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影
(新疆大學 外國語學院,新疆 烏魯木齊 830046)
新聞,作為一種較為客觀的傳播渠道,在信息傳播的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中英之間的不同文化差異導致新聞報道的原則和內(nèi)容的不同,這給譯者的翻譯工作提出了難題。本文以“和田農(nóng)業(yè)發(fā)展”的一則新聞報道為例,結合全譯與變譯的相關理論,討論了漢語新聞英譯的翻譯過程。
1943年,陸定一提出“新聞就是新近發(fā)生事實的報道”。范長江也對新聞下了一個定義為“新聞就是廣大群眾欲知應知而未知的重要事實”[1]。
根據(jù)新聞的含義,可以列舉以下幾種特點:(1)從文風上,是對客觀事物的真實反映,內(nèi)容實用。(2)從功能上,具有社會價值,是傳遞信息的載體。(3)從語言結構上,其句式關系分明,結構安排精細。(4)從內(nèi)容上,必須是事實,不能含糊其詞,也不能夸大或縮小。[2]侯維瑞曾說,新聞報道的職能是傳播信息,即迅速及時地報道時事新聞,以最快的速度正確地報道國內(nèi)外發(fā)生的重大事件。[3]
全譯是指對原文的完整性翻譯,是譯者將原語文化信息轉(zhuǎn)化成譯語文化信息并求得兩者相似的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4]黃忠廉先生認為全譯是忠實于原作的內(nèi)容和風格,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僅表現(xiàn)在詞句和修辭手段的選擇上。[5]
變譯是針對全譯提出來的,它對譯者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首先需要對各種信息做出判斷能不能變通;其次要選擇變通的內(nèi)容與方法。[6]
全譯與變譯既有區(qū)別,又相互聯(lián)系。兩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變”度不同。全譯中的變只是微調(diào),它是盡量減少內(nèi)容的變化與損失,而變異則是對原作的大幅度的調(diào)整與修改,其目的在于滿足特定條件下特定讀者所需的特定信息。相對于全譯,變異給予了譯者充分的主觀能動性,在原來內(nèi)容基本思想不變的情況下從內(nèi)容上、形式上進行有針對的修改。
新聞翻譯活動產(chǎn)生于對外宣傳的文化交流中,其主要目的是將原語文化信息轉(zhuǎn)化成譯語文化信息以滿足不同讀者的特定需求,達到語言在不同文化意識形態(tài)中傳播的目的。[7]具有譯者和傳播者雙重身份的新聞翻譯人員不僅要掌握翻譯的技巧還應了解相關的新聞傳播學理論。
1948年,美國學者拉斯韋爾發(fā)現(xiàn)了構成傳播過程的五種基本要素,即傳播學上的“5W”模式:誰→說什么→通過什么渠道→對誰→取得什么效果。[8]由這種模式,可以看出信息傳播的過程由傳播者發(fā)出信息,通過某種傳播媒介,傳遞給大眾,看引起的反映。
而新聞翻譯的傳播過程更為復雜,一般信息是在同一種語言環(huán)境下的傳播;新聞翻譯是將原語新聞翻譯成譯語新聞,是在兩種語言環(huán)境中得到傳播。由于原語與譯語在文化意識形態(tài)上的差異,使得新聞譯者充當著兩種角色,既是原語信息的接受者,又是譯語信息的發(fā)出者,將信息再次編碼。
黃忠廉在其《變譯理論》(2002)一書中說“變譯是譯者將原語文化信息轉(zhuǎn)換成譯語文化信息以滿足讀者特定需求的思維活動和語言活動”。[6]在新聞翻譯中,特定讀者是指目標語新聞受眾,特殊需求就是獲取瞬息萬變的新聞事實,特定條件是指目的語新聞受眾在社會性質(zhì)、文化、教育背景等方面與原語新聞受眾的趨異性。在翻譯新聞的過程中,為了使信息傳遞的有效性最大化,譯者有意識地對原文本進行合理的重新編排,對內(nèi)容進行有選擇性、有目的性地整理。
在報道農(nóng)業(yè)方面的新聞時,國內(nèi)外都有些共同點。在了解一些相似點之后,譯者可以在新聞漢譯英時,對相關內(nèi)容進行保留,然而對于一些象征性的大話、套話可以刪掉或者進行一些調(diào)整改變以適應目標語讀者的接受度。
1.全譯的應用
全譯要求忠實于原作的內(nèi)容和保持原作的風格,譯者的創(chuàng)造性僅表現(xiàn)在詞句和修辭手段的選擇上,目的仍是力爭使譯文與原文能達到最大限度的相似。對于新聞中引用的話,可以進行全譯,因為引用的是別人的真實想法,如“這里是和田市拉斯奎鎮(zhèn)阿瓦提村農(nóng)民吾不力·卡斯木的蔬菜大棚,近幾年,他種菜發(fā)了財?!弊g為“This vegetable greenhouse is Ubel· Kasem's,who is a farmer of Awat County,Laski Town in Hotan City.In recent years,he has made much profit from planting vegetables.”在這句話中難點是少數(shù)民族姓名和地名的翻譯,維吾爾族語與阿拉伯語有些相似,翻譯時可以借用阿拉伯語名字將“吾不力·卡斯木”英譯為“Ubel·Kasem”,“拉斯奎”英譯文“Laski”,“阿瓦提”英譯文“Awat”,如果將其按漢語拼音寫出來,就會顯得格外別扭。
全譯并不是一成不變的死譯,是盡量保留與原語信息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的相似,讓目標語讀者在盡可能多的了解原語文本信息的基礎上,對原語文本進行“微調(diào)”。
2.變譯的應用
從整個新聞翻譯實踐過程中來看,變譯考慮了新聞中的多方面因素,更容易得到讀者們的青睞。根據(jù)黃忠廉的變譯理論說,變譯具有以下四大特征:(1)突出了人,即充分發(fā)揮譯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充分考慮讀者的接受能力;(2)超越了全譯,即是對全譯的進一步升華;(3)對原語作品的態(tài)度,有肯定也有否定;(4)使原作對于目的語讀者來說更有可讀性和利用價值。黃忠廉通過變通,總結出變譯的幾種手段:增、減、編、述、縮、并、改七種。
在實際的新聞翻譯過程中,很少只用到單一的變通手段,通常多種變通方法同時使用,筆者將向大家呈現(xiàn)和田農(nóng)業(yè)這篇報道中所用到的變譯手段。
例1:和田地區(qū)在農(nóng)業(yè)產(chǎn)業(yè)結構調(diào)整中,堅持發(fā)展設施農(nóng)業(yè)豐富市民的“菜籃子”;發(fā)展糧食生產(chǎn)充實群眾的“米袋子”;發(fā)展優(yōu)質(zhì)林果業(yè)添裝農(nóng)民的“錢袋子”。
譯:In the process of structural adjustment of agricultural industry,Hotan area adheres to the policy of developing apparatus agriculture,improving food production and fruits production,in order to increase farmers’income.
在這段話中,用了幾個形象詞,“菜籃子”、“米袋子”和“錢袋子”,中國讀者都知道這三個詞語都是在指增加了農(nóng)業(yè)產(chǎn)量,提高了農(nóng)民收入;但是對于國外的讀者,就不理解這幾個形象詞,所以譯者在翻譯的時候可以運用“編”的變通手段,可以直接譯為“提高了農(nóng)產(chǎn)量,增加了農(nóng)民收入”,這樣一目了然更利于國外讀者的理解。
例2:全地區(qū)林果業(yè)面積已達150萬畝,先后建成“千里葡萄長廊”、“萬畝石榴園”、“萬畝核桃基地”等,基本實現(xiàn)人均一畝果,讓農(nóng)民的“錢袋子”鼓起來。
譯:The total area of horticulture has reached 1.5 million acres,which has basically realized per acre for per farmer,which has drastically increased farmers’income.
中國的新聞報道喜歡用大詞、夸詞以表現(xiàn)規(guī)模之大,實力之強。句中的“千里葡萄長廊”、“萬畝石榴園”、“萬畝核桃基地”都是此類詞語。但是西方新聞報道中不會用到此類詞語,西方新聞以精確的事實、數(shù)字說話。所以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格外注意,如果不加考慮將這些大詞全部翻譯成英語,內(nèi)容就會顯得空洞無趣,讓目標語讀者不知所云,翻譯就成了死譯。在處理此類詞句時,不妨采用“減”、“編”和“改”的變通手段。將大詞減去,因為它們是對“全地區(qū)林果業(yè)面積已達150萬畝”的進一步解釋說明,所以可以將大詞同數(shù)據(jù)詞改編成一句話,即將其主題內(nèi)容表達出來即可。新聞翻譯不同于文學翻譯,文學翻譯是要充分表現(xiàn)其語言功底以感染讀者的,而新聞只要將信息準確地傳達給目標語讀者即可。
例3:近年來,和田地區(qū)通過大力發(fā)展糧食、蔬菜生產(chǎn)和特色林果業(yè),實施富民工程,全地區(qū)已建起蔬菜大棚44267座,占地2.9萬畝,產(chǎn)品除滿足本地市場外,還遠銷烏魯木齊、西藏阿里等地。
譯:In the last few years,through vigorously developing grain,vegetables and featured horticulture,and implementing enriching-people project,Hotan area has built 44,267 vegetable greenhouses of 29,000 acres,whose production can be sold in local markets as well as be exported to Urumqi,Tibet Ali and other places.
在漢語新聞報道中,以小句為主,形式較散。而英語新聞報道以長句和從句為主,形式較為集中。如果將漢語新聞按全譯的翻譯方法來譯,就會讓英語讀者覺得沒有重點信息,宛如一盤散沙,信息傳遞效果不好。在處理此類新聞時,可以用編譯的手段進行處理。劉其中認為“新聞編譯是通過翻譯和編輯的手段,將以原語語言寫成的新聞進行翻譯、加工、綜合,使之成為用譯語語言表達出來的新聞的翻譯方法?!保?]
由于中英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英文新聞報道形式與內(nèi)容的各不相同,在新聞報道翻譯中對原作進行結構重組、語式轉(zhuǎn)換、內(nèi)容整合,這種變通的手段雖有悖于原文但確實對原作價值的凸顯有著重要的作用。新聞譯者通過全譯與變譯理論來處理原語文本的信息,實現(xiàn)信息的跨文化交流,更是新聞傳播實踐的一種取向。
[1]新聞.百度百科[EB/OL].http://baike.baidu.com/link?url=dnQJ1LIWFZEXDwUryadbFJ6EP5WwuSVN-1CaOaxMqMlMtG9PcEeeV63gd3ts_5JQ.
[2]俞建村.論新聞報道的翻譯特點[J].上??萍挤g,2001(3):25.
[3]侯維瑞.英語語體[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40-45.
[4]Nida E A.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2.
[5]黃忠廉.變譯全譯:一對新的翻譯范疇[J].上??萍挤g,2002(3):5-6.
[6]黃忠廉.變譯理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2:66-69.
[7]郭可.當代對外傳播[M].上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59-64.
[8]連小英.新聞傳播學視角下的“全譯”與“變譯”——以汶川地震新聞報道為例[J].福建醫(yī)科大學學報,2008(4):50-54.
[9]劉其中.新聞翻譯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6-7.