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啟秀 孫振飛 宋傳黎
即墨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即墨 266200
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76例
譚啟秀 孫振飛 宋傳黎
即墨市中醫(yī)醫(yī)院,山東 即墨 266200
目的探討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療效。方法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對照組應用常規(guī)抗炎保守治療;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法的基礎上結合中醫(yī)治療。結果兩組腹痛、腹脹消失及恢復肛門排氣或排便的時間比較具有統計學意義。結論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應用中西醫(yī)結合治療能提高療效。
中西醫(yī)結合;腹部術后;炎性腸梗阻
腹部手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為早期炎性腸梗阻,一般發(fā)病于術后1~2周,多由于手術創(chuàng)傷及腹腔炎癥造成腸壁水腫伴有滲出。如果得不到及時徹底地處理,易引發(fā)重癥感染、腸瘺等嚴重情況。筆者應用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對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進行治療,療效提高明顯。
將我院2010年5月~2013年3月76例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38例和對照組38例。治療組男22例,女16例,年齡6~81歲,平均(53.7±8.9)歲,術后并發(fā)腸梗阻平均為(7.5±3.7)天,其中闌尾切除術16例,胃、十二指腸手術17例,膽道手術3例,結腸手術2例;對照組男21例,女17例,年齡5~81歲,平均(52.9±7.3)歲,術后并發(fā)腸梗阻平均為(7.0±4.3)天,其中闌尾切除術17例,胃、十二指腸手術14例,膽道手術3例,結腸手術4例。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2.1 早期炎性腸梗阻診斷標準
符合腹部手術后出現明顯楊梗阻現象,時間3 ~25天;排除低血鉀和麻痹性腸梗阻因素,患者無腸絞窄,無膿血及嚴重感染。
2.2 治療方法
對照組應用臨床常規(guī)胃腸減壓、抗炎、支持治療方法;治療組在對照組基礎上,應用中醫(yī)方劑,六磨湯加減進行保留灌腸。大黃10 g、烏藥10 g、檳榔10 g、木香10 g、枳實10 g、沉香1 g,煎汁約200 ml過濾后,以粗胃管插入肛門10~15 cm,緩慢注入或滴入,保留30~60 min,1次/d,患者恢復排氣排便后,給予扶正理氣,方法為口服減量。
2.3 療效標準
治療效果分為顯效、無效。顯效:恢復通氣及排便,食欲正常,腹痛腹脹消失,腹部X拍片檢查腹部氣液平面消失。無效:食欲差伴有腹痛腹脹,不能解除或癥狀體征加重,腹部X拍片梗阻加重。
對照組38例中有效34例,無效4例(其中胃穿孔1例,壞疽性闌尾并穿孔術后3例),有效率89.47%;治療組38例中顯效37例,無效1例(胃穿孔),有效率97.36%。統計學分析兩者比較差異有顯著性意義(χ2=5.47,P <0.05)。兩組的主要臨床癥狀見表1。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表(± s,d)
表1 治療組與對照組主要臨床癥狀消失時間比較表(± s,d)
注:與對照組比,*P<0.05
組別 n 腹脹消失時間 腹痛消失時間 恢復排氣時間對照組 3 8 6 . 8 ± 1 . 8 5 . 6 ± 1 . 9 4 . 6 ± 1 . 8治療組 3 8 5 . 0 ± 1 . 6 * 4 . 2 ± 1 . 3 * 3 . 1 ± 1 . 1 *
臨床上,手術后常見并發(fā)癥之一的早期炎性腸梗阻,幾乎占所有術后腸梗阻的20%。中醫(yī)認為腸道為傳化之腑,“瀉而不藏”、“動而不靜”、“以通為用”,其病理特征是“不通則痛”。早期炎性腸梗阻多數不必通過手術解除,因為該類梗阻不易導致絞窄性腸梗阻。術后的炎癥多為吸收性炎癥反應,多為巨噬細胞和中性粒細胞浸潤、胞質分裂和其他炎性介質反應引起腸壁纖維蛋白滲出、充血水腫,從而形成腸粘連導致腸動力障礙,是發(fā)生腸梗阻的主要機制[1]。應早治療、早預防惡化、早緩解疼痛[2],防止并發(fā)重癥感染、腸瘺、短腸等嚴重的并發(fā)癥。本研究,六磨湯加減進行保留灌腸:主要成分有大黃、烏藥、檳榔、木香、枳實、沉香。其中烏藥、檳榔、木香、枳實對胃腸平滑肌具有興奮作用,使胃腸道平滑肌收縮力增加、腸壁、胃壁張力增加、促進節(jié)律性收縮,促進消化和吸收,利于緩解胃腸道痙攣和促進排氣;大黃具有利于腸蠕動作用,還能抑制術后早期的炎癥滲出、腫脹,并對后期的肉芽增生抑制顯著,減少術后腸粘連。大黃劑量減半,枳實加倍增加理氣消脹的功能;保留灌腸藥物首先作用于大腸。沉香止痛的藥理機制為對抗乙酰膽堿、對抗組胺導致的強直性收縮反應,從而緩解由于痙攣引起的腹痛。中西醫(yī)結合,在治療腹部手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方面,可以有效抗菌消炎、降低腸壁毛細血管通透性,減少腸粘連,促進胃腸蠕動功能恢復及止痛等作用。
本研究針對術后早期炎性腸梗阻的病因病機,施以理氣導滯之六磨湯,中西醫(yī)結合的治療方法能減少并發(fā)癥、縮短疼痛時間、排氣(排便)時間,取得較好的臨床療效,值得推廣。
[1]張寶杭,牛軍民,董寅. 術后早期腸梗阻的診斷與治療[J].浙江臨床醫(yī)學,2007,9(7):192-193.
[2]陳鵬, 楚心策, 唐敏. 術后早期腸梗阻再手術17例分析[J].實用臨床醫(yī)藥雜志,2010,14(1):89-90.
R656
B
1674-9308(2014)03-0082-02
10.3969/J.ISSN.1674-9308.2014.03.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