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雁 曹鶴爽
摘 要: 小學品德課是培養(yǎng)小學生親社會行為最直接的教育手段,調查發(fā)現(xiàn)小學生對親社會行為的認知力雖然很強,但是行動力不強。課堂德育教育應當聯(lián)合家庭教育,使得對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教育效果最大化。
關鍵詞: 親社會行為 品德教育 家庭教育
親社會行為又稱積極的社會行為,是指人們表現(xiàn)出來的一些有益的行為,如合作、分享、助人、自律等。親社會行為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的重要基礎,對人的一生發(fā)展都有重要意義。小學階段是一個人性格習慣養(yǎng)成的重要階段,因此,對小學生的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所謂“教書育人”,教師應把“使成人”定為教育的首要目標。但是,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在21世紀,道德面臨來自經(jīng)濟高速膨脹、享樂主義等各方面的沖擊和挑戰(zhàn)。在學校教育中,應當把德育置于首要地位,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理及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一、小學生的品德課遇到困難
小學品德課程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引人求真、導人向善、促人自信的教育,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習慣,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的教育。①但是現(xiàn)在品德課發(fā)展遇到了以下困難。
1.家長不懂思想品德這門課程的教育意義,甚至不是那么的 重視這門課,至少重視程度不敵語數(shù)外這三門“主科”。很多家長考試之前給品德老師打電話,一上來就問考試考什么內容,家長們更多地在乎孩子的考試成績。
2.一些孩子有一些壞習慣,比如說他們的課桌特別亂且臟,就算老師幾乎每天都督促他們整理課桌,過了一兩年,這些孩子還是沒有改過來這個壞習慣。
3.現(xiàn)在的孩子可以說本性都是好的,他們知道什么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但是他們在行動上常常做不到。
二、應對小學生品德課存在的困難的策略
首先,家長最注重成績,思想品德課漸漸被迫成為“副科”,不受家長重視。其次,現(xiàn)在小學生的道德認知力較強,但是行動力相對較弱。再次,學校老師單方面督促,學生不易改變自己不好的行為習慣。最后,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表現(xiàn)是多方面的,存在于家庭、學校、社會及與父母交往,與同學老師的交往等中。除學校之外,家庭是小學生接觸最多、對其影響最直接的因素。所以,培養(yǎng)小學生親社會行為需要聯(lián)合學校課堂教育和家庭教育。
家庭(父母)對小學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主要是通過與他們的交往而發(fā)生作用的。小學生的親社會行為,如分享、謙讓、協(xié)商、幫助、友愛、尊敬長輩、關心他人等,就是在與父母的交往中,在父母的要求和指導下逐漸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②
由此可見,父母在生活中對孩子們進行的指引和教育為孩子們今后親社會行為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了基礎。所以,為了更有效地促進小學生親社會行為行動力的提高,為了讓小學生更好地接受學習,與人交往,培養(yǎng)他們健全的人格。學校的課堂德育教育應和家庭的父母教育有效聯(lián)合在一起。
1.從課堂德育教育角度出發(fā),學校課程應增加思想品德課的數(shù)量,配更多的思想品德課老師,讓每個學生的思想品德發(fā)展得到老師充分及時的了解。思想品德的教育不應局限于理論教育,但現(xiàn)實情況是,小學生更缺乏行動力。所以,品德課應采取更生動、更直接的方式。
(1)角色扮演。準備生活中比較常見的幾個情景,讓學生扮演其中角色,在實踐中更直接地了解親社會行為的概念。
(2)觀看視頻。準備幾段思想品德教育小視頻,觀看之后,讓大家說說、評評視頻里做法的對與錯,讓學生更深入地思考親社會行為理念。
(3)改變評分機制。思想品德課的評分不應該像語數(shù)外一樣看重書面成績。思想品德的學習是為了讓孩子們更好地運用到生活中,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習慣,單純依靠書面考試是不可能取得很好的效果的。所以,需要有更多的思想品德老師平時多觀察學生的行為,還要有學生之間的互相監(jiān)督,比如說與同學交往是不是友善,有沒有打架;做作業(yè),有沒有抄他人作業(yè),等等。從平時成績方面入手,督促他們在生活的點點滴滴中養(yǎng)成良好習慣。
2.從家庭教育方面入手。每個父母的性格都有很大差異,每個父母的教育方式也是不同的。有的父母沒有強烈的教育意識,只是一味地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給學校老師,而有的父母從孩子一生下來就有意識地教育孩子;有的父母性格清冷,不善與孩子交流,而有的父母可與孩子打成一片。在調研過程中,我們意識到家庭教育至關重要,卻也是最難把握的一個方面。
3.因此,就更需要學校主動聯(lián)合父母對孩子進行親社會行為培養(yǎng)。家校聯(lián)系方面有家校通、家長會等方式。對于教育意識不是那么強烈的家長,可以通過老師引導提高他們培養(yǎng)孩子親社會行為的意識。一些老師會在“三八節(jié)”、“母親節(jié)”這些節(jié)日布置給學生特殊的家庭作業(yè),如回家?guī)蛬寢屪黾覄?。其實,老師可以把這種特殊的家庭作業(yè)一般化,就是把完成語數(shù)外等書面作業(yè)時間撥出一部分給這類作業(yè),比如幫媽媽洗碗,幫爸爸按摩等。老師與父母通過家校通等聯(lián)系方式交流了解孩子們的完成情況。由此,不僅在潛移默化中提升了孩子們的行動力,還讓家長們培養(yǎng)孩子的親社會行為的意識有所增強。
家長會是一個家長與家長交流、家長與老師交流、學校與家庭交流的平臺。但是,家長會的現(xiàn)狀就是一群家長圍著老師問孩子的學習情況、考試成績,要不就是抱怨孩子在家不愛寫作業(yè)等。學校應好好利用家長會這個契機,讓家長之間互相交流培養(yǎng)孩子親社會行為的經(jīng)驗,增強他們這方面的教育意識。
孩子的成長過程不單單受到學?;蛘呒彝ツ硞€方面影響,有的孩子受家庭影響更大,而有的孩子受學校老師的影響更大。學校應積極改革思想品德課,把課堂德育教育和社會生活實踐有機結合起來,改變傳統(tǒng)教育方法,適應新的教育思潮,同時積極聯(lián)合學生家長,結合家庭教育有效培養(yǎng)小學生的親社會行為,更好地培養(yǎng)他們健康積極的性格和良好的生活習慣及正面高尚的道德品質,為學生的未來發(fā)展奠定良好基礎,為祖國的發(fā)展培養(yǎng)全方位發(fā)展的人才。
注釋:
①加強品德課程教學管理 提高品德課程教學實效——小學生品德教育的實踐與探索.
②淺談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以及影響因素.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李琳.
參考文獻:
[1]陸娜.家庭文化資本對小學生發(fā)展的影響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3-06-14.
[2]鄔鐘靈,紀林芹,張文新.童年晚期兒童親社會行為與母親教養(yǎng)行為的關系研究.第十五屆全國心理學學術會議論文摘要集.2012-11-30.
[3]朱止豐,白麗華.兒童親社會行為研究綜述[J].銅仁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9(04).
[4]張銘迪.青少年初期親社會行為的影響因素[J].社會心理科學,第27卷總第137期,2012年第8期.
[5]任海丹.德育缺失的家庭教育及兒童的社會化[J].華章,2013(07).
[6]小學生兒童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3(10).
[7]淺析小學生不良行為習慣的成因與對策[J].新課程(中旬),2011(10).
[8]陳忠川,陳佳良.加強品德課程教學管理提高品德課程教學實效——小學品德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探索.
[9]李琳.淺談兒童親社會行為的培養(yǎng)以及影響因素.魯東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