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秋萍
摘 要: 信息技術不僅已經成為社會生活的一部分,更成為現(xiàn)代素質教育的一個重要主題。要在信息技術課堂中努力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分析信息、傳輸信息的能力,培養(yǎng)他們主動參與的意識、方法和習慣,使他們適應信息時代的需要,成為有用之才。
關鍵詞: 中學信息技術 教學藝術 自主學習 終身學習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和信息技術、網絡技術進程的迅速推進,以及新理念、新思維、新方法的不斷涌現(xiàn),中小學信息技術教學面臨新的發(fā)展機遇,也面臨更嚴峻的挑戰(zhàn)。信息技術課是一門集知識和技能于一體、實踐性很強的課程,要求學生既要學好理論知識,又要掌握實際操作技能。同時信息技術課內容更新?lián)Q代很快,要求學生具有自主學習的能力和終身學習的思想。
一、開展小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與探究學習能力
計算機課作為操作性很強的課程,而學生的操作水平往往參差不齊。在學習過程中,某些學生碰到一些問題只要稍微指點、提示就可以,但還有的操作水平比較低,碰到問題如果不能及時講解,就根本無法進行具體的操作,那么一節(jié)課也許什么也沒做就下課,幾次下來學生就有極大的挫折感,對學習也就漸漸失去興趣。對于信息技術這樣操作性強的課程來說,老師不可能及時解答所有學生的問題,很多學生因得不到幫助而影響學習。開展小組學習小組競賽,鼓勵小組同學互助學習,正好可以解決這一問題,使得教學效果明顯增強。小組學習是把全班按一定方式分成若干個小組,每組設立一個組長,由操作能力或者組織能力比較強的學生擔任,并主動幫助成員學習解疑、向老師反饋小組學習情況。小組學習可在一般的課堂教學和小組階段性的作品制作中體現(xiàn)。
二、重視學生的實踐操作,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是知識的探索者。在教學活動中,要激發(fā)學生學習探究的欲望,促進學生發(fā)展。當學生目睹自己的學生親自演示操作,自然地激發(fā)探究的欲望,感覺自己能行,會有一種迫不及待動手操作的欲望,此時教師要把握好時機,留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實踐操作。學生只有親自動手實踐,才能掌握知識,把知識轉變成能力。
三、改變教師觀念,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信息技術學科有其自身特點,學生基本的學習活動方式是在課堂上操作計算機,通過不斷實踐,自己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同時在這一過程中掌握知識,提高操作技能。若根據本學科的特點利用傳統(tǒng)的教學思想和方法,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演示學生觀看,在實際的教學中是行不通的。我在教學過程中感受最深的是教師應該首先和學生建立良好的相互信任的師生關系,只有這樣學生才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配合教師,繼而主動學習。教師在教育過程中是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那么落實到每一節(jié)課,我們就要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盡可能地少講,把大量的時間留給學生練習、自主探索、相互協(xié)作學習,教師的作用就是告訴學生學什么、怎么學,并幫助解決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確實解決不了的問題,再根據實際情況,集中講解大部分學生都出現(xiàn)的問題,這時學生帶著問題聽教師講解,效果會更好。其次我們要相信學生。在網絡信息媒體高度發(fā)展的今天,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多,特別是在信息技術領域,學生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學習掌握新的知識。這時教師的作用是給學生在這紛雜的知識海洋中指明正確清楚的方向。這樣能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從而更努力地學,更有興趣地學。
四、注重語言藝術,表述要形象
關于教學語言的重要性,蘇霍姆林斯基指出:它“在較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馬卡連柯則說:“同樣的教學方法,因為語言不同。就可能相差二十倍?!薄岸丁钡恼f法自然是一種夸張,但仔細推想,教學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似乎都離不開語言,都必須借助語言的表達。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要用通俗流暢的語言將所要講授的內容正確地表達出來,用詞要規(guī)范,注意語調高低強弱;語言要有啟發(fā)性,要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發(fā)展智力;表達方式要形象生動、富有情趣、通俗易懂,善用比喻,想方設法地化抽象為具體,幫助學生理解概念和掌握操作,讓學生方便地接受新知識、掌握新技能,形成應有的信息素質。比如在講利用視頻處理軟件制作電子相冊時,學生往往對視頻處理軟件充滿好奇,很想學習視頻的制作過程,但又覺得很難,不敢“下手”。如果教師用輕松的語言介紹軟件的使用方法,將素材比喻成一塊塊的積木,要制作視頻的過程比喻成在搭積木,只要把這些“積木”先搭好,最后加一些效果,視頻制作就完成了,從而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且操作較不熟練的學生也會完成得很好。
五、分層次教學
目前,計算機在我國正處于普及階段,很多學生家里有計算機,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參加過這樣或那樣的培訓班,也有近三分之一的學生從來沒碰過計算機,這樣就造成學生的計算機水平參差不齊的現(xiàn)象,給中學的計算機教學帶來很大的困難,有基礎的學生“吃不飽”;,很容易失去上課的興趣;而后進生因“吃不了”,常常失去信心。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試著進行分層次教學。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主要是讓學生認識計算機,培養(yǎng)學生獲取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在開始學習新一類內容時,先測試一下,基礎薄弱的學生按教材學習,從易到難,逐步認識、使用計算機。對教材所要求的內容非常熟悉且操作熟練的學生,在完成當堂練習的基礎上,根據他們的興趣,安排他們另外的任務。實踐證明,這激發(fā)了他們濃厚的興趣,任務結束時,他們不僅學會了新知識,更重要的是培養(yǎng)了獲取信息、思考能力和處理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