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語文課的情感教學方法
張麒麟
(河南省新鄉(xiāng)衛(wèi)生學校,河南 新鄉(xiāng) 453000)
【摘要】語文教學不僅能有效地引發(fā)、喚醒學生的情感,而且還能深化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是語文課具有的獨特魅力。語文教學其實是用語言教語言,用語言培養(yǎng)情感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無論是感性知識還是理性知識,學生都要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理解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通過感知、聯(lián)想、想象、體驗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并最終真正領會其意義。
【關鍵詞】語文教學;情感;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眾所周知,語文學習可以豐富人的情感,陶冶人的情操。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謝冕在《讀書人是幸福人》中說,“讀書加惠于人們的不僅是知識的增廣,而且還在于精神的感化與陶冶”。的確,語文教學不僅能有效地引發(fā)、喚醒學生的情感,而且還能深化學生的認知能力,這是語文課具有的獨特魅力。語文教學其實是用語言教語言,用語言培養(yǎng)情感的一種教學模式。所以,無論是感性知識還是理性知識,學生都要在學習過程中接受、理解語言所傳達的情感信息,通過感知、聯(lián)想、想象、體驗等思維活動方式,進入情境并最終真正領會其意義。所以,語文教師十分重視課堂的情感教學,常用的方法總結如下:
一、圖畫再現(xiàn),培養(yǎng)情感
教師在激發(fā)學生情感以及情緒體驗時,運用圖畫營造情境這一方法是語文教學中最簡單的和最容易操作的。在實際教學中利用教材中可見的畫面幫助學生感知較抽象的世界,于是便在讀者腦海中活現(xiàn)出生動的可視可觸的形象與情境,這是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還原”,是“驅遣想象”,將物化形式的文學還原成內心視像。[1]這也是學生情感的有效開發(fā)與培養(yǎng)。
如:教讀臺灣作家李樂薇的抒情散文《我的空中樓閣》時,教材中有一幅“小屋夜景圖”,教師可以一邊引導學生欣賞教材中呈現(xiàn)的圖景,一邊有感情閱讀與之相匹配的景物描寫的段落,以此來激發(fā)學生熱愛大自然、向往大自然的情感。
二、音樂渲染,激發(fā)情感
音樂是藝術的一種呈現(xiàn)形式,如果把音樂與文學作品聯(lián)系起來,使聽覺和視覺互補,便可讓學生充分展開文學想象,以至于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為音樂和文學有許多相通之處,特別是音樂無限的想象空間和情感空間容易激發(fā)起大眾無限的審美想象,同時音樂又具有超強的旋律和節(jié)奏感也更容易引起大眾的審美共鳴。所以,教師在語文教學的閱讀環(huán)節(jié)中完全可以借助音樂渲染情境,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強化學生的審美感受和體驗,把文學作品與音樂聯(lián)系起來,用音樂來塑造學生完善的人格和情感,達到音樂可以在感知中入情、感受中動情、領悟中移情、表達中抒情的直接效果。
如:我校開展的《道德講堂》第三個環(huán)節(jié)是“學道德模范”,教師可配樂朗誦道德模范先進事跡。伴隨著“雨的印記”這首背景音樂的響起,學生聽到一件件令人感動的先進事跡,無不為之動容,無不為之感動。好人的先進事跡的確感人,再加上震撼人心的音樂效果,把道德講堂推向了高潮,現(xiàn)場一片安靜,這恐怕就是平時所說的“此時無聲勝有聲”。但是,在音樂的推波助瀾之下無聲的情感交流恐怕比有聲的交流來得更有力量。所以,在語文教學中音樂與文學作品的有機結合,可以很好的渲染氣氛,調動學生的情感。
三、角色扮演,豐富情感
從心理學角度出發(fā),角色扮演有助于人們進行情感體驗,更易激發(fā)人的新異感,滿足人們的好奇心。在課堂上分配角色進行表演,學生不僅是觀眾更是演員,有著雙重身份的學生更容易出現(xiàn)情感的交集,有助于加強學生之間的感情交流,并且語言行為也會隨之發(fā)生改變。因為角色扮演與想象活動同步進行,表演要求學生不僅要配合默契還要具有熱烈的情緒,甚至被動變主動。所以,當學生根據個人對文學作品的理解活躍在舞臺上,進入到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情境中時,那種只能在電影、電視中出現(xiàn)的場景得以重現(xiàn),那種只能在文學作品中存在而在平時生活中體會不到的真情實感表露無遺,角色扮演豐富了學生的情感世界,并起著移情的作用??梢?,有了這些情感、情緒體驗,那些以知識形態(tài)存在的所謂“情感”,才能內化為活生生的真正的情感,上升到有價值傾向性的信念層次上。[2]
如:法國短篇小說巨匠莫泊桑的作品《項鏈》就非常適合改編成劇本,由學生角色扮演把教材中以知識形態(tài)呈現(xiàn)出來的主人公的情感展現(xiàn)在自己身上。尤其是處在法國資本主義社會最底層的女主人公瑪?shù)贍柕拢恍南霐D入上流社會的心理和愛慕虛榮的思想情感,以及當她得知自己用十年的青春和汗水償還的鉆石項鏈竟然是一條假項鏈時的心理,只有深入角色之中才有可能體會得到,甚至令人終身難忘,給人以啟迪。
四、實物演示,情感飛躍
說明文是文學作品所有體裁中最為枯燥乏味的。例如:教師按照傳統(tǒng)方式講解《景泰藍的制作》這篇課文時,首先介紹景泰藍制作方法,然后再分析說明方法,簡直猶如是工廠師傅在教徒弟們如何制作景泰藍工藝品一樣,學習起來枯燥無聊,以至于學生學習積極性不高,缺乏對科學研究的熱愛和對科學工作者勞動的尊重,同時也不可能產生太多情感上的認同以及價值上的推崇,最終在學生理智感的培養(yǎng)上也是一項空白。眾所周知,在語文教材中編入說明文單元是語文教學體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項內容,教學時不僅要學習說明方法還要燃起學生對自然科學探索的精神和情操,尤其對學生創(chuàng)造、想象能力的培養(yǎng)具有不可忽視的隱性價值。所以,在說明文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的熱情是最重要的,其次達到增長知識,培養(yǎng)熱愛科學、尊重人類智慧以及勞動的情感目標。既然如此,不妨在說明文教學中運用實物演示或者展示被說明的實物,如同上解剖課時向學生們展示人體模型一樣,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的熱情。
如:教師在教授《南州六月荔枝丹》這篇說明文時,完全可以把新鮮的荔枝和曬干的荔枝拿到課堂上,甚至可以多準備一些請學生品嘗,做到真正的實物授課。這樣就完全打破了以前上課的陳規(guī),而是從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為突破點導入新課。事實上,在課間十分鐘休息時學生就已經看到新鮮的荔枝便七嘴八舌地向老師打聽拿荔枝是做什么用的,是吃的、是觀賞、還是……從整個教學過程來看,課前,學生新奇萬分,課未上而情已發(fā);課中,學生興趣高漲,課正行而情正濃;課后,學生回味無窮,課已畢而情悠長。[3]教師通過實物演示營造這種直觀情境的學習氛圍,喚醒了學生的求知欲望,使枯燥乏味的說明文也變得充滿情趣,激發(fā)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的情感,在知識學習上也能幫助學生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達到質的飛躍。
五、錘煉語言,傳遞情感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的語言是一種什么也替代不了的影響學生心靈的工具,教學的藝術首先是說話的藝術?!盵4]所以,語文教師更應該用悅耳、動聽的語言去傳情、去激情。第一,設計導入語。任何學科教學都離不開導入語,尤其是具有一定人文精神的語文教學更離不開生動、形象、飽含情感的導入語。無論是什么體裁的文學作品,如果語文教師上課伊始就用動聽的語言創(chuàng)造一種引人入勝的情境,抓住學生跳躍的情感脈搏,這堂課就已經成功了一半。因此,導入語的設計要求形象、生動、緊貼課文主旨,把學生學習的熱情瞬間激發(fā)起來。第二,穿插故事情節(jié)。由于學生知識和生活閱歷的局限性,如果教材中所涉及的知識超出學生的接受范圍反而會影響學習效果,而在情感體驗上更是會遇到空窗期。此時,教師結合自身生活、學習經歷適當補充相關知識即穿插故事情節(jié)來吸引學生,達到情感上的共鳴。第三,激情講解。教師最擅長的就是講解,此時的講解是富有感情的以情傳情、激情講解。在激情講解下聲音符號往往比文字符號具有音樂性、節(jié)奏性、形象性和感染性的優(yōu)勢,能更快的點燃學生的情感,使學生進入角色。
如:教師講解柳永的《雨霖鈴》時,上課伊始便運用了引人入勝的導入語,較輕松的把學生帶入作者所描繪的離別愁緒中,然后再穿插現(xiàn)實生活中有關離別的故事情節(jié)與文本比較學習,最后教師的激情講解和配樂朗誦使學生身臨其境般地融入詞人哀婉送別的場面。于是,學習課文之后學生的情感能在悠揚悅耳的簫、笛聲中得以舒展。
所謂“教有常法,而無定法”,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只要能夠學知識、激發(fā)學生情緒體驗,有效地引導學生養(yǎng)成健康、積極的情感,就是好的方法。所以,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綜合運用多種方法,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劉春麗.語文閱讀課的情感教學研究[D].河南:河南師范大學,2006.
[2]秦澤明.淺談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J].天津教育,2008(03).
作者簡介:張麒麟,女,河南新鄉(xiāng)人,現(xiàn)在河南省新鄉(xiāng)衛(wèi)生學校任教,講師,研究方向:語文教學研究。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