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若琦
(中國傳媒大學 動畫與數(shù)字藝術學院,北京 100024)
“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源于老子,最早由莊子進行闡述,后經(jīng)西漢思想家董仲舒發(fā)展,成為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體系。作為以老、莊為代表的中國道家哲學思想之核心,這一觀念帶有天然的美學品格。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1](p63)這里的“法”有效法的意思,是指人要按照地的規(guī)則來行事,地要遵循天的規(guī)則,天要效法道,最后道則是歸順于自然,來自于自然的。這句話表明自然既是宇宙萬物的存在體也體現(xiàn)著宇宙萬物的規(guī)律,因此,人應該順應自然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不可恣意妄為,逆道而行。老子在這里以一種返璞歸真的自然美的方式來形容道,賦予道純粹而又淳樸的特性,認為天地人皆出自于道,揭示了“天人合一”的內(nèi)涵。可以看出,道家“天人合一”的美學思想其實是一種將大自然與生態(tài)和諧統(tǒng)一結合起來進行審美觀照的思想,大自然中的天地萬物都順應著道而發(fā)展運行,通過“悟道”而“順道”進而“得道”是萬物發(fā)展到最高境界的必經(jīng)過程。
武俠小說是中國小說類型中極為重要的一大類別。[2](p1)自古至今,武俠小說一直流傳不衰,尤其是當代,以金庸、梁羽生、古龍等名家為代表的“新武俠”流派,無論在思想內(nèi)涵,或是敘事技巧上,都取得了引人矚目的成就,吸引了海內(nèi)外一個社會層面相當廣大的讀者群,成為當代文學中一個十分值得注意的現(xiàn)象。[2](p1)中國的武俠小說不但注重對“武”的描寫,往往也會在字里行間滲透出許多耐人尋味的哲理,其中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刻畫更是淋漓盡致,令人回味無窮。
在武俠小說中,對于俠客形象的塑造主要是以對“武”的描寫來實現(xiàn)的,而對于武學造詣已經(jīng)達到了一定境界的高手來說,僅僅對其停留在“武”的動作層面的描寫遠不能凸顯他們對于武學高深與獨到的領悟,以及與一眾武者的不同,因此,武俠小說中往往會攝入道家的哲學理念來塑造與升華這些大師級俠者的精神境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便是武俠高手與其他武者們在造詣上形成質(zhì)的不同的原因。這一思想首先體現(xiàn)在武學高手對武學道法自然、師法自然的孜孜追求上。
對于小說中的武者來說,首先追求的是武功上的建樹,習武不僅可以強身健體,更可以懲強扶弱,除暴安良,甚至可以借助武力蕩平天下,揚名四海,為所欲為。因此,在武俠小說中,往往會出現(xiàn)武林大眾為爭奪某一武學秘籍而引發(fā)的血雨腥風。如《笑傲江湖》中江湖人士因競相爭奪《葵花寶典》而引起殺人如麻的大紛爭;《射雕三部曲》中絕頂高手們?yōu)閵Z取《九陰真經(jīng)》展開各種手段的爭奪;《大唐雙龍傳》中正邪群雄為搶奪《天人訣》引發(fā)的亂世江湖之戰(zhàn)等等,足以可見“武”在習武大眾心中的分量。然而,真正要成為超人一等的武學大師,光有對“武”的追求是遠遠不夠的,要達到更高的武學境界更多的則是需要領會存在于武之上的道,得道成為武俠高手在通向真正武學大師的道路上想要奮力實現(xiàn)的目標,也造就了他們從自然中悟道的習性。強調(diào)“自然”,就要求在武功上達觀,灑脫,一切都順其自然。[3](p64)這一點在武俠小說中的多位高手身上均有體現(xiàn)。如《破碎虛空》中描寫主人公傳鷹與魔宗蒙赤行在對決之前進行的靜心潛修:
“……他醒悟到自己成功地悟出人與大自然的關系,把身體轉化成吸取宇宙無時無刻不存在的能量的媒介,從而達到古人所說‘奪天地之精華’的境地。他再不需要從食物水分得到營養(yǎng)供應,天地的精氣,已足夠有馀。這時傳鷹快將到達了古人傳說中‘辟谷’的層次,雖然仍未能乘云氣,御飛龍,但比之餐風飲露的逍遙,又勝一籌。一股前所未有的喜悅,涌上心頭”。[4](p135)
這段話描繪了傳鷹向大自然學習,從中悟道并得道的過程,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傳鷹身上體現(xiàn)無疑。作為南宋末年的傳奇豪俠,傳鷹被蒙古眾將視為大敵,并派出有“魔宗”之稱的蒙古絕頂高手蒙赤行與之抗衡。蒙赤行在蒙古地位超然,多年來敗在他手下的各路好手不計其數(shù),在蒙古人心中已成了神一般的存在,甚至從未在人前露出過“人性化”的表情。面對這樣一位高深莫測的對手,傳鷹在對決前并未露出一絲膽怯,而是排除一切雜念,閉關修行,以大自然為師,從中悟道,最終憑借自身的極高領悟力在決戰(zhàn)中做到了以不變的道應萬變的招,使蒙赤行生平第一次被狼狽擊倒并罕見露出“人”才有的苦笑。這一切的發(fā)生全因作為武學高手的傳鷹不僅僅滿足于停留在習“武”本身,而且善于從自然中尋道和悟道。書中以其自述的方式表現(xiàn)他這一特點:
“……瀑布沖下,沿途山石層出不窮,千奇百狀,輕重緩急,恰如其分。我沿溪而上,每到一處,必然駐腳細賞,為這天然奇景深深吸引?!液鋈晃虺鲆粋€道理,那就是‘自然’。天地間萬事萬物自有其不變的特性,例如水向下流,所以水由山上沖下,沿途流經(jīng)之處,無一物的位置形狀,不是反映水流的特性。換句話說,假設水流斷絕,凈是水流所留下的痕跡,一沙一石,莫不反映水流的‘真理’,全屬天然,不假人手?!盵4](p97)
可見,對于傳鷹來說,對決已不僅僅是停留在“武”這一層面的對戰(zhàn)了,而是上升到了道這一層面的對抗,是大自然成就了他對武學真諦和人生哲理的悟道,而道則提升了他的境界,將其造就為一代武學高師,留下了曠世傳奇。
又如《大唐雙龍傳》中幾處對雙龍之一的徐子陵善于向大自然學習和悟道的性格特點刻畫:
“一隊鳥兒,在似是靜止了的藍天上悠悠飛過。在這剎那,徐子陵似像捕捉到大自然某種亙久長存的奧理,只是無法具體描述出來。”[5](p240)“……大自然的鳥飛魚落,無不可為我之師”[5](p2751)
徐子陵生性甘于淡泊,天資聰穎,靈性過人,自機緣巧合之下開始習武,一直熱衷于追尋武學之道,年少時四海為家的野外生活環(huán)境為他向大自然學習悟道帶來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和機遇,也造就了他善于將武學與自然之道結合修行的過人本領,終練就絕世神功,名震武林,為天下英雄豪杰所稱頌。
另如《倚天屠龍記》中描寫武學宗師張三豐早年學習九陽真經(jīng)時從大自然中悟道:
“……某一日在山間閑游,仰望浮云,俯視流水,張君寶若有所悟,在洞中苦思七日七夜,猛地里豁然貫通,領會了武功中以柔克剛的至理,忍不住仰天長笑?!髞肀庇螌汎Q,見到三峰挺秀,卓立云海,于武學又有所悟,乃自號三豐,那便是中國武學史上不世出的奇人張三豐?!盵6](p62)
寥寥百余字,卻生動具體地刻畫出了張三豐由一介習武少年師法自然,從自然中悟道并最終得道成為一代武學宗師的經(jīng)過。張三豐對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真正滲悟,在他看來,山洞、浮云、流水等景觀皆為大自然的產(chǎn)物,是大自然之道在現(xiàn)實中的具體體現(xiàn),張三豐正是通過觀望這些自然現(xiàn)象從中探索出了現(xiàn)象背后的義理,并能將對義理即道的領悟與武學結合,從而成就了一番武學大業(yè),為后世所稱頌。
武俠小說在對絕頂高手所達武學層次的描繪上也頗具匠心,將道家“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其中,具體體現(xiàn)在武學高手們對物我交融、兩兩相忘的武學境界的向往與實現(xiàn)上。對于習武者來說,存在著不同的武學境界,第一種是初學武之時的鋒芒畢露,銳氣十足。當武者處于這種境界時,熱衷于與人過招,以打敗對方為榮顯示自己的本領,這是一種尚不成熟的武學境界。第二種是學武已有了一段時日,功夫與閱歷都有了一定的長進,人開始變得沉穩(wěn)內(nèi)斂,學會韜光養(yǎng)晦,不再咄咄逼人,懂得伺機而動。這時,武者已上升到了一種比較成熟的武學境界。第三種是學武多年之后,歷經(jīng)滄桑,看盡世間百態(tài),開始逐漸滲悟一些人生哲理,無論是武功還是修為都提升到了較高的境界。這一種境界較之前兩種有了大幅度的提升。最后一種則是武學中的至高境界——物我交融,兩兩相忘,這一境界相比第三種境界又高出一等,進入這一境界的武者們已達到無器無刃,物我一體,無招勝有招的地步。達到這一武學境界是武者們畢生所渴望實現(xiàn)的目標,然而,由于個人的天賦與悟性的不同,多數(shù)武者都處于前兩種境界,少數(shù)技高一籌者尚可達到第三種境界,而真正能觸及第四種境界的武學大成者卻寥寥無幾。這些武學大成者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善于從大自然中悟道,在世間萬物與自我之間建立起彼此的聯(lián)系,從而得以進入物我交融,兩兩相忘的武學得道境界。對這一境界的實現(xiàn)正是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影響的武學高手們向自然萬物悟道的結果。
如《大唐雙龍傳》中描寫雙龍之一的寇仲初習道家寶典《長生訣》時對武道修行的初窺門徑:
“最奇怪是無論天與地,一塊石頭、一株小草,都像跟他是相連地活著般,而自己則成了它們其中的一分子,再不是兩不相關了?!盵5](p82)
這是通過描寫主人公寇仲的個人感受來刻畫其自發(fā)地進入無我交融之境界。此時,寇仲尚是隋末在四處流浪的一介少年小混混,之前未曾習過武也不具備任何武功功底,只在機緣巧合之下偶獲武林奇書《長生訣》,并隨緣修之。習之期間亦未受他人指點,全憑自己驚人的天賦與過人的悟性領會書之大義,得以迅速掌握要領訣竅,摸清門道,在初涉武學之時便能將自身與天地自然萬物進行巧妙融合,實現(xiàn)天地人的渾然一體,之后更將此道發(fā)揚光大,終練就絕世武藝,改變了整個武林甚至天下的命運。這是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反映在主人公身上的實際表現(xiàn),同時也展現(xiàn)了成為集武學之大成者所應具備的條件。
又如《邊荒傳說》中描寫主人公燕飛以劍與書中第一高手天師道教主孫恩進行的對戰(zhàn):
“……燕飛的手握上蝶戀花。電間又提升至最巔峰的境界。蝶戀花再不是他的愛劍,而是身體的一部分,且是整個人靈覺的延伸外展?!麘倩ɑ癁橛猩撵`物?!盵7](p260-261)
這段話生動描寫了主人公燕飛將擁有源源不絕并可相生轉換的陰陽二真氣的身體與心神融入劍中,將劍作自身的一部分,忘卻物我本為何,以自己的意念控劍,與敵對抗的過程。劍作為鑄造出的武器本是無生命之物,行文卻將其延展成為主人公身體的一部分,賦予其靈動的生命,充分展現(xiàn)了燕飛這位東晉絕世高手對武學之道頗深的領悟,以及受此引導通過對戰(zhàn)成功實現(xiàn)的自身與劍器合二為一的物我交融、兩兩相忘的最高武學境界,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在此被體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再如《破碎虛空》中描寫傳鷹與蒙赤行對決前即興自行制作武器的場景:
“……傳鷹腦海靈光一現(xiàn),拔出背上自己名震天下的厚背長刀,仔細打量燈臺的柱體,如此好一會兒後,開始批削起來。他的精神和刃鋒,結成一體。每一落刃的角度、輕重、快慢,無不極為講究,直接影響到他的要求。……他的現(xiàn)在,他的世界,只騰下手上這條不斷因自己落刀而變化的木棍,他邁進創(chuàng)作的狂熱天地里……傳鷹進入了徹底‘忘我’的精神境界。天地只剩下刀鋒和木柱。”[4](p135)
字里行間清晰可見透出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注重精神的特點,傳鷹此時已通過十日的悟道修行達到了近似辟谷的程度,正處在向天地吸取精華,對世間萬物“澄懷觀道”的境界中,能從周圍的一切事物中獲得“道”所帶來的靈感。于是,當他看到木質(zhì)的燈臺柱時會產(chǎn)生將其制為武器的念頭,并在自行制作過程中將自我逐漸與手中的刀融為一體,徹底進入物我兩忘的“忘我”的境界。
在道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之一的莊子看來,人應一切順應自然,離開塵世,回歸自然,追求絕對的精神自由,實現(xiàn)人的精神與天地萬物合一的境界?!暗兰业睦硐肴烁袷亲匀换说?,宣揚順乎人的天性去行事?!盵3](p66)中國武俠小說中的武學高手身上也存在著這種向往自然、超凡灑脫的性格特點。因此,當他們在身處江湖多年,看盡世間百態(tài),歷盡滄桑萬變之后,多會因看破紅塵而選擇離開江湖,出世隱逸,回歸大自然,融入天地萬物之中,不再過問世事,了卻一切煩擾,返璞歸真,圖得自在逍遙。這體現(xiàn)出了道家“天人合一”思想對這些武學高手人格的升華。
如黃易小說《大唐雙龍傳》的主人公寇仲與徐子陵,在助李世民完成統(tǒng)一大唐天下的偉業(yè)后,雙雙選擇退出江湖,隱居山城幽谷,追求逍遙自在的生活?!镀扑樘摽铡分型ㄟ^描寫抗天手厲靈托外甥傳鷹帶給中原各大俠的信件側面揭示了這位無上高手的歸隱:
“……與兄一別,轉瞬二十一載,終日沉迷鬼神之道,不知世事矣?!盵4](p14)同時也在字里行間指出他的歸隱原因在于對道的追求:“……傳說此人精研天人合一之道,連鬼神莫測的無上層次,不問世事?!盵4](p12)
在《荊楚爭雄記》中主人公楚國大將之后郤桓度為報殺父之仇,歷經(jīng)千辛萬苦,離楚赴吳,巧逢各種奇遇,得以偽裝成兵法大家孫武,借吳國之力對抗楚國,成就大業(yè),并終報父仇。期間,卻看透時局,對亂世紛爭產(chǎn)生厭倦,最后放下一切,攜妻小遠走他鄉(xiāng),歸隱而去。
又如金庸小說《神雕俠侶》中楊過在多年江湖生涯中經(jīng)歷重重磨難,最終看透炎涼的世態(tài),放下一切名利與仇恨,選擇與伴侶小龍女一道歸隱山林,在大自然中過只屬于兩個人的安寧祥和的生活?!缎Π两分辛詈鼪_歷盡江湖各種恩怨情仇,遭受各種背叛離間,欺凌陷害,卻以德化怨,以寬廣的胸襟包容這一切,笑傲接納各種苦難,與愛人“魔教圣姑”任盈盈一同放棄既有的掌門地位,雙雙遁世歸隱?!兑刑焱例堄洝分忻鹘探讨鲝垷o忌經(jīng)受生活的各種顛沛流離,看盡命運的各種變化無常,奇遇無數(shù),并修得蓋世神功,獲得眾多武林英豪的景仰,卻在即將一統(tǒng)天下時激流勇退,放棄尊貴的地位,攜妻趙敏隱居塞外。
亦如梁羽生小說《冰魄寒光劍》中出生高貴卻充滿俠義心腸的華玉公主,在經(jīng)歷種種波折奇遇之后,與“天山七劍”之一的武當派北支開山祖師桂仲明之子桂華生結為伉儷,毅然選擇放棄將要繼承的尼泊爾王位并悄然出走,隨夫隱居念青唐古拉山天湖,遠離塵囂?!侗酉磩︿洝分汹脚烧崎T谷之華在與邪派第一高手喬北溟的隔世傳人金世遺歷經(jīng)數(shù)十年的風風雨雨之后,決意將掌門之位傳與弟子,隨金一道歸隱生活。
縱觀各路武俠巨著不難發(fā)現(xiàn),書中這些武學高手的歸隱并非消極的避世,而是在世間歷盡一切,盡自己之力完成使命之后有感而發(fā)所做出的選擇,表現(xiàn)了他們淡泊名利、超凡脫俗的心境。
由此可見,中國武俠小說中的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無處不在,它不但體現(xiàn)在武學高手對武學道法自然、師法自然的孜孜追求和對物我交融、兩兩相忘的武學境界的向往與實現(xiàn)上,也體現(xiàn)在武學高手向往自然、超凡灑脫的性格特點上和對出世歸隱生活的選擇上。通過主人公體現(xiàn)出的道法自然、物我交融、返璞歸真的特點,從而達到一種近乎完美的理想境界,這實際上寄托了作者對真善美的一種審美追求,因而也能夠使讀者產(chǎn)生共鳴。
[1]老子.道德經(jīng)[M].西安:陜西旅游出版社,2006.
[2]羅立群.中國武俠小說史[M].石家莊:花山文藝出版社,2008.
[3]吳立響.試論古龍武俠小說中的道家思想[J].世界華文文學論壇,2008,(4).
[4]黃易.破碎虛空[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9.
[5]黃易.大唐雙龍傳[M].北京:華藝出版社,2001.
[6]金庸.倚天屠龍記(一)[M].廣州:廣州出版社,2002.
[7]黃易.邊荒傳說(卷四)[M].北京:華文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