論證能力的培養(yǎng)。
二、變操作為探究,培養(yǎng)實驗能力
在物理實驗教學中,我們常常需要使用某一測量工具,而一些教師常將其定義為操作性實驗,認為操作性實驗僅僅要求學生學會某一測量工具的使用,至于為什么要使用這一工具、這一工具在實驗中有什么價值等,都不會多加考慮,缺少一種內在的驅動力,其實驗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不理想的。
例如,蘇教版九年級物理上冊《電流和電流表的使用》中的學生實驗——探究串聯電路電流的特點,筆者將其改為探究實驗,其探究流程如下:①創(chuàng)設情境、確定課題——用規(guī)格不同的小燈泡組成串聯電路,讓學生觀察到串聯電路中燈泡的亮暗不同。然后提出問題: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同嗎?也就是說通過第一個燈的電流與通過最后一個燈的電流相同嗎?②大膽猜想、形成假設——鼓勵學生大膽猜想,這時有的學生猜想:靠近電池的正極電流大,流進電池的負極時的電流小。有的猜想:通過第一個燈泡的電流大,以后逐漸減小。有的猜想:電流一樣大。不管學生猜想到什么,筆者都給予學生肯定的評價。③設計實驗、確定方案——讓學生分組進行實驗設計,設計實驗時要明白實驗的目的是什么,要達到這個目的必須測量哪些物理量,要測量這些物理量必須有哪些實驗器材,應該怎樣操作等。待各組實驗設計完畢,筆者組織學生對各個實驗方案進行優(yōu)化,最后確定一個合理的實驗方案。④進行實驗、收集數據——在強調實驗注意點之后,各小組進行實驗,收集數據。⑤分析歸納、結論交流——各小組完成實驗后,匯報實驗結論。盡管各小組測量的電流值可能有大有小,但同一電路中的電流總是相等的,即能得到串聯電路電流處處相等的結論。
三、拓寬實驗渠道,培養(yǎng)實驗能力
學生的實驗能力培養(yǎng),實驗條件并不局限于學校實驗室的器材,可以是家庭中的一些工具、材料,可以是在教師指導下學生自制的器材。利用這些器材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活動可以拉近物理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提升他們的實驗能力。
例如,蘇教版八年級物理下冊《氣體的壓強》的活動——體驗大氣壓強的存在。教材用易拉罐、水等物品來探究大氣壓強的存在。我們可以讓學生在課后利用雞蛋和瓶子來證明大氣壓的存在。學生在匯報“瓶吞蛋”實驗時,教師及時提出課外繼續(xù)探究的課題:“這個實驗很有趣,但它的演示過程有很多缺點,請大家對這個實驗進行研究,找出它的缺點或不足,并針對這些缺點,提出改進方法?!睂W生通過課后的思考與嘗試發(fā)現:雞蛋不容易選擇,過大的雞蛋,瓶子吞不進去,過小的雞蛋,體現不出吞的過程。通過這樣的課外探究活動,學生既可以學到物理知識和物理規(guī)律,又可以學會物理研究的方法。采用不同的做法、獲取不同的信息,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也實現了物理實驗能力的提升。
總之,培養(yǎng)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需要我們物理教師從平時的課堂教學、課后綜合實踐活動入手,落實到實驗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切實從學生的成長出發(fā),努力提升學生的物理實驗能力。
(責編 林 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