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碧蓉
摘 要:著力探究如何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氛圍,激發(fā)學生興趣,提高語文教學效力。
關鍵詞:語文課堂;氛圍;激趣
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源泉,是一把打開學生學習之門的鑰匙。一旦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出來,教學就會取得事半功倍之效。因此,教學中,教師應把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作為教學的立足點。創(chuàng)設豐富的教學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從教學過程來看,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一、預備課堂激趣法
上課開始,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唱唱歌,背背詩,這樣,不僅讓學生從課間的活動中進入學習狀態(tài),活躍課堂氣氛,而且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為新課的學習作好鋪墊。教師也可以創(chuàng)設一些有趣的、帶有挑戰(zhàn)意味的或是懸念式的情境,還可以對學生進行調查采訪,拉近生活和知識的距離,調動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讓課堂氣氛活潑起來。
二、寬松和諧激趣法
在教學中,教師除了要注意自身的教態(tài)富有親和力,教學語言富有感情,抑揚頓挫,富有幽默風趣的風格外,更重要的是始終把學生當作自己的教學伙伴,把學生當作課堂的主人,尊重學生。在課堂上,師生是平等的合作者,要彼此尊重、互相信賴、互相合作。只有在這樣的課堂氛圍中,師生之間才能形成互動、交流的對話平臺,學生才能輕松愉快、活潑熱情、興致盎然地發(fā)揮想象力,以最佳狀態(tài)進入語文學習,煥發(fā)出語文課堂獨有的活力。
語文的答案是豐富多彩的,語文的魅力就在于此,語文課堂的活力也在于此。當學生在一種無拘無束、自由暢達的空間,盡情地自由參與、自由表達,往往能產生一種寬松、新奇、愉悅的心理體驗,學習興趣高漲,從而誘發(fā)潛在的創(chuàng)造智能,迸發(fā)出創(chuàng)造的火花,展現語文課堂的無限活力。
三、贊揚欣賞激趣法
增強學生的自信是營造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不可或缺的前提。學生要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說出的想法被肯定,才會有下一次發(fā)言的動力。這樣形成良性循環(huán),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的營造才能生生不息。因為渴望被賞識是人類最本質、最殷切的需要。老師要關注學生成長的每一點進步,幫助學生發(fā)現自己、肯定自己?!昂煤⒆邮强涑鰜淼??!薄皵底右贿^,不如獎子一長?!边@都是贊揚欣賞的激勵作用。同學的掌聲,老師的贊揚,小小的獎品,都是學生走向成功的力量源泉。課堂上我采用多種表揚方式:或用贊許的口吻——“你說得真好!”“你的想法真棒!”“你想象力真豐富!”或豎起大拇指甚至帶動全班同學為學生鼓掌等等。每節(jié)課筆者盡量多贊賞學生,有時候贊賞一個兩個,有時候贊賞一群一批,甚至全班;不是虛偽的應付的,而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賞識。通過贊賞融洽了師生關系,活躍了課堂氛圍,對學生的學習質量和能力的培養(yǎng)起著十分明顯的促進作用。
四、親身體驗激趣法
小學生天性好玩、貪玩,對于親身體驗法又有很強烈的興趣。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味,就會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寓教于樂”也是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的一個重要因素。有些課文,可以讓學生親身體驗課文情境,從而渲染氣氛。如,教學寓言故事《坐井觀天》《狼和小羊》《狐假虎威》《晏子使楚》時,穿插這種親身體驗法,演員們體驗了主人公的心態(tài),而且也使“觀眾們”情緒高漲地進入了寓言世界?!霸⒔逃跇贰钡倪^程中,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創(chuàng)造了輕松的語文課堂氛圍。
五、平等評學激趣法
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成績具有最高裁定權,但也不能忽視了學生的自評與互評,因為這是漠視學生主體能動性的一種表現,尤其不利于語文課堂教學氛圍的營造。作文評改是語文教師的一項重要工作,而往往是教師批得辛辛苦苦,學生一看了之,真正的高耗低效。對于作文的評改,我在高年級的教學中經常會“放縱”。具體的做法為:將本次作文評分標準板書在黑板上,先由學生獨立評改一篇作文,要求有勾畫、有旁批、有總評、有分數并有簽名;然后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補充,目的是多多學習他人的作文寫法及評法;最后由各組推薦出一兩篇優(yōu)秀作文或評文,借助實物投影儀師生一起復評,選出最佳作文或評文。學生從審視者的角度再次看自己的作文時,更懂得自己作文的優(yōu)缺點,有利于下次作文時揚長避短,真是受益匪淺。這樣不僅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寫作的興趣,讓以往死氣沉沉的作文評講課變得活力四射,每周的作文評講課也成為學生的開心一刻,收獲無限。
總之,教師在教學中應樹立民主平等的觀念,要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贊賞學生,營造輕松、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讓學生充分參與學習活動。摒棄以往把語文課堂變成教師居高臨下向學生施舍知識的場所,摒棄家長制、霸道者的教風,要代之以民主、平等的態(tài)度去真誠對待學生。學生“親其師而信其道”才能喜歡語文,學好語文。
(作者單位 泉州師院附屬豐澤小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