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剛
摘 要: 本文探討了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重要性,指出了聽說能力的提高對于我們了解外國文化,傳播本國文化,增進國際交往,改善國際形象,提高我國國家行為在世界上的被認知度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關鍵詞: 大學英語文化教學 聽說 能力培養(yǎng)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明確指出:“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是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以適應我國社會發(fā)展和國際交流的需要?!?/p>
目前的大學英語教學改革與大學英語四六級改革以上述文件為依據(jù),側(cè)重在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開展技術上以多媒體技術為輔助的聽說訓練。這一注重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改革特點體現(xiàn)了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性與實用性。人類的語言習得的規(guī)律是先能聽懂,然后會說?!奥牎弊鳛橐环N基本的語言輸入的方式是再怎么強調(diào)都不為過的,而“說”是建立在大量聽的輸入的基礎上的,聽說是人類最基本、最有效的交流方式。語言先于文字而存在,因而優(yōu)先培養(yǎng)聽說能力更符合語言學習的規(guī)律,更能體現(xiàn)語言學習的實用性。
美國語言學家克拉申(Krashen)的語言習得理論指出:語言輸入的作用就是激活大腦中的習得機制,而激活的條件就是恰當?shù)目衫斫獾恼Z言輸入。由此可見,大量的、不超出學習者可理解范圍的語料接觸是語言習得的關鍵,而教師的主要功能就是向?qū)W生引入這些語料,使其自然地、符合語言習得規(guī)律地掌握一門語言。相反,傳統(tǒng)的語言教學受制于技術手段、教學技巧與方法及語言環(huán)境等因素的約束,以讀、寫為主開展語言教學,嚴重忽視聽、說的重要性,從而造成“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等問題。
造成“啞巴英語”、“聾子英語”問題的一個深層次因素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對語言習得者語言習得過程的影響。儒家以“中庸之道”影響我國民族性格的塑造。大多數(shù)國人在語言學習過程中過于謹慎、保守,畏于開口與人交流,怯于表達自己的觀點與情感,從而無法有效開展思想文化交流。日積月累,這種個體行為最終上升為集體行為,嚴重影響我國傳統(tǒng)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與被認同,使我們在文化上處于一種尷尬的、孤立的狀況。可見,改善聽說能力絕不是停留在語言學習的層面上那么簡單,聽說能力的提高有利于改善我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傳播與被認同,有利于改善國人、國家在國際上的形象,加強國家行為在國際上的被認同感。
《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zhì)教育課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因此,設計大學英語課程應當充分考慮對學生的文化素質(zhì)培養(yǎng)和國際文化知識的傳授?!?/p>
美國語言學家薩丕爾指出:語言的使用受限于環(huán)境。使用語言講話的人屬于種族(或多種族),也就是屬于一個因身體特征差異而與其他群體不同的群體。而且,語言不能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不能脫離人類社會傳承下來的種種慣例和信仰而存在,而正是這些慣例和信仰定性了我們的生活。①
可見,語言作為我們了解外國文化與習俗的一面鏡子反映出來的正是社會現(xiàn)實的狀況。一個人語言習得的情況深刻地影響他的心理狀況與思維的廣度和深度,從而影響其對文化現(xiàn)象與社會現(xiàn)實的理解。
英語是一門國際語言,學好英語有助于我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人進行交流。英語不僅有助于我們了解別人的文化與社會,而且有助于我們傳承、傳播本民族的文化,使之走向世界,加深世界人民對我國文化的了解,有利于我國與他國在國際問題上的互助、互信,有利于我國軟實力的提升。
《要求》指出:“大學英語課程的設計應充分考慮聽說能力培養(yǎng)的要求,被給予足夠的學時和學分;應大量使用先進的信息技術,開發(fā)和建設各種基于計算機和網(wǎng)絡的課程,為學生提供良好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與條件?!?/p>
計算機多媒體和網(wǎng)絡技術的應用,極有助于構建視、聽、說資源內(nèi)涵豐富的網(wǎng)絡外語教學資源數(shù)據(jù)庫。從而使學習者不再受傳統(tǒng)的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即時地、大量地接觸到相關資源,并通過網(wǎng)絡這一互動交流手段自主地創(chuàng)造一定的語言學習環(huán)境。視聽說材料資源引入課堂有助于學生了解英美文化與習俗,加強學生對不同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理解。PPT及影音等直觀教具的使用要比教師單純的、直白的描述更有效。語言不是干巴巴的對白,它還涉及說話者的語氣語態(tài)、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輔助行為,將影視材料引入課堂有利于學習者把語言放在一種真實的語境之中加以考察,體會語言及肢體語言所蘊含的文化內(nèi)涵。
總之,語言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式,要掌握一門外語,必須先了解目標語民族的文化。聽、說在大學英語文化教學中具有關鍵作用,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實際應用能力,促進由“教師一言堂”向“學生眾言堂”教學模式的轉(zhuǎn)變,激勵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具有積極的作用,對促進國際交往,改善國家形象,加強其他國家、民族對我們的認同也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注釋:
①Edward Sapir,Language: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New York:Harcourt, Brace & Co., 1921:221.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胡文仲,高一虹.外語教學與文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3]胡文仲.文化與交際.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
[4]Berns,M.Context of Competence:Social and Cultural Considerations in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New York:Plenum Press,1990.
[5]Krashen, S.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Oxford:Pergam on Press,1981.
[6]Krashen, S.D.,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M]. New York:Pergamon Press Ltd.,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